136书屋 > 历史 > 寒夜孤星全文阅读 > 第54章 宏图远略

第54章 宏图远略


当汉联军被项羽部在彭城打得大败时,赵国的陈馀也突然得悉了他的对头张耳其实并没有死,所以立即宣布赵、汉双方进入了敌对状态。这真是祸不单行。

不过,这刘邦也算是个厚道人,起码仁义的文章还是要做做的,既然人家张耳好心好意地来投奔他,所以他万不能做那落井下石的事,以免坏了自己的名声。当然,这个代价可不小,但却又是非常值得的,而且这也是张良、陈平等谋臣的意思。自然这张耳及后来他的儿子张敖都对此铭记在心,最后刘邦还把自己的长女鲁元公主嫁予了张敖,所以当后来刘邦像使唤奴婢一样使唤已经作为赵王的张敖时,尽管张敖的手下已经对刘邦咬牙切齿(并且私下还派了刺客去刺杀刘邦),但是张敖却毫无怨言,只求尽心竭力服侍老丈人。

而当韩信打下整个魏国的时候,他的兵锋便得以直指魏国北面的代国与其东北的赵国——此非常时刻,不是友便是敌,没有中间还转的余地,尤其陈馀已经决心要与汉王为敌了。因此,韩信也必须要拿下代、赵,以及赵国北面的燕国,然后再集中这数国之力、并以此为跳板东向攻取齐国。而一旦顺利拿下了齐国,则汉已得十分天下之七八,如此也便对于楚国形成了半包围的夹击之势,尤其使得中原的楚军陷入了两面作战的困境;这样也就容易派出骑兵部队南下去截断楚国的粮道,抄了项羽的后路,到那时项羽即使再神勇也是无力回天了。

无疑,韩信的这个设想是非常大胆的,且实现它也不能不说乃是具有极大的风险跟难度的,而他却对此已经思考了很久很久了。

当他还在中原战场上苦于无法迅速扭转局面时,他就发现汉军若试图通过与楚军重兵集团面对面的顽强撕杀,且不问牺牲多少,那也是肯定达不到彻底消灭楚军的目的的,起码单单只凭借汉军一己之力是绝不可能的(而且鹬蚌相争,还可能被其他敌人乘机渔利)。尤其,中原地区地势较为平坦、开阔而坚城众多,丝毫不利于汉军出奇设伏以取胜,只能最终形成双方反复的拉锯局面。所以,那里也不可能是他韩信最理想的人生舞台,况且他还必然会受到来自汉王刘邦的掣肘。

对于一个真正的军事家而言,机断专行权是非常重要的,而后世的将帅们的悲哀也即在于此——他们会处处受到皇权、君权的高压和抑制。

韩信是幸运的,所以他必须要去独力闯荡一番,以争取打开一个全新的局面。这样,他一方面把自己的一些想法上表告知了刘邦,另一方面便向刘邦请求调拨给他三万精兵,他要拿这点资本去完成一项无比伟大的使命——北举燕、赵,东击齐,南绝楚粮道。

此诚一番宏图远略,而且就可行性与重要性而言,也最终验证了韩信高明的战略眼光。而在刘邦还没有答应他的时候,刘邦便已经抽调走了在魏国的大部精兵以加强中原地区的防守,因为那里的楚军的攻势太过猛烈了,总使他感到自己势单力孤、渺小可怜。

但是,刘邦还是自信可以打败项羽的,他也尤其是相信韩信的,至少拜大将时的那番言语直令刘邦犹在耳畔。

就在焦急地等候着汉王的批示下来的时候,韩信于是便带领着三、五个亲随去到了魏国东面的那个浸透过赵人鲜血的地方——长平一带,此时这里已经是汉军的势力范围了,作为一军主帅的韩信就是要来凭吊一下这方被需要永远铭记的战场。

等到他们一行人甫一到达的时候,韩信自然免不了一番心潮澎湃、浮想联翩,毕竟对于每一个用兵之人,这里都足以令他们终生为之梦绕魂牵,他们也都应该到此处好好观览、深思一番。说起来,五、六年前年轻的韩信随着广陵商帮途经三晋大地的时候,他就有过来这里的冲动,可是他最终还是忍耐住了,因为他惟恐自己会承受不了那种可以想见的莫大耻辱感。知耻而近乎勇。

而今,强秦已经灰飞烟灭,所以,他得以从从容容地来了。

韩信就喜欢从高处俯瞰四野,这也许是他的性格所使然。

此地关山带河,倒也的确是一处兵家必争的险要之地。静静地站立在一些制高点上,他也在试图推敲出当年的长平之战到底是如何一步步地进行的;不过由于此地他还并不怎么熟悉,而且双方近百万的军队在此较量(不计援军),自然那战场腹地会不是一般的开阔。他也就只能凭借着头脑中的想象了。

