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主死了以后,馆主的妻子也是大家的师娘带着剩下的几个孩子和馆主的一儿一女投奔了她在上海的哥哥,到了没有多久师娘就病了,师娘的哥哥很怕他的妻子,在师娘带着孩子到他家的时候,师娘的这个嫂子就很不高兴,但是她以前听自己的丈夫说过,他的这个妹妹是嫁到一户大户人家的,夫家在当地是很有地位的名门望族,而且她也听周围的人说起过,当初师娘出嫁的时候婚礼办的很讲究,排场很大,夫家来的人也都很气派,所以她想,即便是师娘的丈夫死掉了,肯定也给她留了不少宝贝,一开始她没有说什么,还装出一服热情的样子来。
可是时间一长她就发现,其实她丈夫的这个妹妹除了带着那几个孩子,就只有那几只锁着的大樟木箱子在身边了。她断定那箱子里有宝贝。她一直就想打开看看,却总也没有机会,师娘这一病正好给了她个机会,于是她就打着要照顾师娘的幌子,搬进了师娘的屋子,开始她还能装模作样的照顾一下师娘,也叫人去抓药,一天夜里她偷偷的从师娘的枕头下摸到了钥匙,打开那几只箱子后,就再也装不下去了,或者说是不想装下去了,因为那几只箱子里根本没有她认为的宝贝,而是几箱子破书。
136book.com
这个恼羞成怒的女人立刻叫来了她软弱的丈夫,逼着他撵走自己的妹妹,师娘不想哥哥为难,拖着病体带着孩子离开了,在城里的杂户区找了个破屋住下,为了能让孩子们吃饱饭,师娘流着眼泪卖掉了那些古书,那些夫子曾经爱如珍宝,曾经无数次细细研读,曾经在兴起之时让他手舞足蹈的宝贝,那些他们再苦再穷也没有卖掉,没有遗失过一部的家当,这些曾经记录了书馆的辉煌,又看着它破败的古书就这样散尽了,这些珍贵无比的古籍换来的钱却少的可怜,那时候能吃饱饭就不错了,谁还顾上这些象草纸一样的旧书呢?!
师娘靠着给别人帮佣,浆洗衣服,缝缝补补来养家,可是她没有让孩子们放弃读书,那些旧书她留下了孩子们开蒙用的《千字文》《百家姓》和《三字经》,边干活边教孩子们背诵,等她出去帮佣时,就让孩子们用树枝在院子里习字,日子过的艰难但孩子们很懂事,也能互相爱护互相照顾。好景不长,就在第二年的春天,师娘的病越来越严重,后来连床都下不来了,师娘知道自己的时日不多,就叫来孩子中最大的一个也是夫子生前就喜欢的凤鸣,告诉他门内的故事,门生的任务,告诉他夫子既然为他更名为凤鸣,就是要他尽最大努力照顾其余的孩子,然后告诉所有的孩子以后要互相照顾要听话,往后的日子他们就是一家人,凤鸣是大哥要照顾弟妹们,小的孩子要听话。
136book.com
没过几天师娘就在对孩子们的挂念中离世了,几个未成人的孩子怎么能独自生活呢?凤鸣只能让大点的孩子去店铺里当学徒,因为这些孩子认识字也有教养,几个男孩都进了铺子学习,夫子的女儿实在是太小了,只有五岁,凤鸣不知道该怎么办,邻居的一对夫妻一直没有孩子,愿意收养她。凤鸣告诉孩子们,都要牢牢记住自己是从哪来的,记住自己的兄弟姐妹,每年到了师娘的祭日大家都要拜祭,要告诉师娘自己这一年里都学会了什么,以后大家都长大了,有了谋生的本事都要记得回到南京的书馆老宅一起生活,要永远记住大家是一家人。
之后大哥也去了一家古董店当学徒,店老板有个奇怪的姓氏,姓悔。人们都说这个悔老板是个大善人,因为他总是施舍穷人,也有人说他年轻的时候一定做过什么不好的事情,他有二房妻妾却没有一个给他生下一个儿子。
大哥原本是想到对面的书局去做学徒的,可是老板看他衣衫褴褛的像个要饭花子,就叫人把他哄了出来,大哥就站在门外大声的背诵起了《三字经》,来证明自己是识字的,这也无济于事,老板干脆叫人用扫把打他。是悔老板过来拉住了追打大哥的人,把大哥领到了自己的店中,给了大哥一碗热饭,等大哥吃完才细细的问了大哥的身世,当他知道大哥是从书馆出来的时候,很是吃惊,然后很紧张的看了看周围,确定旁边没有人的时候才拉着大哥的手,很着急的进了内宅,到了内宅的书房,悔老板斥退了仆人们,把门窗都仔细的关好以后,才把大哥拉到近前小声问他书馆还有什么人,为什么他不在书馆读书而是流落街头,馆里是不是出了什么事情?大哥看他问的急切而且很担心的样子,以为他是馆主的什么朋友,就一五一十的把书馆发生的事情都告诉了他,谁知道悔老板听到馆主被烧死的时候,满脸的震惊,然后竟然嚎啕大哭起来,边哭边使劲的捶打自己,大哥以为悔老板是太过伤心了,正想上前劝慰他时,谁知悔老板竟一头栽倒在地,气息全无。大哥吓得连忙大声喊人来帮忙,家人听到声音赶来以后,请来了郎中,郎中只说是悲伤过度,急症攻心了,开副汤药服下,修养几日便可康复。
听大夫这样说大家都放下心来,这才想起还有个孩子,悔老板的妻子把大哥叫到身前问了当时的情形,当她听说大哥的身世以后也是一脸吃惊的样子,然后很急切的问馆主的情况,大哥哽咽着告诉了她馆主一家发生的事情,夫人的表现也是和悔老板一样,都很悲伤.大哥觉得很奇怪,忍不住问夫人是不是认识馆主,夫人先是愣了一下,然后沉默了很久后才说:“这件事情,还是等老爷好些了,让他告诉你比较好。”留着泪转身离去了。就这样,大哥在悔老板家住了下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