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神话修真 > 奉朝全文阅读 > 第1卷 第十六章 寻龙点穴

第1卷 第十六章 寻龙点穴


  菩提点点头:“师尊给我七年时间让我去取长生诀,可我不到一天就寻到了所在之处,是在一座石碑之中。找到之后,我却被一座大阵所阻,那阵与整片天地山河地气相连,恐怕在这世上,也只有您师兄有能力布出那般大阵了。以我的实力想要破阵当然是天方夜谭,更何况那洞中还常有凡生光顾。

  “这时您师兄出现了,应是陨落时留下的一道残魂吧。他说只要我发誓答应他一件事就给我打开阵法。我自然不从,和他周旋了很长时间,我才想明白,不论他什么要求我都必须答应,除此之外我再没有其他路可走。”

  太昊此时面色恢复如常,也沉吟道:“不错,你还是不了解你师父。他本就对你自立门户一事心中不快,只是不会让你发觉。若你这次不能完成他的任务,恐怕也给了他一个重罚你的理由。所以你无论如何都必须在七年内取得玉简。”

  菩提苦笑:“是啊,我终究还是答应了您师兄,但直到阵打开的那一刻,他身形消失,却给我留了一句话——将玉简传给一只猴子。”

  若是悟空在此,定会觉得奇怪,不就是一个誓言吗?与生命相比根本一文不值,为何菩提就如此迂腐?

  殊不知,凡人之誓与仙人之誓不同。这就像是在一个国家中,如果一个平民说“我要当皇帝”,恐怕皇帝理都不会理他。可若是一位权臣在朝堂之上说出这样的话,皇帝就一定会放在心上。

  如果按照佛门的理解,那就是在灵台中种下因,若是不还了果,就会为果自斩。

  太昊长叹一声:“师兄虽死,却仍知晓我等作为,这足以让我欣慰了。只是我不明白,既然无论是否把玉简传给悟空都是一死,而你应是尊师重教之人,又是为何如此呢?”

  菩提没有回话。

  太昊:“你不说我也不强求,只望你能善加教导悟空。如果将来你师父欲对你不利,来南赡部洲,我护你周全。”

  菩提一拱手:“多谢前辈好意,不过菩提恐难从命。”

  太昊没有问为什么,也没有多言,只轻点了下头,拂袖而去。

  ……

  悟空仔细看着手里的药瓶,像是某种玉做的,其中静静躺着三枚丹药。

  这丹并非如书上所说的那样金光灿灿,熠熠生辉,而是像普通药丸一般,通体黑色,不过指肚大小,看上去很是平凡,这让悟空微微有些失望。

  他只看了一眼,就将玉瓶放在了一边,手缓缓抬至胸前。

  在殿中与菩提一番“大战”,菩提虽是云淡风轻,但悟空已使出了浑身解数。两人交手过程虽然繁琐,可前前后后不过一秒时间。

  就这一秒,让悟空获得了从未有过的好处。无论是应变能力,还是出手的时机与力度,都不是平日可以自己练习出来的,而是要通过真正的实战方能有所提高。

  菩提功力远远高于悟空,悟空也可以大胆倾尽全力,既不怕伤到菩提,也不害怕菩提会伤到自己。这样的机会真的是极为宝贵。

  对于前几天所体会到的柔劲,悟空也有所感悟。太极中有一功夫名为缠丝,便是劲道之中如有丝线相携,对手被抓住时就像被丝线缠住一般。悟空猜测,这缠丝功便是柔劲的体现。

  抬手于空中画圆,是一种很好的练习方法。画圆时还有翻掌、提肘、沉肩等诸多讲究。而只有在一次次的练习中,才能熟练掌握柔劲。

  手上练习柔劲的同时,脚下也暗合步法,以头领劲,双目闭合。这种状态下心中不再是仔细回想招式,而是顺其自然,享受这种天人合一的感觉。

  不知过了多久悟空才收手,擦干头上的汗,再睁开眼时,悟空顿时皱起眉头。

  长时间练习,他的位置也改变了,此时已经处于亭外——这亭子设计得极为怪异,只是在平地立起,而没有设置台阶,因此悟空离开亭子时也没有摔倒。

  刚一睁眼,一种压抑的感觉便直上心头。这种感觉的源头仍是面前的景色。之前走过来时他还以为这是错觉,现在才确定,这就是内心真实的感受。

  悟空想到站在亭子中央时会有不同的感觉,就走向亭中。果然瞬间心情开阔,就连呼吸都更加顺畅了。

  他本能地想起一个词:风水。

  风水究竟是什么,很难有人说清。最早给风水一词下定义的,是晋代堪舆大家郭璞。他在他的巨著《葬经》中写到:

