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鸿门宴上的时候,韩信竟不期又遇到了张良先生,他们已经有七、八年没有见面了吧,但是偶一相见之下,还是迅速地从人群中认出了彼此,这也是两位英杰人物灵魂与灵魂之间的相吸、碰触。而正是张先生的一番话,才终于使得迷茫中的韩信决心弃项羽而改投到刘邦帐下。
先是,在项羽率领大军就要进入关中的时候,有些被项羽的气势吓住的刘邦,情急之下竟命人牢牢地把守住了函谷关,而不许项羽大军入关。这刘邦既是害怕项羽到了关中之后抢夺走那些本该属于他的东西,甚至于杀了他;也是想等到楚怀王能帮他出来主持公道时,再行放项羽一伙入关。可是,这当即就把个性情急躁、不可一世的项羽给惹火了,他马上命英布率领一支奇兵绕到函谷关后面去打了刘邦军一个措手不及,结果刘邦军失利,项羽就带领大军浩浩荡荡地杀入了关中。
项羽手下的很多人都为此劝说他趁着好机会干脆杀掉刘邦、以绝后患算了,尤其老范增更是这样。他对项羽说,刘邦这小子一贯贪鄙好色,可是这一次自从他进到关中以后反而规矩起来,足见其人志不在小,可能将来要对他项羽不利;范增据说还善于阴阳术数、占卜望气,于是他就远远地向着刘邦所在的方位望了一番气,结果他回来之后就报告项羽说:“籍儿,大不利!老夫细观刘季一方果有王气所在,今不除之则必生后患!”而且,这时候从刘邦营中居然跑出了一个奸细,名叫曹无伤,他便让人捎信给项羽说刘邦要和他作对。于是,项羽就决心灭掉刘邦。
当时项羽的军队就驻扎在鸿门一带,他照会了刘邦前来解释先前的误会。刘邦因为自己的势力尚小,故而不敢不提着脑袋来见项羽,一并向他请罪。此时项羽所率领的楚联军仍是四十万人的规模,而刘邦军才不过十万而已。
韩信觉得刘邦能以“仁义”号令天下,想来他应该乃是一位英明的仁主,亦必有其过人之处,虽然他也听闻过不少关于刘邦流氓无赖、好色薄行的传言,可是他觉得大丈夫就当不拘于小节。他自己不正是被乡里人看不起嘛。
而且韩信与刘邦两个的家乡离得很近,虽然彼此素昧平生,但也算半个故人了,所以他打心底里是不愿意看着刘邦被杀的,只可惜他毕竟人微言轻,根本起不了什么作用。不过他又听说足智多谋、交游遍天下的张良先生此时就在刘邦帐下,想来以张先生的神机妙算、运筹帷幄,刘邦应该能够逢凶化吉。他只好拭目以待奇迹的出现。
果然,一个分外寒冷却阳光明媚的上午,项羽大帐中便迎来了刘邦、张良他们一行人。韩信自然先是一眼就认出了张良,看气色张先生还是那般的透进骨子里的病弱,不过这根本也算不了什么,韩信当时就觉得这张先生临此大事竟依然那般神情潇散,气度豁如,轻松挥洒之间也自透出一股不凡的神气,的确更是流辈所望尘莫及的。他也依据判断马上认出了刘邦,但是他又宁愿自己的判断是错误的,因为那“刘邦”的长相和气度都有些让他失望,这分明是一个粗野的乡下人嘛,胡子倒挺长;而且也就只知道向大家赔笑,哪有点王者的风范,尤其看上去那年龄起码要比他和项羽年长二十岁。
正在韩信犹疑、失落之际,不想这张良先生却抛开众人径直来到了韩信面前。
“韩信老弟?韩信老弟……一向还好吧?当初下邳一别,想来已是七个春秋了吧,不过老弟的才器可是令为兄终生难忘啊!呵呵……”张良向他客气地拱了拱手。
韩信顿时醒转了过来,想来这张良看到他今天的这副不成器的模样应该会大失所望吧,不过他再看张良先生那副忠厚长者的模样(他要比韩信大十几岁),的确没有半点讽刺和轻视的意思,但这却又让个韩信更加有些抬不起头了:“哎呀,张先生!原来是张先生,这么多年了,而今他乡又重逢故人……先生可休要取笑小弟,难得先生还认得出小弟,实是小弟我三生之幸!有礼,有礼!”
韩信真的有些不好意思面对张良那深邃鉴人的目光,他们两个长得倒也有些相似,都是细挑高个儿,还白白净净的,怪不得都能一眼认出彼此。这反而更增加了韩信的窘迫,因为人家张良早已是这普天之下近乎人尽皆知的风云人物,可怜当初年轻的韩信在面对他时,却怎么也不敢将眼前的这个纤弱不堪的张良,与那个带领壮士阻击秦始皇的张良想象成同一个人。那冲天的豪气和侠气,怎么就源出自这样一副微不足道的身躯呢?!
