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仙侠 > 二世二世全文阅读 > 第1卷 第54章

第1卷 第54章


  嬴高得到了二世陛下的“亲传”,晕晕乎乎地回去“消化”去了。胡海看着他离去的背影,陷入了深思。

  胡海的意思,那群老臣,尤其是听话的老臣,虽然为制度改革让路退休了,但是本身才学了得,还是应该继续发挥余热,不能说退休就真彻底休了。于是胡海给这群老臣安排了一定的任务,其中最主要的还是修书。

  原本胡海想着这些人是想自己著书立说也好,或者想修编他人著作也好,只要能充分利用自己的才学为后世留下一笔宝贵的财富就可以,不过现在胡海又注意到了一个新的领域。

  文化产业。

  这方面胡海不是很专精,也只能描述个大概。不过胡海一直坚信人民的力量是伟大的,人民的智慧是无上的,胡海提一个头儿,自然有的是人前赴后继地投身其中。而且就文化产业,或者文化事业来讲,这不是一个能充分独立出来的单一话题,它与世间万物息息相通,故而想要想先前搞改革一样快刀斩乱麻是行不通的,弄不好还会伤及根本。如果让胡海想一个宏观的构思,以胡海目前的人生经验来看,真提不出什么特别好的来。不过胡海转念一想,毕竟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现在当务之急还是发展经济,文化建设等事业目前还没精力大刀阔斧地搞起来,只得时时跟进。

  胡海叹了口气。现在能做的,也只是修修书,搞搞宣传。毕竟当下全国的温饱问题尚未解决,文化建设这件事儿在这个时间段上来看,的确略显不合时宜。

  于是胡海暂时搁置了大搞产业与文化建设的念头,把目光集结到目前十分棘手的事情上来——

  全国的经济建设。

  胡海初来乍到便颁布了一系列新政,但大多都局限于咸阳极其周边地区,往远了去基本上推行不动。除却全国范围内的废除繁冗赋税、解除不合理徭役之外,其他的宏观建设性举措真没做出什么。先前提的蓄利策虽好,但重点问题在于那是得建立在各地生产富余的基础之上。如果各地都在为了温饱而奔忙,何为蓄利?

  胡海正在沉思,李由突然觐见。胡海见到李由先是愣了一下,随即反应过来,今天已经五月初四了。虽然诏令上写的是五月初五上任,但是那指的是新领导见面会即就职仪式的时间,基本上交接完就各自开工了。

  “爱卿,”胡海示意李由坐下,“在政事院可还适应?”

  “臣承蒙陛下关怀,实在惶恐。”李由连忙行礼。胡海示意李由起身,想着这小子一般是无事不登三宝殿的主儿,今天来这儿,必定是有重要的事情。

  “陛下,臣与冯大人交接之后,首先梳理了关内土地情况,请陛下过目。”

  胡海接过李由的报告看了起来,可是越往后看,胡海的眉头皱的越深。

  土地兼并。

  “这些数据用的是最新的吗?”

  “去年年底,农事部对关内的耕地进行了调查,臣便是用的那些材料。”

  “此事你有何看法?”

  “臣以为,此事应当尽早解决。”

  古人以农事为第一产业,故家有多少田往往象征着有多高的地位、多厚的家底,同时田地越多,带来的收益也越多。贫苦人家几辈人未必买得来一块地,而权贵却可仗着权势侵吞大量土地,失去赖以生存的田地的农民越来越多,社会矛盾越来越尖锐,国家的稳定安全也越来越受到威胁。古时不是没有统治者改革家注意到土地兼并的严重危害,也不是没有人进行过相关的改革,无奈改革阻力大、风险高,动辄伤及统治根基,往往不是治标不治本,就是以失败而告终。

  “就此事而言,爱卿有何看法?”

  “臣召集农事部进行商讨,总结出两套方案,还请陛下定夺。”

  胡海看了看两个解决办法。第一个办法,从政策上规定,以目前的土地所有状况为基础,往后限制权贵对土地的侵吞。不过这种办法,根本解决不了什么,换句话,权贵想要土地,有的是方法绕开这条政策。

  第二个办法则有些微妙。以国家的名义设立农场,农场租用农民的土地,雇佣农民劳作,这租子加上佣资,基本上与农民先前自行劳作收入持平,也就是将分散的田地纳入国家的势力范围,权贵兼并土地的时候面对的不是无权无势的农民,而是面对强硬的皇权。不过这个办法也有一定的问题,即国家承担了原本农户自行承担的生产风险,农户收成不再受丰年歉年的影响,而国家则必须做好随时亏本的准备。

