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一过,就要复朝了。这段时间朝中安排了值守官员,故这期间并没有太过分的公务羁押。抵达匈奴的刘季传书回来,说开春之后将有小后使者来咸阳觐见。
不来不行啊,自家大公主在人家手上了。
正月十五的灯会一过,第二天就是咸阳学宫开学的日子。胡海亲自到了开学典礼现场,虽然飘着点儿雪花,但并不影响阿房宫内的热烈气氛。
不过美中不足,入学人数比预期的要少很多。年前宣教部、国民部、秘书府登记入学人员的时候,不少人在观望。胡海看了看没招到预设名额一半儿的入学名单,叹了口气。
究竟是阶级固化的产物,还是朝廷公信力的缺失?不过这事儿给胡海提了个醒——不论自己还有手下多牛叉,只要下边儿看不见的地方有全力拖后腿的小弟,想干什么大事儿都得累得够呛。
新生入学多为六岁孩童,不过有两个入学的学生格外引人注目。
“这两人是听说咸阳学宫招收学生不限年龄,报了专门学府。”公子高对胡海说,“这两人品行都没问题,不过底子不好,今后会比旁人辛苦许多。”
“哦。”胡海点了点头,“叫什么啊?”
“高个子的叫陈涉,矮个子的叫樊哙。樊哙还跟萧院长他们有旧,也是受萧曹二位大人的强烈建议入的学。”
胡海顿时觉着有点儿胃疼。
自己穿越的是秦朝?不是名为《我和打劫我江山的土匪们》的一部书?
而且陈涉是什么情况,不应该去年赦令发布之后就回老家种地去了吗?
“陛下要不要见见他两人?臣等观之甚异。”冯劫开口问到。
“好吧。宣。”
陈涉被宣入正堂的时候还有点儿懵。先前服役路上遇赦,因家中不剩啥东西,于是陈涉索性继续赶路来到咸阳谋生。先前一直干的是脚夫,后来听说咸阳学宫招学徒不限年纪的,于是就报了名,想着学点儿本事好养家糊口。
可是他从来没想到会被皇帝召见。
“草民樊哙参见陛下。”
“草民陈涉参见陛下。”
“平身。”胡海点了点头,“樊哙可是与曹卿萧卿有旧?”
“二位大人不嫌弃草民粗鄙,实乃草民之幸。”
“这次你进学的是什么啊?”
“兵工科,学利兵之法。”
胡海点了点头,转向陈涉:“你学的是什么啊?”
“回陛下,草民无甚特长,故学的农事科。”
“农事天下之本,不错。”胡海点了点头。现在看历史上掀起轰轰烈烈的反秦大抄的陈涉,胡海突然觉得淡定了不少。
英雄造时势,时势造英雄。时移事易,陈涉,终究是人不是神。
“你们二人一定要勤勉治学,学以致用,为大秦之发展多做贡献。”胡海冠冕堂皇地嘱咐了几句,便放了二人回去。
要说咸阳学宫开学,最忙的莫过于李斯了。毕竟被胡海钦点主持咸阳学宫,李斯不想忙也得忙。不过其他人也好不到哪儿去,公子高作为主管干部,早忙得脚打后脑勺;赵高得抓后勤工作,先前胡海又加派了印刷习题集的活儿,这会儿人还在匠人营熬着;至于其余各部,基本上都被胡海钉在了岗位上,没有两高那么忙吧,也不会说随时可以翘班。
倒是接送孩子的家长跟前来参观的读书人对这种学宫很是新奇。一开始胡海决定把阿房宫划给咸阳学宫的时候,引起了民间的激烈讨论;等到说年后将在城内给小孩子们单独建带地龙的新式校舍的时候,更是一片盛赞;今日再看这学宫的制式、授业的方式的时候,不少人都觉着新奇。
当然,也有出声反对的读书人。什么“圣贤书精其于神不可揠苗助长”啦,什么“忙其神忘其累方有学问”啦,什么“庸俗指教误人子弟”啦——不过胡海并不在意这些,毕竟不论他们怎么骂,今后的人才选拔都是要按照新式的培养模式的内容进行的。至于坚持自己的信仰永远不与世人“同流合污”的——
还是那句话,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胡海不是慈善家。胡海有过“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抱负,可是真真上阵了才知道,“最广大群众”才是利民政策可行的最大范围。
毕竟总有人不满足,要把自己划归到特权范畴。俗话说,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既然指了阳关道不走,那就不要怨天下人不给活路。
咸阳学宫的教员都是经过了宣教部的集中培训的。李斯为保证基础教育成效,每个月都要组织教研座谈,总结上个月的教学工作并布置下个月的教学工作。这点胡海倒是没想到,这李斯居然能把后世的大指导小教研模式弄出来。
人才就是人才。
咸阳学宫开学之后,便要布置年前承诺的选拔官员。此次选拔针对的是基层县一级的选拔,把成绩突出的县级长官进行提拔与轮换,再招收一批公务人员入各地府衙任职,原本考校不合格的、年事过高的,一律让位。
“一个萝卜一个坑,该退的退,该上的上。”胡海抿了口清茶,“秘书府只管选,纪检院放狠手查,敢在选官上做手脚的,严惩不贷。”
曹参和萧何十分严肃地领命退下,胡海则另着人召冯劫、嬴高、将闾、子婴入见。
“六国遗贵?”冯劫愣了愣,“陛下何有此意?”
