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第六感之谜:破译生命中的隐形密码全文阅读 > 第18章 用第六感重塑自我形象(1)

第18章 用第六感重塑自我形象(1)


  闭上眼睛描画一下自己现在的形象,再想象一下自己在亲朋好友、同事、客户心中会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这个形象不必太具体,根据自己的第六感,直接给这个形象打分,满意还是不满意?如果这个形象让你不满意,那么从现在开始,改变这种感觉、改变你的形象吧,因为你有足够的潜力让自己满意。

  (第一节)与心灵对话,建立积极的自我意象

  每个人都在忙碌着,但并不见得每个人都知道自己为什么忙碌着。当停下忙碌的脚步时,有多少人抬起头来,能看到未来的自己是什么样子?我们要学会和自我的心灵进行对话,对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状态进行定位。如果一个人不知道自己真正想成为怎样的样,那么他的努力,他的忙碌,就可能都是些徒劳无益的无用功。

  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希望在人前展示什么样的形象?你的优点和缺点是什么?你该如何对待你的优点?又该如何处理自己的缺点?你想拥有一个怎样的第六感?你想传达给别人一个怎样的第六感?

  不要回避这些问题,要回答这些问题并不难。在现实生活、人际交往中,状态不佳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既不知道应该做什么以改变自己的形象,又不知道自己给别人造成不好的第六感的原因何在。这些问题,都应该在自我内心的对话中找到答案。

  首先,我们应在自我对话中,体会自信、愉悦及平衡的感觉,让自我主体与时空坐标在对话的过程中得以确认,并建立起第六感体系和处事机制。

  与心灵对话的本质是:自我接纳与意象间的对话。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自我意象”就是一个人对自我所刻画和认可的自我“图像”或“肖像”,或者说就是你闭上眼睛直观感受到的自我形象,它是人对于自我是什么人,能干什么的认知和评价。这种自我意象的形成不是天生的,而是得来于每个人已有的经验,比如成功或失败的经验,欢乐和痛苦的经验,荣誉和屈辱的经验等,此外还有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所有这些影响中,尤以童年、少年的独特经历最为深远。我们根据自我意象的导向把它分为积极的自我意象和消极的自我意象。前者是对自我的正方向的评价,如自我接纳、自尊、自信、自爱、善于克服困难等;后者则是对自我的负方向评价,如自我否定、自卑、压抑、自暴自弃、脆弱、意志力薄弱等。不同导向的自我意象,直接影响我们第六感的判断取舍方向。面对同样一件事,正方向的自我意象,有助于产生解决问题的第六感;相反,负方向的自我意象,则有助于产生怯弱、逃避的第六感。

  我们概括出自我意象以下三个方面的特征:

  第一,自我意象是一个人行为的基础和前提。

  我们的言行举止,甚至包括一个人所营造的人际环境,都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一个人会按着自己对自我的评价去行事。比如,一个认为自己很有能力,能胜任某门学科的人,他就会因此对该学科饶有兴趣,继而信心十足地去学习、应试,他处在一种良好的第六感中,充分地发挥出了自己的潜力,否则,就可能兴趣索然、畏首畏尾,压抑地学习、应试,难以发挥自己的潜力。

  可见,不同的自我意象,会产生截然不同的第六感,对于我们的人生有着截然不同的影响。一个有着消极自我意象的人,他们倾向于搜集失败的信息,他们对于失败总是耿耿于怀,念念不忘,总有不如人之感。比如一个销售员,他在前去拜访客户时,经常出现“我搞不定他,这个客户太一根筋”、“我的职业太乏味,毫无意义”等想法,这样他在工作中一旦遇到挫折,就相信命中注定,继而就更加强化了消极的自我意象。

  相反的是,那些具有积极自我意象的人总是认为自己有能力、有信心克服困难,赢得成功。一些表现良好的销售员,他们在工作中,将难以说服的客户视为挑战,积极思考,举一反三,善于从挫败中获益,并及时淡忘被打击的痛苦。他们善于搜集成功的体验,不断激励自己从成功走向成功。

  可以说,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自我意象建立起的完全不同的第六感,在这不同的第六感下,形成了截然相反的恶性循环与良性循环。积极的自我意象引导的是不断成功的循环,消极的自我意象引导的是不断失败的循环。许多人在工作和生活中非常努力,却收效甚微,经常遭受失败的痛苦,其重要原因就在于他们所具有的消极自我意象。这种消极的自我意象影响着工作的效率、情绪、潜力的发挥,以至于影响了最终的成功,产生了不如意和失败的结果。它是决定人们行为效率的动力机制,是决定我们幸福与否的关键因素。

