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罚不天罚,朕自然能够查明。不过现在可有些人按捺不住了吧。”胡海指尖有一下没一下地点着扶手,“匠人营纵火案犯人已经吐口了,你们也不必这么费尽心思地演了。原本想着,虽说你们没什么作为吧,但也并无大过,大不了给你们挪腾个闲职养老。现在看来,你们这是阳间有路你不走,地狱无门你自投啊。
“要么说你们庸呢,搞事情都不会搞,就你们这两把刷子站在朝堂上不嫌害臊吗?还咸阳学宫无事公田无事,朕不戒严恐怕有的人恨不得火烧咸阳宫了!”
胡海一掌拍在扶手上,顿时朝堂上刷拉拉跪了一片。
“正好端午节将至,朕感念屈子事迹壮烈,又缅怀我大秦忠骨,不由得感慨万千。既然你们不懂什么叫忠义,那就跟我大秦万万英烈好好学去吧!传旨,凡牵涉今匠人营纵火案者,一律削职抄家,贬入边疆清扫战场。其家眷三年内不得入仕、经商,一并迁至北疆垦边。”
“陛下!陛下饶命啊陛下……”
胡海不打算再搭理这群人,一挥手,侍卫直接上前把查出来的涉案人员一一带走。等朝堂上安静下来之后,胡海再次开口:
“纵火案事毕,宣教部应以此事,详细论证何为作为,何为无作为,昭告天下,自即日起,凡不作为者皆为庸。谁也不用求情,不要说没有功劳还有苦劳,你不适合这个位置,趁早儿换个地方,对个人对国家都有好处。”
“臣领旨。”
“东都筹建事宜已毕,朕宣布,自五月初五日后,咸阳为大秦圣都,保留咸阳名号;三川郡城改为大秦东都,保留三川名号,冯劫以侯爵假天子节出掌东都,任东都首长;幕僚周勃,任东都治政使,协助冯劫主管东都治政事务。五月初五日后赴任。
“朝中李由任行政院院长,免去其国财府府令职;曹参任国财府府令,免去其秘书府府令职;萧何任秘书府府令,免去其纪检院院长职;张良任纪检院纪检官,代行院长职。以上任命,五月初五后正式上任,在此期间进行工作交接。
“另外,接受冯去疾请辞告老,并裁撤顾问馆,顾问馆中的老臣可以好好享受退休生活了。”
昨天公安部给的调查结果显示,此次事件又是一次多方势力聚堆推动的一次事件。一方面,被反腐去庸触动了利益的庞大利己主义官僚群体被胡海突如其来的行动打得满头是包,虽然此次行动主要针对地方,但是在朝廷中这些被清理的贪官庸官的“大树”明显感受到了威胁。朝官不像地方官,挨打只能挨着,朝官一向以搞事情为己任,不是构陷同僚就是抗衡皇权,真是前赴后继地作死。另一方面就是反对胡海新政的一茬人,其中又以退而不休的老臣居多。先前冯去疾禀报过老臣异动,不过胡海一直没当回事儿。虽然胡海对敢反对新政的人向来毫不留情,但是毕竟人家都退了,都那么大岁数了,一来已经没权力在手,二来也蹦哒不了多长时间,胡海本打算睁一眼闭一眼就过去了。可是明摆着这群老家伙是不想好啊,自从被胡海按进了顾问馆,一个个的就没老实过,东撺掇西撺掇。这次正好跟那群庸官搭上边儿,甭管双方出发点为何,反正都是为了让胡海停止新政和反腐,于是双方势力臭味相投,策划了这么一出闹剧。
怎么闹剧了呢?那帮老家伙向来眼高手低,都是干张嘴不干活儿的主儿。这群庸官,都说了是庸官,庸官办事儿靠得住吗?
冯去疾早前一直劝胡海不要对老臣太放纵,也一直请求辞去顾问馆馆首。胡海一直没同意,本想着有冯去疾压着怎么也能消停一些。现在胡海算是看明白了,一群连皇权都干藐视的人,能听你这个一直跟着皇帝走的退了的老臣吗?
想得美了。
不过这件事儿顾问馆里那一撮人到底没直接参与,不好一个个揪出来法办。如果要真那样,真是容易失人心。不过胡海没有白受气的道理,索性下令撤销顾问馆,并对参与进本次事件的老臣进行秘密的出境限制,不许这些人踏出咸阳城半步。
朝会散去,胡海回到后土堂开始审阅文书。先前说要给学宫基础部单独建一个校舍,现在已经开工了,不过由于匠人营失火,现在面临停工的尴尬局面。胡海想了想,把赵高和李岁叫了过来都叫了过来。
“匠人营损失的工棚主要是什么工种?”
“木工,多为制造家具饰品等。”
“校舍现在进度如何?”