“齐楚燕韩赵魏秦,皆同出炎黄,共同宗祖。”胡海慢悠悠说到,“天下一统,超乎疆域,更在人心。”
“陛下所言甚是。”子婴接话到,“始皇帝安天下而业未稳,陛下若能得天下人和,则大秦万世基业可定矣。”
“陛下可有何打算?”嬴高问到。
“人心不同疆土,只可自发归顺不可强命皈依,否则貌合神离、明迎暗拒,危机更甚。莫若顺其自然,不以六国遗贵、但以家族传承、才德品行与世人同论高下,以实而稳之;正列国史,弃臆断而辨事理,明兴亡更替之因果,以教天下人知我大秦代周而统御天下乃天时、地利、人和之至,列国之败亡非因我大秦之强盛,论理而导之;天下一家,莫若亲和,扬忠孝礼义而弃龌龊苟且,树德而约之;令行则禁止、法出则奸息,明法令而束之。强规宽,弱矩实,君行令而以民为本,吏布政而以人为先,刚柔并济、疏堵相和,则天下人心,至归矣。”
“陛下思虑周全。”子婴深吸了口气。
好一个“以民为本,以人为先”、“刚柔并济,疏堵相和”,先前老臣之间盛传陛下作为颇有尊儒之意,如此看来,那些人还是看低了陛下的心胸和眼界。
“既如此,朕便下旨了。”胡海见几人没有什么意见,开口道:“公子高听令——开设家国课,并设为基础学府之必修课,旨在引导新生代树立正确的家国观念、人生观念、价值观念,不拘于一家之言,取百家之精华,养思辨之能力。期间修著课程内容,与顾问馆商议着来,待稷下学宫恢复后,派专人前往咨询百家之言以丰富内容观点。”
“臣领旨。”
“子婴听旨——天下一家,宗室当为天下之表率。故朕命你着手明宗族义,禁歧视、贬低六国遗贵之风气,树家国团结之观念。将闾辅之。”
“臣领旨。”
“好了你们回去忙吧。冯劫留一下。”
冯劫没料到胡海专门把自己留了下来,但却没有多诧异。等到其他三人离开,胡海便开口道:“三川郡,李由经营得很好。”
“陛下所言甚是。”冯劫点了点头。李由在三川郡的作为,朝中人都看在眼里。若非李氏父子早年嫌隙,恐怕李由早已位极人臣。
李由有谋略,有才干,有胆识,有手腕,也有倔脾气。只要他认为什么事情是不对的,就算做错事自己亲爹,他都可以十年不还朝。不过冯劫没想到的是二世居然把这么个倔脾气收归麾下,还是什么手段都没用纯粹公事公论的那种。
不过转念想,若非公事公论,李由可能回咸阳给二世效力吗?
想都不要想。
“三川水陆交便,物阜民丰,自古乃兵家必争之地。忆昔纷繁混战之年月,我大秦以三川为东进前哨,终破合纵成连横,远交近攻而定天下。自始皇帝登大位,三川因天时而借地利,敛聚人和,欣欣向荣。如今,可谓天下第一郡矣。”
“陛下可是想借三川郡做大事?”
胡海很喜欢老实但不笨的人。见冯劫立马意识到自己的意图,笑了笑,点头道:“关中自古祖宗地,关外不可任弛远。咸阳虽为我大秦之都,然须知鞭长莫及。关外之地,人杰地灵——齐鲁底蕴,江东才俊,三晋渊源,燕边豪杰。天下之士非关中独有,雄才大略非咸阳唯尊。故朕以为,设前沿东都,摄东方琐事,形同咸阳陪都。东都之首,位同朝中卿相,择资历、能力、家世优厚者任之。”
“东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