  很显然,我们如果不能改变消极的自我意象,就会增加工作、生活的难度和压力,无法释放积极的潜能。

  第二,自我意象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是它又是可以改变的。

  我们需要强调的是,自我意象是后天才逐渐形成的,不是一种先天经验,它存在于意识层面和潜意识的层面,占据主导地位。它一旦形成,就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对人的行为产生巨大的影响。许多人表现不佳,如焦虑、自卑、紧张等,这些只是消极自我意象的外在表现,如果消除这些消极意象,它所形成的负面第六感,会直接导致你在行为层面屡屡失败。我们必须致力于意识和潜意识层面的自我意象改变,这样方可取得长久的效果。

  西方某心理学专家在自我意象的改变上,做了最早的也是最有说服力的实验,他是这一领域的先驱者人物。他曾在心理实验中获得这样差异悬殊的结果:在第一个实验中,被试的学生一开始在100个单词中拼错了55个,而且很多课程都不及格,但在第二年,他的各科成绩平均91分,是全校拼写最优秀的学生;另一个被试的学生一开始差点因成绩太差而被迫退学,经过实验后,他进入某知名大学并成为全优生……

  为什么能取得如此明显的效果呢?这位专家分析后认为,人的个性是“一套思想体系”,它是各种感觉、理性等整合一致的体系,是潜意识的外在体现。与这个体系不一致的思想,一定会受到排斥而不能引导行为;与这个体系一致的思想,则会被采纳而引导人们的行为。个性的中心或者说这套思想的中心就是个人的“自我意象”。

  假如人的自我意象是消极的,成功也被解释为偶然,失败则被解释为必然。他们会自觉不自觉地收集佐证,来强化自己消极的自我意象。因此,改变自己,我们就必须改变自我意象。如果一个人对于某项工作的开展,觉得有困难,事半功倍的方法就是他首先改变自我意象,改变自我观念,从消极的自我意象变成积极的自我意象。随着这种改变,他的工作能力和生活的幸福度也就会随之得到提升。

  从这个角度而言,我们不仅要把工作视为人与人之间的竞争,更要将其视为自我与自我的竞争,是旧我与新我的较量。工作准备的过程是不断改变旧我,塑造新我,提升自我竞争力的过程,我们要建立起人生就是一个自我提升的过程的信念;工作的发挥只是充分展现新我,实现自我潜能的过程。如果自我意象的改变作为工作准备的重要内容,那么,工作过程就是自我超越和发展的契机,是建构自我新形象的过程,是建立积极的自我意象的过程。

  当你拥有这样的心态时,你就会拥有超好的第六感,你在公司将不仅仅是乏味地对着让人焦躁电话、让人眼花的电脑或者是让人发愁的业务单,它将会充满了挑战自我的快乐,充满了超越自我的欣喜。由此,工作便成为了一个人生的成长过程,我们不断克服一个个难题,渡过一个个难关,不断地走向成熟和理性。

  第三,自我意象与“归因心理”。

  就其字面的含义来说,“归因心理”是指把原因归类于某处,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将行为或事件的结果归属于某种原因。通俗地讲,归因就是寻找导致结果的原因。归因的不同,直接反应一个人自我意象的差异。心理学将归因理解为一种过程,因此,归因是指根据行为或事件的结果,通过知觉、思维和推断等内部信息加工过程而确认造成该结果之原因的认知活动。

  重点是,不同的归因一定会影响归因者对于未来的期望和行为。积极的归因,会极大地强化归因者的激励水平,充分发挥其潜能,消极的归因则会降低归因者的积极性。

  心理学专家根据对于成败行为的认知为中心,提出了一个归因模型。这种理论模型认为: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运气是人们在解释成功和失败时知觉到的四种主要原因,每一种原因又可从控制点、稳定性和可控性三个维度进行分析。根据控制点维度可将原因分成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能力和努力两项属于内控,任务难度和运气则属于外控。根据稳定性维度可将原因分成稳定的和不稳定的,能力和任务难度两项较稳定,其他各项则不稳定,根据可控性难度,又可将原因分成可控的和不可控的,只有努力一项是可凭个人意愿控制的,其他各项都是个人无能为力的。

  由此可见,自我意象的确与归因密切相关,并且决定着人们的行为水平。消极的自我意象,倾向于将失败归因于能力低、任务难等稳定因素。一旦受挫,人的自信心会备受伤害,成就动机可能大大削弱。积极的自我意象倾向于将失败归因于自己的努力不够,粗心大意或运气不好等不稳定因素,即使失败也不气馁。

  人的所有行为、感情、举止,甚至才能,永远与自我意象相一致。“自我意象”是人类个性和行为的关键。改变自我意象就能改变人的个性和行为,所以我们需要为自己建立起积极的自我意象,培养出乐观的第六感。