不过,这洞察入微的张良到底看出了韩信的心事,他乃道:“呵呵,韩信老弟啊,呵呵……别丧气灰心,你还年轻,将来还有的是你建功立业、施展抱负的机会!为兄也当逊色你三分呢!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嘛,哈哈……”
“先生何出此言,我一介破落户还谈什么抱负,不过混一碗安生饭吃罢了,可别再羞煞小弟!”
“你这个小子啊,跟为兄还这般外道!行,大丈夫知耻而后勇!放心,为兄是不会看错你的,努力!哈哈……不过为兄可不跟你外道,咱是自家兄弟,为兄忍不住还得提醒你一句: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侍。方今天下群雄并起,老弟还当擦亮眼睛啊!”
“先生所言甚是,小弟当谨记在心”,他终于要说出自己心中的疑问了,于是便将张良引领到了一个僻静处:“小弟倒有一事要请教先生,敢问这沛公何许人也?”
“呵呵,问得好啊!为兄就知道你一定要问这个,实不瞒老弟说,沛公为人不拘小节,慷慨大度,有容人之量、知人之明、待人之厚,更有用人之急啊,呵呵……只是……”
“只是什么?”韩信有些急不可耐。
“只是……呵呵,天机不可泄露!为兄今日就先卖个关子,有朝一日老弟若追随了沛公,那便得你自个儿去好好体会了。呵呵,为兄先失陪了,今日事急,咱们兄弟改日再畅叙一番吧……”
“好!”于是韩信只好把张良亲自护送到了项羽的大帐中。不过他的头脑中还一直在琢磨着张良给他卖的那个关子,这很是令他不解。不过张良倒显然是非常看好刘邦的,不然他也不会为其鞍前马后,天下豪杰本是那么多。
果不其然,项羽在鸿门宴上到底违背了自己的初衷,他未能将刘邦杀掉。
一方面,是那个曾经被张良搭救过的项伯(项羽的族兄)出了一臂之力。因为在鸿门宴上那老范增看他项羽实在不好意思下手,就暗中指使项羽的族弟项庄以舞剑助兴的名义,试图乘刘邦不备一剑刺死他。可是最终却被项伯阻止下来了,项伯正是为了报答张良当初的救命之恩。
另一方面,刘邦的身边有一位猛将叫樊哙的,也是他刘邦的发小。这项羽很是欣赏樊哙的材力故而颇是有些忌惮,也是有些怕惹麻烦,所以没敢直接就动手;尤其最重要的,他被刘邦那副忠厚长者的形象给彻底迷惑住了,他真的不愿意杀掉刘邦这个昔日得力的盟友,毕竟他刘邦也是曾为推翻暴秦做出过突出贡献的,当初巨鹿之战的时候他更是吸引住过部分的秦军主力,可谓功莫大焉!而且这刘邦的为人,也真让项羽一时挑不出什么岔子来。因此最后,在张良积极有力的斡旋下,到底有些重意气的项羽就暂时放弃了杀掉刘邦的想法。
随即,已经很是急不可耐的项羽就统帅大军杀入了咸阳,这里也曾经是让那些诸侯军将士们最为憎恨和垂涎的地方,因此一番大规模的烧杀淫掠便在所难免。就这样,昔日那盛极一时、繁华如梦的帝都即在这腥风血雨、数月不息的漫天的大火与烟尘中被彻底地毁灭了,以至于永远永远地退出了中国历史大舞台的中心!尤其那很多应该珍惜保存的文物、典籍等,也统统被野蛮地付之一炬……
毫无疑问,项羽正是这场浩劫的罪魁祸首!
当韩信脚踏在这片烟尘未绝的废墟之上时,浮想联翩之际,也是百感交集,既有些幸灾乐祸又不免悲从中来。他早就知道终究会有这么一天的,这里积郁了那么多人的血泪和仇恨!只是令他怎么也没想到,才不过短短数年而已,这个曾经是多么不可一世的秦王朝竟彻彻底底地崩溃了,恰如灰飞烟灭一般。咸阳城的西面还是那仅仅刚打好了地基的阿房巨宫,北面又是气派之极的秦始皇陵,可是这一重风雨摧残之中,更映衬出了人世的无常和时运的多舛。
不过最让韩信揪心的还是他个人的命运,而也只有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他才有可能改变整个天下的命运。如今真的还不是他应该唏嘘短叹的时候,他更应该振作起来。
他又使劲地握了握腰间的那把宝剑。
后来,终于到了诸侯军们杀无可杀、抢无可抢、烧无可烧的时候,项羽便开始和群雄们安心地坐下来讨论瓜分天下的大事了。只是这一次他眼里根本再没有存个什么楚怀王,早把这个傀儡丢一边去了,只是遥尊他为义帝,又分给了他江南的一小份封地罢了,让他到那里终老去吧。天下好象是他项羽一个人就可以说了算的,起码他以为这天下应该是他的手上宝剑说了就算的。
