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仙侠 > 二世二世全文阅读 > 第1卷 第22章

第1卷 第22章


  “出题?考试?”

  “朝中新锐颇丰,当取贤能者用之。以过往政绩考校亦可,然仍需有相当的理论水平——不然满朝无可建树高论者,亦难以服众啊。”

  “臣明白了。”李由已然习惯了二世时不时的脑抽,反正二世提出来自己照做就是了。

  “你既为秘书长,有些事情,朕必须得跟你交代清楚。”

  “请陛下赐教。”

  “考试分笔试与面试。”胡海把后世的笔试面试那一套拿了出来,“笔试之试题,朕会着选专人拟定。面试,则需专门择期而行,拟取笔试之前三分之一。既然需群臣旁观,期间各种事宜,你需早做准备。”

  李由瞬间明白了其中的关窍,连连称是。胡海把事情交代好,便放了李由回去,转而思考谁来出这个试题。

  李由他们肯定不行,这都是重点考核对象。而且胡海的意思,是仿照后世的高考,甚至比高考出题还狠——出题人从出题到开榜是不许与外界沟通的,准确地讲是出题和阅卷都有这批人完成。胡海思前想后,还得把李斯弄进宫。

  可是光有李斯却不行。虽然现在进行考试没有特别系统的考察内容,但只由一人出题,实在有失偏颇。

  正苦恼着,胡海猛然想起一个非常关键的人物——

  子婴。

  次日朝会一散,胡海直接派了宫人把子婴叫到后殿。子婴没想到二世居然会主动找自己,要知道,自打先皇驾崩之后,子婴在朝堂上几乎就是个立体背景板的情况,存在感极低。

  二世居然还是注意到他了。

  不过转念一想,现在不论二世皇帝出于什么考虑,既然能给扶苏定了“为国捐躯”的定论,那么最起码现在,二世是不会轻易对宗亲不利的。

  不然他费那么大劲干什么?

  子婴跟着宫人来到后殿之后,只见一边儿立着一块儿黑色的板子,上边儿写了些子婴认不出的东西。不过看这些类似文字的东西,跟盛传的李斯府中的楷书匾好像差不多。

  胡海也是没办法,灵感来了总不能苦巴巴叫人代笔,那样思路真得会被打乱。

  “叔父可好?朕多日为给叔父请安,还望叔父海涵。”

  “陛下朝务繁杂,臣不敢自居。”

  胡海一听,还行,没打哑谜,于是也放弃了兜圈子的念头,直截了当地说到:

  “今天叫叔父来,也是有件事儿想委托叔父。”

  “陛下但讲无妨。”

  “朕观朝中职设繁杂无序,且多有悬空借代,故想着按权责职能设立几个部,把原三公九卿职能细化分入诸部。且现下朝中老臣多有退意,且后生可畏,朕也有意提拔。只是朝政无小事,朕想着依其过往之政绩考校提拔,但其人之理论水平亦不能太低,不然政施而令不行,终难服众。故朕拟设立考试,专门出题对一众老臣后辈进行考察,优中选优。然试题之命制,事关重大,须有的放矢。朕自虑恐失偏颇,故拟自宗室、老臣、地方官或地方经历丰富等各角度择代表之人,共同拟题。老臣方面,无人出李斯之右;地方之处,纪检院萧何颇富经历且无错综人脉。至于宗室,非叔父莫属。”

  “陛下大智,”子婴笑眯眯回答,“只是老臣才疏学浅,又不精通宗室之事,此事还请陛下三思。”

  “叔父名望甚笃,此事切勿推辞。考试之后,还须劳烦叔父再参与阅卷之事。”胡海没时间多跟子婴废话。什么辞而不受不受固授的,胡海没那么多讲究。现在听自己话的人多了,胡海的底气也足了,今天把子婴找到这里,胡海根本就没有跟他商量的意思。

  子婴也看出胡海是什么意思,便也不再推辞。胡海见子婴如此识相,不再多说,只是告知子婴出题七日、笔试一日、阅卷两日,这十日出题人不得出咸阳宫。子婴也不在乎这些,反正又不止自己被关着,再者说二世也说清楚了这只是保险起见,子婴再怀疑也没用。随即应诏前来的李斯和萧何随即也在蒙圈的状态中开始了咸阳宫十日限行游。

  胡海把人拘齐了之后,开始上课。胡海怕这仨人再弄个写文章的考试,干脆固定了考试题型——甄别题,给出假设情景,让考生判断对错并写出理由,这部分主要考查考生的基本常识;辨析题,给出某种言论,让考生对这种言论进行辨析并写出依据,主要看这些人三观正不正;论述题,针对当下热点话题,比如阿房宫改役、朝廷改制等内容进行分析,写出具体观点,必须有所依据,这部分就是要剔一剔顽固守旧之人;最后一种便是策论题,给出一个热点议题,让考生就这个议题写出自己的设想,考查这些人的理论创新水平。胡海之前想过,短时间弄出一套出色的考题是不靠谱了,只能是应付眼下的急用。

