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仙侠 > 二世二世全文阅读 > 第1卷 第15章

第1卷 第15章


  “贤侄可还好?”胡海看着眼前的这个人,不由得慨叹。

  来人不是别人,正是前不久回家看病重的小儿子的公子高。跟那日一面相比,公子高整个人都瘦削了许多,不过看起来精神状态远比那时候要强。

  “托陛下鸿福,小儿已经无碍,只需静养一阵子便可。”

  胡海点了点头,“兄长所来为何事?”

  “臣只是有一事不明,想求陛下指教。”

  “但说无妨。”

  “宗学……都传授些什么?”

  胡海这几日一直忙着人事调动,还真没在这件事儿上想太多。胡海现在也是闲着,正巧这公子高来问,便好好思考了起来。

  秦朝尚武,骑射兵法什么的肯定是要教的。但是宗室子弟出去不能一个个儿的头脑简单四肢发达,文化课也是要跟上的……而且宗室子弟年龄跨度很大,不可能一起上课,既如此……

  “朕的确有些想法。今日正好兄长来此,不如听听。”

  “臣惶恐,还请陛下赐教。”

  “朕的想法,宗学的作用,就是给宗室子弟打个基础。”

  “基础?”

  “然。人各有志,亦各有长,不可能按照一条路子去教导。但是一些基本功,还是要掌握的。举个例子,我大秦尚武,有些宗室子弟或许底子薄,不能与敌短兵相接——但是最起码的,骑个马、射个箭、讲个兵法分析个战事什么的,却必须要会。如果有宗室子弟在这方面很有天赋,或者志向在此,则可在宗学之后专门拜名士为师。”

  “陛下的意思是,若宗室子弟在此擅长,可在出宗学之后再行深造?”

  “然。”秦始皇的儿子还真不是傻的,胡海不由得怀疑胡亥究竟是怎么生出来的。“不仅于武,于文亦然,甚至可仿孔仲尼之法,以礼、乐、射、御、书、术为基本功,宗室子弟六岁入宗学,十二则可出宗学而依意向深造。”

  “仿……孔仲尼?”公子高有点儿惊。胡海见公子高眼珠子都要惊出来的样子,瞬间想起先前秦始皇一手“成就”的焚书坑儒的大功绩。

  之前胡海也琢磨过了,焚书坑儒是秦始皇做的,自己现在占了胡亥的壳子,也算是秦始皇的儿子。不论出于什么孝义考虑,亦或者是出于大秦的正统性考虑,胡海都不能强令推翻秦始皇的禁令。胡海想了许久,要想兴起人才培养的事业,秦始皇焚书坑儒那茬子事儿绝对绕不开,必须给出合理的解释。不过好在秦始皇焚书坑儒没有做得太绝,其本意也是加强思想的统一而不是杀人烧书,故而只要读书人守本分,也都还好好地活着;烧的也是些危及秦朝正统、企图鼓吹恢复旧制的小宗书籍,各学术流派的大宗著作在朝廷里都有存档。

  论起来,胡海培养人才、兴办教育也是为了统一思想、收拢人心。跟秦始皇的焚书坑儒相比较,二者的区别,只不过一个硬一个软。

  胡海研究历史,对百家学说都有涉猎。老子云以柔克刚,有时候,潜移默化的影响远胜过强硬的引导。秦始皇时期天下方平,不安定因素犹在,俗语云乱世用重典,强硬点儿不为过;不过胡亥即位之后仍旧“重典”,可就不妥了。

  “父皇下令禁民间私学,盖因有愚昧妄想之徒歪解百家学说妄议大秦正统。现下禁令成效已现,百家学说应当得到正统的传承。古之贤达大智大慧,若能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于我大秦,百利而无一害。”

  “陛下……”

  “朕自知你担忧什么。”胡海笑了笑,“鲧也治水,禹也治水,都是治水,其效如何?”

  公子高愣愣地看着胡海,随即顿悟,一脸的惊叹,看向胡海的视线不由得变了变。

  “而且父皇当年旨意只是焚烧些歪门邪说,凡是百家正解全存于咸阳宫库中。所杀之人皆为旧时封建余孽,弃天下一统国泰民安于不顾而虚求礼制,不问苍生问鬼神,实乃国之败类。只是父皇用心,难为人知,故天下盛传父皇残暴不仁,朕每每闻之,痛心疾首啊!”

