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仙侠 > 二世二世全文阅读 > 第1卷 第14章

第1卷 第14章


  胡海的考量,冯去疾不似李斯,李斯之所以一退到底,原因很多。一来,李斯这人的年龄和心志,胡海不打算在朝堂上重用;二来,宗学也缺人,李斯虽在朝堂上多有观望,但就其才能德行来讲,绝对是不二人选,宗学对他来讲也是上好的去处;三来,李斯、李由父子跟冯氏父子不一样,冯劫已然稳立朝堂,李由却没有,若想重用李由,李斯不退不行。

  冯去疾的年龄和身体状况,非常允许胡海“一步步”退下去的设想。胡海计划,冯去疾暂代左相这段时间重点培养新一代朝堂的肱骨之臣,等这些人有了独当一面的能力,直接废除左右丞相,仿照后世按职权设立N省N部——具体视情况而定——以便集权,同时削弱大臣们专权擅权的几率。等这些事情安排妥当,冯去疾也可顺利退休了。

  当然,冯去疾退休之后照样得发挥余热,官学也好宗学也好,肯定是缺人手的。冯去疾论才能名望可能不如李斯,但毕竟人家是咸阳出身,号召力与李斯也不相上下,更何况冯去疾为官时为右丞相,比李斯高一头,说话办事儿也方便。于是君臣二人商量半天,终于拍板。

  这些话赵高是一点儿都不知道的。这段时间胡海没事儿就跟宫人联络联络“感情”,弄得赵高直觉得自己手底下的人越来越不听使唤,偏生皇帝陛下一个劲儿地“重用”自己,自己也腾不出手来处理这些事儿。等到赵高回过味儿来的时候,整个咸阳宫,早已控制在胡海手中。

  纵使赵高有权术,但收买人心什么的,谁有皇帝面子大?谁有穿越这个金手指?赵高肯定是比不过胡海的。只是现在赵高还没注意到这些,刚把皇帝安排的东西赶制出来,连忙送到了咸阳宫。

  赵高不清楚胡海想拿这些东西干什么,只见胡海见到黑板和黄土棒眼前一亮,快步走上前来。胡海没想到秦朝时已经能作出这么平整的木板,虽有拼接但并不影响使用,漆得也不错。再看做出来的“粉笔”,卖相不怎么样,写起来也不如后世顺滑,但是总归不想黄土块儿一样一碰就碎,还真有后世粉笔的样子。赵高见皇帝拿起一根土棒,往黑漆漆的木板上一画,顿时脸色都变了。

  自己怎么就没想到这个呢?

  “赵卿办事,我放心。”胡海满意地点了点头,“分流令已经颁了下去,有不少人想用匠工开物。朕想着,虽说这些事情都是些细枝末节的小事儿,但若真积攒起来,绝对是利国利民的好事。而且,人多起来,想法也多,主意也多,但是更不好管理。”胡海视线转向赵高,“赵卿可有信心完成这一任务?”

  赵高先前接到的都是些具体的小事儿,现在皇帝说的这事儿放在别的大臣眼里可能嗤之以鼻,但是在赵高眼里可不一样——这件事儿可是皇帝陛下的心腹之事,交给自己,明摆着的信任!这是恩宠啊!是自己往上爬的基石啊!赵高哪里会说不能?

  “既如此,朕便教给你一些法子,你视时机而行事。”胡海索性利用起黑板和粉笔开始给赵高上课。

  “所谓匠工开物,亦须细细分工,不可乱做一通。比如做这个东西,”胡海提笔画了个简笔的桌椅,“赵卿以为,此物为何?”

  “这……”赵高看着新鲜的玩意儿,想了一会儿,“若高矮相宜,远比席地而坐要方便。”

  “然。”胡海点了点头,这赵高还真聪明,“能做这些东西的人,可分为一组……你可知朕什么意思?”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赵高有点儿参悟胡海说的是什么意思。

  “不错。术业有专攻,总得让一些在同一件事儿上有共性的人在一起做活儿,才能研究出些咱们想不到的东西。否则,你让一个厨子对着一个木工讲种地的事儿,你觉得靠谱吗?”

  “陛下所言甚是,臣谨记。”赵高明白了,这皇帝明着是让人做东西,实际上是希望这些人能鼓捣出些方便实用的新玩意儿。

  “而且要是谁能作出好的、实用的东西,可以记下来,等到结算工钱的时候给予奖励。比如作出十件儿的,奖励一车粟;五件儿的,奖励半车粟……这些事情怎么划分,你心中有数。”

  “臣谨记。”

  “还要注意规矩。别让那些人生出旁的心思,扰乱了秩序。”

  “臣谨记。”

  “至于其他,你看着办即可。”胡海粉笔一扔,“这事儿若能办得好,朕想着,到时候兴许设个‘天工部’‘天工科’选取能工巧匠专攻研发,但是人多了,总得有人管这不是?”