项羽根本就不在乎楚怀王先前与诸侯们的那些约定,于是他便把刘邦赶出了关中,而改封到闭塞的汉中让他去做汉王,谁让他老小子这么得人心呢,项羽很嫉妒,也很忌惮!关中就让章邯、司马欣、董翳三位秦军降将三分之,章邯为雍王,封地紧靠着南面的汉中,这样他还可以起到监视、压制刘邦的作用。即使这样,项羽还对他刘邦不放心,所以当张良要离开刘邦而不得不去辅佐自己的韩王成、以尽自己作为一个韩国臣子的忠道时,他就建议刘邦把通往汉中的栈道全部烧毁,以向项羽和诸侯们表示自己毫无反顾之心,定然会安心做自己的汉中王的。
这样对于刘邦的问题大家也就暂时达成了共识,而整个天下又是这样具体分封的:
一、以刘邦为汉王,统治巴、蜀、汉中之地(地域不小),都南郑。
二、三分关中,以章邯为雍王,王咸阳以西,都废丘;长史司马欣,曾经在栎阳做狱掾时也一度照应过项梁,所以就被封为塞王,王咸阳以东,至黄河,都栎阳;都尉董翳,劝章邯投降有功,为翟王,王上郡,都高奴。
三、项羽欲自取梁地,于是就迁徙魏王豹为西魏王,王河东,都平阳。
四、瑕丘人申阳,乃是赵相张耳的近臣,不过他先拿下河南郡,并迎楚军于黄河之上,所以就立申阳为河南王,都洛阳。
五、韩王成还是呆在自己的故都,都阳翟。
六、赵将司马卬平定河内,数有功,乃立他为殷王,王河内,都朝歌。
七、迁徙赵王歇为代王。赵相张耳平素贤德,又一同跟随入关,所以就立他为常山王,王赵地,治襄国。
八、当阳君英布为楚将,常做开路先锋,有大功,就立他为九江王,都六县。
九、番君(少数民族的首领)吴芮率百越协助诸侯,又一同跟随入关,所以立他为衡山王,都邾县。
十、义帝(楚怀王)的上柱国共敖将军击南郡,功劳不小,所以立他为临江王,都江陵。
十一、迁徙燕王韩广为辽东王,都无终。燕将臧荼从楚救赵,并跟从入关,故立他为燕王,都蓟县。
十二、迁徙齐王田市为胶东王,都即墨。齐将田都从楚救赵,并跟从入关,所以立他为齐王,都临淄。另,项羽渡河救赵之时,田安攻下济北数城,又引其兵合从项羽,所以就立他为济北王,都博阳。前齐相国田荣数次皆有负于项梁,又不肯带兵从楚击秦,所以不加封赏。
十三、成安君陈馀(因为生张耳的气)弃将印而去,未相从入关,所以也未加任何封赏;只是到了最后,项羽在别人的劝说下,念陈馀毕竟伐秦有功,才发慈悲地改封已身在南皮的陈馀拥有周边三个县的统治权。
十四、番君将领梅鋗功劳也不小,被封十万户侯。
十五、其他未被分割的大片领土自然就都是他项羽的,包括中原的梁地、自齐国以南的两淮、江东等地,项羽自号为“西楚霸王”……
就这样算是给了天下人尤其在场的那些诸侯们一个基本满意的交代。很明显,项羽是有意抬高新诸侯而贬抑旧诸侯的,他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拉拢这些易于控制的新诸侯。
不过,韩信也早看出这项羽根本是在逆天而行,因为这些贪心的诸侯们是不会有真正餍足的时候的,彼时他们一定会起来再次激烈火并的;而且,更由于项羽是凭借着自己个人的权威、好恶而分封诸侯的,缺少一颗起码的公心,所以那很多自以为立下了功劳但是封赏却不相匹配,尤其是那些根本没有得到任何封赏的诸侯们便自然会对项羽产生极大的不满。因此不难预料,这之后的不久,整个天下还将会重新陷入一片无休无止、征战杀伐的混乱之中。天下汹汹,还当是真正的英雄力挽狂澜之时,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
倒是还有值得一提的是,本来这关中形胜,虎踞龙盘,是个极为难得的帝王立业之地,因此很多有眼光、有头脑的人都站出来劝说项羽,希望他能够留在关中称王,以稳固霸业。可是,这思乡心切的西楚霸王却坚持要回故里,并且他还要到故乡不远的彭城去建都(那里可是个令韩信不堪回首的地方,仅凭这一点他就不能再回去,他尤其无法面对那些熟悉的脸孔)。项羽说:“富贵而不归故乡,那不就如同穿着锦衣在暗夜中行走吗?纵是再漂亮、再光彩,又有谁能看得见呢?”这个时候便有一位不知轻重的儒生突然冒了出来,他居然敢于讽刺霸王的胸襟和气量,把楚人尤其项羽说成是沐猴而冠的目光短浅之辈,外表是人而内里却不是人。结果惹得霸王大怒,就把这家伙给活活煮杀了。
于是,前206年2、3月间(又称汉元年),项羽大军就带足了关中的美女财货开始浩浩荡荡地东归而去。而此时根本无心分赃的韩信,却已是心凉到了极点。
眼前的这点东西于他而言,似乎太可怜、太微末也可笑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