  “其行也,因地之势。其聚也,因势之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按照他的说法,就是地势变化与阴阳生煞之气的聚散。

  而科学的理解,就是磁场、气流、温度等等的结合。悟空对此没有太多了解,但在他眼中,风水就是环境对人生理和心理的影响。

  在磁场紊乱、温度极高极低,或是环境干燥的地方,身体不适,这就是风水不好;出家门便正对路口,窗户正对尖角建筑,直冲视野,让人心中不快,这也是风水不好。

  这些都是人最朴素最基础的感受,而后来经过历代人的总结、整理,方才形成系统的风水学。

  若是这样,严格来说每个人都是风水师,都能感受环境对自己的影响。可实际上,这种影响是很微弱的,也是潜移默化的,不易察觉的,因此需要借助罗盘甚至数学计算来推测一地风水。

  而在这个院子中,这种原本微弱的感受似乎被人为地放大了几十倍,以至于能够清晰地感觉到。

  悟空忽有所感,除了视觉,利用其他感官或许会有不同的感触,便闭上双眼,展开神念。

  视听息念,不同的感官也可以叠加,以获得更为明晰的感受。但悟空此时不同,刚刚掌握神念,还不够纯熟,因此闭上眼睛更有助于神念的观察。

  一幅画卷缓缓在其面前展开。就景色而言,并无什么不同,但这景色之中,夹杂了别样的“色彩”,有几分鲜艳明媚之感,使人心情舒畅。想必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生气或是阳气了。

  双眼仍未睁开,他又迈开脚步走出亭子。刹那间,那种明丽之色的仿佛烟云一般褪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灰蒙蒙的感觉,让人感觉十分压抑。

  悟空停止了探查,心中大惑,也隐隐有些猜测,可能自己所站的位置能在无形中对周围的景物造成影响。

  推而广之,很多所谓凶宅只要略加改动,在某些特定地方放置特定的物品,也能对风水加以改造。

  而无论是阴气煞气,抑或是阳气生气,能否像天地灵气那样脱离景物而单独存在呢?若是能在对敌中加以利用,可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就如之前,虽然煞气并不浓郁,但已经能够对心情造成一些影响。而若是百倍千倍于此,想必就可以直接伤人精神了。

  而这种风水,换一个说法,可以称作是一种情怀,一种山水给予人的情怀。

  悟空曾经有一个习惯,看书时总喜欢听音乐。并且在看一本书时,只听同一首歌,久而久之,这两者就建立起了联系,看到这本书脑中就会响起那一曲音乐,而听到这首歌就会想起那本书中的情节。

  如果说这是一种音乐与文字情怀的寄托,那面前的山水也可以被寄托吗?如果真的可以实现,那么若是将一种极为阴冷的山水意境寄托于一件物品,而再次拿出那个物品时就会感觉全身发凉。

  可这样问题就来了,这种情怀或意境只能自己感受到,又如何影响别人,以达到制敌的效果呢?

  悟空苦思冥想也得不出结论,毕竟这太过玄异,他还没有太多了解,只是空想也不得要领。

  算了,想不明白就不想了,记下此事将来问祖师去吧。悟空摇摇头,暂时不再去思考此事。

  视线转向之前放在一边的玉瓶,悟空的目光渐渐变得火热。虽然相貌不怎么样,但也是祖师口中的好丹,对他的修炼也一定大有裨益。

  不再犹豫,悟空定坐闭目,倒出一枚丹药,放入口中。

  服用丹药和直接吃饭不同,不能直接吞咽入胃,而是需以津液送服。

  医学上的津液指人体分泌的液体,但在道教中只是唾液。虽然津液在常人看来没有什么稀奇,在道士们的眼中却是堪比灵丹妙药的存在。

  道教常言“返老还童”一词,在《道德经》也有“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的说法。道士们认为,之所以婴儿比成年人有着更青春的身体,就是因为他们津液盈满直至外泄,也就是婴儿会流口水。这究竟是不是无稽之谈暂且不论,但津液的重要从此可见一斑。

  双唇紧闭,舌顶上颚,津液缓缓流出,大小周天一齐发动,只是经过小周天的真气离开督脉之后不入任脉而是直入口腔,融入津液之中。

  随着时间的流逝,丹药表面上冒出了细密的小气泡,丹也渐渐溶解而去,当津液盈满之时,丹药已小了一圈,此时将津液轻轻送入重楼,无需转入丹田,而是直冲五脏,养炼五气。丹药被舌头与上颚夹住,不会随之进入气管。

  每次至津液盈满时咽下,丹药都会变小一点。不知已咽下多少次津液后,丹药终于完全消失——其实并非是完全,而是剩下了一些药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