  (第二节)拒绝虚伪,做一个真实的人

  孟女士在一家中小型的广告公司上班,她特别反感她老板的虚伪:每当快要下班的时候,她的老板就会走到她的身边说:“小孟,下班了,早点回家休息啊。”每天都要说上两三遍。一开始孟女士的第六感就明确地判断她的老板是在惺惺作态,所以仍坚持过了下班时间并加班半个多小时后才下班。但她有些受不了老板天天如此,她就在老板的一次提醒后,当真收拾东西下班了——离下班时间还有五分钟。就是这五分钟,第二天她就听到同事私下里告诉她说:“就是你早走了那五分钟,老板在这里嘟囔了半天,说现在的年轻人一点苦都不肯吃,含沙射影的,说得我们都不舒服。”听到这些,孟女士心里那真叫一个气。

  显然,例中的孟女士遇到了一个虚伪的老板,说一套做一套,完全是两面人,显得非常虚伪和做作。相信读者中不少也都是在职场中上班的,如果入到这样的情况,你又怎么办呢?

  我们这里有两个建议:

  第一,千万别做职场最聪明的人。

  什么叫聪明?很多人理解,聪明就是要好好表现,而且要让所有的人都看见自己的聪明。但是,我要你记住的,是别怕做职场里最笨的那一个,也千万别做最聪明的人。有些人没有自信,就怕自己是人们眼里最笨的那个。事实上,在公司混得最差的,通常不是最笨的,而是那些自以为很聪明的。当你的第六感觉得自己很厉害时,尤其是觉得自己在一个团队中是最重要的,这说明你可能距离很惨已经不远了。

  我们觉得每个人都该对自己有个较为严格的评价标准,每个人对于自己智商的评估,应该至少打一个对折,这才接近于真相。聪明应该不是自己评定的,而是大家集体认定的。我们强调不可以有自卑的第六感,但更不可以有自以为聪明的第六感。聪明需要用事实来认定,而不是用嘴巴。你需要第六感带来的是自信,而不是自作聪明。事实上的情况是,笨人虽不能爬上权力的高峰,却可以在职场里找到安身立命的地方。可那些自作聪明的人,却往往会被人排挤,会成为先遭遇失败的出头鸟。

  所以,聪明是一种很危险的状态,笨反而更安全。这是虚伪吗?很显然不是,这是实实在在的谦虚,而且是一种第六感与潜意识的内敛状态,处于一种随时可以击发、释放并且蕴含巨大的能量。我们每个人,都要追求这种状态。这是重塑自我的第一步,是从根本上远离虚伪的表现,也是平时觉得自己很厉害、什么都能做的人要好好学习的。

  第二,伪善的人其实并不是异类。

  很多人都会觉得,我身边同事都太假了,他们像是戴着面具做人。而实际上,这种伪善的人在职场中是主流,所以一个实话实说的人反而成了异类。因此,你也千万别把职场中伪善的人当成怪胎,他们每说一句谎话,都是有好处的,而你做不到他们那么虚伪,是一种缺憾。所以在职场中,你可以拒绝虚伪,但要学会沉默。

  对于我们的第六感识来说是没有虚伪和假扮的,因为你一旦说谎、做作首先要做的就是用理性来改变第六感的判断。虚伪都来源于趋利避害的理性判断,事实上,在一个团队或组织中,每个人出于趋利避害的天性,都会有所虚伪的表现。上文例中的老板,之所以虚伪地让员工早点下班,就是希望塑造自己关心员工的形象——这对他有利;而内心有责怪员工提前下班,则是因为员工少做了工作,可能使老板的利益受损。

  面对虚伪,我们认为不要完全抵制、反感,而是要视其为一种常态。我们完全可以拒绝虚伪,活出真实的自己,但是也要理解别人的虚伪表现,不要用自己的真实向别人的虚伪宣战,这样做的结果很可能是要用你的真实去为周围的虚伪埋单。

  (第三节)放下≠逃避,勇敢面对过去

  在成龙影片《功夫梦》中,成龙饰演的韩先生是一位藏身平凡中的功夫高手。影片的主人公帕克从底特律来到北京,因机缘巧合而跟随韩先生学中国功夫。帕克在学功夫的过程中发现韩先生一直在精心修理一辆破烂的汽车,就在他功夫快要学成时,韩先生把即将修好的汽车用锤子砸得破烂不堪。大惑不解的帕克,通过心灵上的亲近获得了韩先生的信任,向他讲出了隐藏在心底的过去。原来几年前的一次车祸,让韩先生痛失妻儿,他无法原谅自己的过错,用尽所有的精力修好汽车,但却修不回已经死去的妻儿,于是他不断地把汽车砸毁、修好,永远活在了过去的噩梦里。

  当然了,影片中的韩先生最后走出了过去的阴影,同主人公帕克一同开始了对生活新的追求。

  我们每人一个的过去都不会是完美如画的,我们都有一段不堪回首的历史。对于不堪的过去,逃避不是根本的办法,忘记也不太可能——若是一件可以轻易忘记的事情,那说明其不足以使人觉得“不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