遗憾、伤感之余,他也不能不突然想到:赵军之所以惨败,乃至于六国的军队之所以惨败,其实冥冥之中也当是具有一种无可让人预知和抗拒的天命在作祟——为什么完成天下一统的竟偏偏是它作为后起之秀的秦国呢?而不是昔日曾经威风一时的魏国、齐国或者赵国呢?而且东方诸国人才济济,最后又为什么都流失到了它秦国呢?实在有些让人想不通,起码是想不透彻。

难道,这真的就应是那使人敬畏的天命吗?《吕氏春秋》曰:“凡兵,天下之凶器也;勇,天下之凶德也。举凶器,行凶德,犹不得已也。举凶器必杀,杀,所以生之也”,难道正是因为勇武凶悍的秦国能杀人,上天才由此令其止杀并活人的吗……

而今,一个甲子(六十年)的轮回快过去了,住在这长平一带的人们除了时不时会从土地里挖出一些金属的武器、残甲之类,自然也少不得会挖出些死人骨头来,而且据说有雨下得大的时候,这一带就免不了会被冲刷出更大量、也更加触目惊心的尸骨来。尤其还有那经夜不息的鬼哭声,所以到了夜间时,几乎没有人敢到这一带来。

血色的残阳就快要沉下去了,韩信于是便开始带着一身的沉重返回驻地,此行倒也更加使得他清楚地体会到:兵者,凶器也,只当以杀止杀,而不当妄动干戈;然而这只是一般的情形,特殊情况下也许真的只有杀人、大量地杀人才可能解决问题。

因此,他便难免又生出了这种有些自私、可怕的想法:人活一世,究竟为了些什么呢?说到底,不就是应该轰轰烈烈一场吗?而何种辉煌又不是建立在众多的牺牲和痛苦之上的呢?可是,也许人生的长久还在于安稳,在于平平淡淡地度过一生……

不过,他已经走上了这条难归之路,好在他的面前还没有那么多非杀不可之人。

正有些矛盾着,他们一行人就来到了长平西面一个名叫“八义村”的小村子附近,据说这个小村子的得名就与那场着名的长平大战有关。想当年,秦军佯败而作为赵军统帅的赵括则命令赵军全线追击,当赵军行至此村子时,突然就有八个当地人站出来拦住赵括的马对他说道:据他们所见,那秦军败得一点也不显得慌乱,辎重、旗子等都没有乱丢乱弃,想来这其中一定有诈。于是这八个人就一致劝说赵括不要再行追击了,而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却根本没有仔细理会他们,仍旧下令赵军全力追赶秦军。

最后,这八个人就一起在赵括面前自杀了,以试图用自己绝不容苟且的生命唤醒他,可是赵括终究还是一个执迷不悟之徒,八个人的死谏丝毫也未得挽回赵军的惨重败局。因此,后世的人们为了纪念这八个人,纪念这八位忠义之士,就将他们合称为“八义”,而将这八位义士生活过的村子命名为了“八义村”。

这个故事的确够悲壮的,可是当韩信听完它的时候,他在马上只是一阵轻笑,继而大摇其头道:“难道堂堂一国之统帅真的竟有如此无能吗?哈哈,难道武安君(白起)演个戏也演得如此拙劣,笑谈,笑谈啊……”所以他怀疑这个故事是由那些读过《左传》“曹刿论战”篇的好事之人故意编造出来的,尤其韩信虽然还不能确信长平大战到底是怎么演化成最后的悲剧的(这方面的史料太缺乏了,而赵国方面的当事人也几乎没有存活下来的),但他就是感觉不是这样的,至少绝没有人们想象得那般简单。

这时候,跟随在他身旁的卫士甘阳于是便接口道:“大将军,小的倒觉得这个故事很可信!想想后来昏庸的赵王迁,不也是因为听信被秦国收买的宠臣郭开的话而处死了名将李牧吗?而换上了那个无能之辈赵葱去统帅赵军……”

“哦,连这个你都晓得,不错嘛!不过这赵葱也未必是无能之辈,谁让他的对手是秦军名将王翦呢!楚将项燕,也就是他项王的祖父,如此英名神勇之辈,不一样也是他王翦的手下败将吗?且不可听取民间笑谈啊……什么事情到了老百姓嘴上,那就变得简单、歪曲了……”对此,韩信可是有切身体会的。

“对啊,还是大将军讲得有理,确实有理!嘿嘿,小的们在大将军面前还是些外行!”

“哈哈,什么时候学会拍马屁了!不过民间传闻也并不纯为无稽之谈啊,它到底还是一面咱们知悉民心的镜子嘛!这赵括让赵人送了那么多条命,实是千古罪人啊,无情地挞伐他自然是有理的!这可是给我们这些带兵者敲响了警钟哪……”

“大将军所言极是”,这时候另一个卫士申龙也忍不住发话了:“胜败虽兵家常事,可关系着千万条人命啊……”

“所以,用兵之道也贵在顺民心、得民心,万不可轻易言兵,战端一开更当慎之又慎。如他项王一般滥行杀伐,长此以往必定会使百姓们困顿、厌恶,失败是迟早的事。”韩信最后总结道。

此时,沉沉的夜幕已经拉开了,他们于是便加快了前行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