  不过胡海看到这里,突然想起了后世华夏曾经出现过的一种制度——合作社。

  虽然历史经验表明,合作社也好,承包责任制也好,都各有利弊。不过在当下,显然让分散弱势走向联合是最好的选择。

  “爱卿,朕看这第二种方法不错,不过朕借着这个思路走下去,想到了另一种方法。来人,上黑板。”

  嬴高回到宣教部,传达了二世下达的筹备编纂报纸期刊的旨意,并将胡海跟他讲的东西向部内人员传达了一番。宣教部中人虽皆通过选拔考试提拔上来,但毕竟还是接受传统教育为主,在报纸期刊的“主体性”上,宣教部产生了争议。

  有人认为,报纸期刊走的是旁门左道,其效用不及所设想的那样——论传播效果,显然不及人们的奔走相告来的及时、快速;论深度,显然不可能与名家大能潜心撰写的大成著作相比。而有人认为,报纸期刊最大的优势在于能够使得某些事实在远距离得以稳定的传达,能将口口相传造成的误传、曲解、歪曲等因素降到最低,同时能够展现最及时的观点文章论述,这些论述经过沉淀也不失为大成的体现。

  这么一吵,一直吵到了天黑。嬴高见这么争论也不是个事儿,便先下令各自回去梳理一下思路,明早再议。

  李由则是在宫中跟胡海商讨了一天的“合作农场”事宜。胡海甫一提出“个体联合,朝廷扶持”的时候,李由便清楚了胡海的用意。原本的第二种方案,讲的就是利用朝廷权威震慑权贵,至于其中附带的朝廷承担风险因素,并非李由所愿意看到的,毕竟在国财府算了那么长时间的账,怎么赚怎么亏李由是十分清楚的。不过胡海这个提法则巧妙规避了由国家承担生产风险这一问题,转而由根据年份情况适当调整税收等政策来对生产风险造成的后果进行补救,并通过国家无偿向联合农场内农户按田地面积比例提供良种等政策对个体户入农场进行激励。不过胡海这种提法也有个问题,就是削弱了朝廷权威与联合农场之间的利益牵扯,震慑效果稍弱。

  胡海一开始的意思是,合作农场之内不再各户种各户的田,而是一起耕一起种,最后一起分配。可是想法刚一提出来,李由便发现其中的不妥。若一起耕一起种,最后的分配绝对会出现问题。若是按土地面积分配,那么即便是均摊劳动量的情况下,肯定有人干的多拿得少,有人干的少拿得多。若是按个人劳动量来分,那么土地面积大的农户必须付出更多的劳力才能拿到本应属于自己田里产出的全部产量,而小田地农户则稍微多干一点儿就能额外获得不少收成,换句话讲,就是总会有人白白把自己的地给别人种,也总会有人不用花租子就能白种别人的地。这肯定会造成激烈的矛盾。

  胡海一听,也意识到自己先前想法的欠妥。其中最重要的问题就在于,后世华夏的土地是国有的,而现在是私有的;后世的土地相对于个人而言,更偏向于一种生产工具,而现在的土地则自带个人财产属性。这两点差异是不可忽略的。

  李由提出的方法,则是各自干各自的,但朝廷在其中有所作为。其一是朝廷派专人进行生产指导,这些指导人员可以是各地有丰富经验的老农,亦或者是科研院专门研究提高粮食产量的专业人员,从春种到秋收,全程陪护。二是以农场为单位配备必要生产工具,毕竟有些农户的生产工具还很落后,比如耕牛,目前还是很稀缺的资源,一般人家根本养不起。不过若是以农场为单位,几户一起养,一起用,朝廷给一定补贴,大多数人还是接受的。三是优种优育,科研院所加紧良种培育,收获的良种按批次免费向农场进行投放,农场内则按田亩比例进行派发,以此逐步提升产量。四是在农场内设定奖励机制,这个奖励可以是减一成税收,可以是春天多发一批良种等,专门用来奖励均摊面积产量前几名的农户。这样即便是小田农户,只看均摊产量,也有相当大的可能得到奖励。五是在农场内部设立申请援助机制,一是应对大田户劳动力不足的情况,而是应对某些农户突发事件,防止出现卖田的念头。六是收紧对农场内农户卖田的限制,出台政令限制农场范围内田地外流,以保证农场内田地的亩数。七是设立矛盾纠纷仲裁机制,以解决生产过程中的纠纷矛盾,维护农场内部稳定,也能避免有人刻意搞破坏。

  胡海一听,不得不感慨,李由在国财府这段时间功课绝对没少做,看问题的角度比他这个文科生严谨得多了。于是胡海大笔一挥,这件事儿就按照李由说的去办。

  李由刚离开,公子高走了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