“进度正常,不过现在匠人营悉数停工,校舍建造有些缺料。”
“这样,”胡海扯出一张纸,“原匠人营废墟以及没有烧毁的部分先不动,等有富余力量再清理,这段时间没烧毁的工棚正常启用,烧毁了的迁到阿房宫空地边儿上没完全建好的宫室继续做工,这期间赵卿来回跑辛苦一点。建设部做个规划,在阿房宫空地上重建匠人营,直接傍着那些匠人用着的宫室把不够的建起来就行,正好用上先前阿房宫堆着的料子,也不必大费周折。这样匠人营安保可由公安部接管,人手会从退役士兵选拔,匠人营专心制造研发即可。新校舍就在城中,最好不要停工,否则影响不好,这样,发布临时工招募令,凡无农事可忙的成年男子,均可应征参与校舍建造,工钱日结,每天的工钱要比正常工人少点儿但不能少太多,控制好度,别引得农夫全都不种地跑来盖房子了。至于其他,与普通泥瓦匠相同。招募时要说清楚,工期结束不再有雇佣关系,只是临时工。匠人营重建最好是内部抽人,毕竟匠人营新营地离科研部门太近,不好人太杂。”
“是。”
“另外把预计工期也跟着张贴出去,几个主要的工地什么时候完工,什么时候启用都写清楚。匠工部跟宣教部商议,把匠人营迁新址和正常工作、产品供给正常的消息放出去,这段时间发现冒充匠工部产品或者诋毁匠人营的,一律交由公安部处理。”
“是。”
赵高和李岁离开之后,胡海又把将闾宣进宫中。
“匠人营失火,城内匠人营商户会有动摇。你跟宣教部商议,把匠人营产品供应正常、供货不涨价等消息放出去,然后跟公安部商议,发布告示,声明这段时间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哄抬物价等恶行,执行的时候手腕要狠,最好杀一儆百。还有,公营铺要把存货量公开,辅助降温抢购潮。”
“是。”
胡海没多留将闾,交代清楚事情之后就让他去忙了。胡海翻了翻后续的几份报告,多为各部门日常工作报告,一般都已经做好了万全的准备,方案也都进行了反复论证,效果也都不错,这让胡海甚感欣慰。阅到宣教部嬴高的报告,胡海眼前一亮——
一个有想法的骚年。
公子高先前受命,总结纵火案,提炼精神并对国民进行教育。公子高回去之后立即开会,倒是得出了不少的结论,但是总觉着差了点儿什么。于是公子高脑洞大开,上疏请胡海广开言路,不如听听不同的声音。
说白了,征求意见。这样写出来的东西,应该叫征求意见稿。
这倒让胡海突然想起了一个东西——报纸。
现在胡海一个劲儿地引导,疏通,但是底下人到底是怎么想?各界人士又有何看法?胡海不相信对自己的新政都是统一的声音,肯定有不同的意见。胡海手腕强硬,不代表他是个不听意见的莽夫。报纸除了宣传作用,也附带了疏导作用。有意见总得让他们说,要真哪一天憋的爆发了,可受不了。
鲁迅先生都说了,不在沉默中爆发,变在沉默中灭亡。这是两个极端,胡海那个极端都不想看到。
于是公子高再度入宫,胡海也拿出了很久没有用过的黑板——
“今天咱们说说一种新的宣传手段——报纸与期刊……”
李由回到家中,见到自家父亲正在树下跟老伙计研究楷书。李斯自从开始研究到现在,已经推演出不少字的楷书写法。冯去疾虽然感兴趣,但在书法的灵性与造诣上,稍逊李斯一筹。不过作为官场不倒翁,冯去疾不是不知道扬长避短的道理,于是他很明智地选择了鉴赏而不是跟着一起写。
“听陛下的意思,可能是想将这楷体推广开来。官楷模子我看了,基本就是从你这蓝本稍加改动,老李啊,你可又多了一道名垂青史的功绩了。”
“陛下之意,是推形而非体。这书法正因各家体例不同而美,若天下一体,岂不乏味?”
“然。”冯去疾点了点头,“先前我向陛下请辞,听陛下的意思,是要整理自始皇帝统一之后在治政方略上颇有建树的策论奏疏,编卷发行,供后世参阅。不过陛下所言,好像不按著作之人分卷,像是以策论重点为类分卷。”
“你辞官了?”
“陛下见不得我闲,又派我主持治政疏集的编纂,算是闲职了。”
“陛下是百年难得的圣君,”李斯继续写到,“你不要以为编书修稿就是闲职,搞不好,陛下可是很重视此事的。”
“哦?”冯去疾一顿,“怎么说?”
“你知道现下学宫内算学教材吗?”
“略读一二,不过甚是新颖超群,十分不俗。”。
“陛下写的。”
“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