  胡海看了眼公子高,见其也是一脸的悲痛,话锋一转,说到:“朕想着,父皇有经天纬地之功德,若不为世人知晓,而使父皇枉受天下非议,实乃朕之不肖,朕之不肖啊!”胡海抹了把脸,“朕有心为父皇正名,无奈天下之大,朝事之繁,实在不可行。而只有咸阳只父皇心志,天下皆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朕纵使有心杀敌,亦无力回天也。”

  胡海说完,把手覆在双目之上。在旁人看来这是皇帝陛下说到伤心之处掩面而泣,其实是胡海为自己抄袭豪杰英烈的豪言壮语而羞愧。

  豪杰们,英烈们,为了大秦,你们大公无私一下吧,回头让御膳房做顿好吃的给你们供上。胡海心中如是想。

  胡海这番话有试探的意思。胡海研读历朝历代的历史,深知要想政通人和,一个完备的宣传系统是多么的重要。旁的不说,现在通信如此滞后,天子就算是天天在朝堂上为百姓谋福利,却没有人告诉百姓这些福祉为何人所谋,百姓照样不会领情,弄不好再被哪个别有用心的摘了桃子,那可就亏得底儿掉了。

  当然,现在不比后世。现在信息传递十分阻塞,百姓对天子的威严多少还是有点儿忌惮,故而宣传工作的首要任务就是好好跟百姓解读天子发布的旨意,好好解读解读朝廷定下的政策,好好引导引导百姓的思维方式。古时候不少圣旨面临非常尴尬的境地——老百姓听不懂,于是皇帝说什么跟百姓根本没产生什么交集。倒是经常别有用心者或者看热闹不嫌事儿大者有时候歪解了官文,惹得不少人对朝廷的误解。

  但是见真章的时候却遇到了麻烦。一方面胡海初来乍到,真没有可手的人去用;另一方面,宣教不分家,胡海想着宁缺毋滥,一定要找出一个挑得起宣传、教育两大事业重担的人,可是这真心不容易。故而这个事情暂且搁置了下来。

  直到前不久遇到了公子高。

  就公子高本人德行而言,胡亥在遇到公子高之后专门着人调查了一番,到手的情报纷纷表明这个人很老实,很本分。公子高其人最大的理想就是老婆孩子热炕头儿,对家人极其重视。也正是如此,当年胡亥屠戮手足之时,公子高才能为了家人而自请殉葬骊山陵墓。

  就公子高的身世而言,不用多说,公子高乃是始皇帝亲子、二世皇帝亲兄,身世显赫,不言而喻。

  就公子高的才学而言,胡亥专门调查过,得出的结论不由得让他咋舌。公子高此人对刑名之学不感冒,对儒家道家的学说倒是很有研究。即便是在秦始皇下令禁私学之后,公子高凭着皇子的身份在宫中也没少阅读相关的书籍。

  其中胡海最好奇的是,秦始皇知道这件事儿,居然没管。

  就公子高的朝中背景来说,干净得不能再干净。公子高从未涉足朝堂半步,故而在朝堂上可谓是无牵无挂。背景干净,人品厚重,身世显赫,颇有才学——这几点加起来,胡海早就很中意胡亥的这个的哥哥了。

  只不过胡海头疼的是,即便皇帝可以说一不二,但总不能说下旨就下旨,前不久还把人拘着不让吃喝,过了没一阵子便下旨把人按在高位上。

  于圣威有损。

  于是胡海便想着找个机会诱拐一下。老实人都好忽悠,只要老实人一张嘴,马上胡海陛下就能“顺应民意”晋封公子高。可是这个机会胡海一等,就等到了现在。胡海心中暗暗发誓,今日公子高自己送上门来,自己不狠狠咬住,都不姓胡!

  哦,现在胡海姓嬴……

  “此事非比寻常,陛下所虑,切中要害。臣惊叹陛下雄才大略,慨叹陛下深谋远虑,实在自惭形秽。臣不才,若陛下有令,臣定当赴汤蹈火,在所不辞!”公子高听罢胡海的“悲愤”陈词,不由得涕泗横流,直接跪在地上长拜不起。胡海突然意识到自己这诱拐的方向好像不对——

  老实人好像听不懂暗示。

  胡海转念一想,心中又生一计。

  “兄长快快请起。”胡海连忙命人扶起公子高,“实不相瞒,朕有意设立宣教司,主管我大秦宣政教化之事。无奈朝中众臣,汲汲于名利,未有能以此为毕生之事业者。朕不才,犹知在其位而谋其政;反观满朝文武,居然挑不出一个合适的,竟白活了五六十年!”

  “陛下可为此烦心?臣以为子婴族叔可当重任。”

  “论资历,论才学,族叔皆为不二人选,”胡海点了点头,故意顿了一下,“不过前不久,冯去疾也要请辞,还是朕好说歹说把人给留到了秋收之后。”

  “陛下的意思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