  三人听得这些题型,都很是新奇,不过胡海各个题型都举了几个例子,三人也大致清楚了其中的门道。把自己希望甄选出来的人的条件讲明,随后胡海便把这件事儿交代给了三人,自己大摇大摆出宫巡视去了。

  胡海先来到了咸阳城外的荒地。自打听说地里种出来的粮食都可以归自己所有,不少人都玩了命地干活。后来为了控制这帮农夫的劳动热情,胡海不得不下令对上工和下工时间做了严格要求。要不然,估计这帮人连觉都不睡了。

  垦荒这件事儿一直是冯去疾在负责。冯去疾办事水平还可以,就目前来看尚未出现大规模的暴力冲突事件。冯去疾也做了不少功课,跟不少人反复论证之后,对每个农夫可以开垦的荒地亩数进行了严格的规定,以保证在咸阳附近荒地足够的前提下每个人都能获得最大的利益,尽量避免因为眼大肚小而导致地没少开粮食却没收多少的问题。

  胡海见田间劳作之人都跟规矩地在干活儿,庄稼的长势也都还不错,心情也好了些。呆了一会儿,见没什么异样,便转头往匠人营去了。

  刚一到匠人营,只见赵高正急吼吼地往外走。

  “赵卿留步!”胡海连忙喊住了赵高。赵高没想到二世居然出宫巡视,连忙过来行礼。

  “什么事儿啊,看你匆匆忙忙的。”

  “陛下,你看。”赵高掏出了一样东西,胡海定睛一看,顿时倒抽一口冷气。

  赵高拿出了一小块纸。

  虽然十分粗糙,但是胡海已经能辨认出这个东西就是纸。胡海强行抑制住内心的狂喜,连忙问到:“谁弄出来的?”

  “木工那边儿。”赵高连忙引路,“原本正准备造饭,不知道谁弄了许多刨花木屑撒进了锅里。厨子没注意,直到粥该出锅了才发现。厨子便把浆子到了,锅一冷,变出了这么一层玩意儿。”

  “此物始皇帝提过。”胡海点了点头,“可写字绘画,擦拭污迹。不过必须深入改良,这种材质也之能擦擦水了。”

  赵高没想到这么个东西居然还是始皇帝托梦授术的一部分,也难怪二世一见到这玩意儿两眼都放光。

  胡海不清楚造纸术到底怎么回事儿,但是最基本的纸浆木浆还是听过的,便把自己知道的东西跟几个人一讲,不过胡海没想到,几个匠人从他特别混乱的举例中居然总结出了原材料的一大特点——

  都有纤维。

  于是几个匠人也不在研究木工了,开始鼓捣造纸术。

  胡海看着不断忙碌的匠人,心中感慨万千。

  沛县。

  “萧何萧何,也有今日。”周勃听说萧何入咸阳第三天便真被授予先斩后奏之权力,不由得咋舌。

  “真没想到,曹参居然猜得真准。”得知了萧何与曹参打得赌之后的夏侯婴,也不由得感叹,“你说,萧何那老小子能拉的下脸来行先生礼吗?”

  “我看,够呛。”周勃要了摇头,“不过按照曹参的性格,萧何可是别想着能躲的过去了。”

  “听说你还作保了?”

  周勃不由得抽了抽嘴角。原本以为就是闹着玩儿,谁想到居然真叫曹参给料准了……

  “话说回来,”夏侯婴话锋一转,“你真没想过去咸阳看看?”

  要放到以前,周勃是绝对不想去咸阳的。背井离乡不说,天下哪儿都一个德行,换个地方也不换律法。不过最近总听夏侯婴带回来些消息,周勃也隐隐有些心动。

  周勃可不是个能闲得住的主。

  “要不,咱哥儿俩遛一趟?反正也没什么,就当碰碰运气,没得好立脚儿再回来,怎么也不亏。”夏侯婴早就想去咸阳看看了,只是去咸阳不想出个县送个人说走就走,夏侯婴也就想想。现在萧何进了咸阳,夏侯婴早先的浪心又冒出来了,还想拉个人入伙。

  “只咱们俩?”

  “曹参有公职,也走不开,”夏侯婴要了摇头,“下次再带他去吧。”

  “行。”周勃心一横,反正也掉不了几块肉,去就去,“明天就出发。”

  不过周勃是真没想到,这趟咸阳之旅,肉是没掉,人却不能说回家就回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