  赵高瞬间明白皇帝是什么意思。这可能是打算重用自己的前站信号啊!以前虽受荣宠,但一直在后头做事儿,终归上不了台面;若真如皇帝所言,那可是名正言顺的朝廷命官!

  纵使赵高不要脸,但能往脸上贴金,他可不想让机会溜走。

  于是赵高不知不觉便被胡海忽悠上了贼船。

  胡海此番用意并非真正提拔赵高,只不过现在前朝空虚,如果不能现在霸占赵高的注意力,若他真的向前朝伸手,胡海之前的计划全都面临破产的境地不说,以后再要收拾他,可就麻烦了。

  现在李斯那边儿算是达成了某种交易,自己给李斯的荣耀绝对高出其所应得,也顺带给李斯拉了波仇恨。现在李斯只要不傻,就知道若是想让李由在朝堂上稳住地位,除了皇帝,谁都不行。胡海这么做,也算是彻底绝了李斯人退心不退的可能。

  胡海在确定赵高李斯暂时不会成为自己大展身手的阻碍之后,决定开始动作。

  胡海下旨,李由治理三川郡有功,依例擢升为少府,原少府章邯另有任用。

  这道圣旨中规中矩,就是一道普普通通的擢升旨意。李由其人群臣也都有目共睹,加上亲爹是开国元勋,升任个少府真不是个问题。

  等到李由交接完手头儿的工作正式入朝,已经是五月中旬。胡海算了算,自己来到这个世界也有一个多月的时间了,历史上著名的陈胜吴广大起义也是这一年秋天爆发的。说起来,自己下令停止征发农夫服役,现在应该已经传达下去了吧……

  这个时代的通信效率是真的蛋疼啊。

  胡海下旨命李由担任少府,既出于考虑先让李由熟悉熟悉朝政再委以重任,另外一方面,即便是自己下令停止征发役夫,然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秦朝沉疴非一朝一夕可以治愈,章邯其人,必须得摆到台面上了。

  于是胡海下旨,封章邯为镇中将军,驻三川郡,代行三川郡守职。

  于是朝臣们都有点儿懵——这皇帝是什么意思?李由和章邯对调?

  后来又几个通透的立马明白了皇帝是什么意思——这是要给章邯刷功绩了。三川郡自设立伊始便地位险要,秦统一六国之时,三川郡即为秦国的东方主营地。秦统一后,三川郡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区位,得力于三川郡长官开明的治理方式,蓬勃发展,其态势隐隐有超过咸阳的意思。现下先给章邯封了个将军虚职,尔后派去三川郡代行郡守职,只要章邯不傻,不出一年,绝对高升。

  也不过多数人想不通,古代外放即视为贬谪,入京则视为重用,还没有说把下放历练当成飞黄腾达的前兆的。章邯对此却不感冒,反正在哪儿都是做事,皇帝又没苛责自己,三川郡又不是鸟不拉屎的地方,去便去,总比在咸阳窝着成天看那帮老家伙勾心斗角来得痛快。于是章邯爽快地接了旨意,第二天便动身赶赴三川郡。

  胡海把章邯派往三川郡,不仅仅有大臣们猜到的重用章邯的意图,更重要的——章邯能打啊!陈胜吴广也好,项梁刘邦也好,爱谁谁,哪怕打不赢,一时半会儿谁也别想越过三川郡西进。东边儿的大门安排妥当,胡海把视线放到了西边儿。

  虽说胡海并不认为自己是个昏君,但是不代表胡海有十成十的把握把已经破烂不堪的秦朝从生死线上拉回来。明朝的崇祯皇帝倒是个勤政的,最后怎么样?

  时势如此,无可奈何。

  于是胡海得先考虑好后路。胡海的想法,蜀地,是个好去处。

  三国时期,白手起家的刘备,最终扼守蜀地而与曹操、孙权成鼎足之势,蜀地之优越不言而喻。诗仙李白也说了,这个地方,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啊。

  可是,这个地方的优势,也是先天的劣势。

  胡海查过史料,李冰之后,蜀地的行政长官,多为平庸无为之人。这其中最大的原因就是怕蜀地拥天险而自重。秦朝统一之前,蜀地一直是大秦的粮仓;统一之后,关内之地也仰仗蜀地供给的钱粮。天府之国不是虚的,这么个地方放到谁手里,谁能不起点儿心思?

  于是蜀地一直不温不火。

  想要给自己留好后路,蜀地绝对不能再平庸下去。可是派谁去呢?

  正愁得不行的胡海,被“老熟人”的到来弄了个一脸懵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