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大唐帝国的扩张(第2部):帝国雄途全文阅读 > 第5章 复国之路

第5章 复国之路


  突厥的叛乱已经持续两年,这场叛乱的严重性逐渐显现出来。

  突厥人深知战马对唐军的重要性,如果没有一支强大的骑兵,大唐军队在草原作战,是无法歼灭机动性极强的突厥骑兵的,所以突厥人将袭击唐帝国牧区作为一个战略突击方向。

  唐帝国共设立有八个牧场,主要分布在现在的陕甘一带。从唐太宗贞观年间到唐高宗的麟德年间(664—666),战马数量达到创纪录的七十万匹,战马数量的多寡基本上与大唐军事力量的升降成正比,大唐的军事扩张也正是在七世纪六十年代达到巅峰,之后对吐蕃战争连遭败局,战马的数量开始大幅下降。

  大唐军事力量的下降,有内因,也有外因。

  外因就是扩张的速度过快,在这些新的府州统治基础并不牢靠,反叛之事时常发生;内因就是武则天逐渐掌握国家大权,这位非凡的女人虽然精于权术,但在强国强兵方面,却十分糟糕,她的精力多花在打击政敌、巩固权力之上。

  在此之前,大唐之所以武功赫赫,在于帝国拥有开拓万里的雄心与无敌的兵团;大唐兵团之所以无敌,不仅在于拥有大量杰出的将领,更重要的是有一支能征善战、有着极强的爱国心、视死如归的军队;战士之所以视死如归,不仅是时代的尚武精神,更在于政府大力发扬此精神,给予武士极高的礼遇与荣誉。

  但从七世纪六十年代开始,这个传统被打破了。士兵完全沦落为工具,出征时军队的档案都不载其名字,得胜归来没有任何荣誉与奖赏,这不仅磨灭了武士们的热情与尊严,也使得大唐军队迅速走向衰弱。所以从七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开始,铁勒九姓大叛乱、兵败青藏高原、西突厥叛变、西域十八州的沦落、北突厥的复国运动,军事危机一波接连一波,令大唐帝国疲于应付。

  北突厥的叛乱才两年,大唐帝国在战马上的损失达到惊人的十八万匹。这些损失,一部分是来自战场上的损耗,两次北征出动数十万的兵力,远距离的作战,使得战马伤亡率很高;但是更可怕的是突厥骑兵对牧场的打击,两年来,突厥骑兵多次发动旨在夺取战马的入侵,致使牧区人员被杀八百余人,战马大量被夺走。

  屡扑屡起的突厥叛乱势力极为顽强,在阿史那泥熟匐与阿史那伏念相续失败后,又有一个人起而自立为可汗,这个人就是阿史那骨咄禄。

  一个新的突厥汗国呼之欲出。

  裴行俭的去世,对陷入危机中的大唐帝国是一个莫大的损失,失去了一个维护北疆安全最合适的人选。此后,突厥的重新崛起,成为无人可以阻挡的一股力量,就在裴行俭去世的这一年,突厥第三度向复国之路发起冲击。

  突厥复国运动的关键人物是阿史那骨咄禄,此人乃是颉利可汗一族的远亲,同样属于阿史那氏。在阿史那伏念起兵反叛时,骨咄禄加入反叛的行列,后来阿史那伏念投降裴行俭,骨咄禄逃入总材山中,静观其变。

  唐朝廷置裴行俭的意见于不顾,杀死了阿史那伏念以及其他突厥首领共计五十四人,这么一来,突厥的残部打消了投降唐帝国的念头,而骨咄禄的可汗家族血统使得许多突厥人前来投靠他。

  到了 682年,骨咄禄所拥有军队已经超过五千人。他凭借这五千人作为家底,向北边的铁勒九姓部落扩张,抢得了大量的牛马,实力日益强盛,这样也吸引了更多的突厥人前来归附,于是骨咄禄自任可汗。虽然此时骨咄禄的势力还没有扩大到突厥全境,但从他自任可汗始,实际宣布了新突厥时代的来临。这个新突厥,又称为东突厥汗国,为了与颉利可汗时代的突厥汗国相区分,又称为突厥第二汗国或者后突厥。

  第二汗国之所以可以建立,存在一些外部有利因素。

  首先是令突厥人胆战心惊的名将裴行俭刚好去世;其次是吐蕃人帮了大忙。这一年,吐蕃大军在名将论钦陵的指挥下,接连攻击唐帝国的柘州、松州和翼州,迫使唐帝国不得不抽调大批军队前往抵抗;再次是突厥人的攻击牧区战略相当成功,使唐帝国损失了十八万匹战马。

  大唐帝国在两线作战的压力下,实在无力发动第三次的北征之战。

  突厥可汗骨咄禄是个相当杰出的君主,他意志坚强,百折不挠,同时知人善任,其手下第一功臣是阿史德元珍。

  阿史德元珍本来是单于大都护府的一名官吏,负责掌管查核降户部落,后来不知犯了什么法,被都护府长史拘禁起来。正好此时骨咄禄发兵攻打单于大都护府,阿史德元珍便对长史说:“你把我放了吧,我跟这些部落首领很熟,可以劝降他们。”长史听后还真就信了他的话,把他释放了,结果阿史德元珍收拾行礼,投奔骨咄禄去了。

  骨咄禄与阿史德元珍会见后,对这人的才智很是佩服,突厥虽然不乏勇士,但缺少谋士,阿史德元珍是个头脑清醒、有很强判断力的人,而且有文化。骨咄禄可汗非常器重他,让他掌管兵马事务,阿史德元珍一跃成为突厥最有实权的人物。

  阿史德元珍接管兵马事务后,立即发动对大唐并州、单于都护府以及岚州的进攻,大唐帝国的北疆烽烟再起,生灵荼炭。在与突厥的战斗中,岚州刺史王德茂兵败身死。

  紧接着,突厥数万人马兵临云州城下,一场大战迫在眉睫。

  此时,一支大唐援军已经进驻云州城,这支援军的主将,正是大唐第一勇将薛仁贵。

  曾经勇将如云的大唐帝国,现在不得不靠着老将来支撑门面了,这时的薛仁贵已经六十八岁。

  自从在 662年大破铁勒九姓叛乱后,薛仁贵的命运可谓是大起大落。667—668年时,薛仁贵参加了远征高丽的战争,凭借此役中的神勇表现,达到其军事生涯的巅峰。然而,仅仅两年后,薛仁贵从峰顶跌落到谷底,在讨伐吐蕃的战争中,惨败于大非川,几乎全军覆没。战后,薛仁贵被解职免官。不久后,高丽人不断反叛,薛仁贵又重新被起用为行军总管,经略高丽,但没想到他又做了什么不法勾当,再度被罢官解职,流放到象州。在之后的一段时间里,薛仁贵消失在世人的视野之中。直到北边突厥事起后,随着裴行俭的去世,大唐在北线、西线的战场不断告急,朝廷这才想起了这位还在流放中的名将,薛仁贵第二次复出,担任右领军卫将军兼检校代州都督。

  突厥大军在阿史德元珍的率领下,逼近云州城,在城下,突厥兵冲着城内守军叫嚣道:“快让你们大将出来。”

  薛仁贵率军出城迎战,昂首挺胸,身披战甲,头戴铁盔,威风凛凛,骑在高头大马上,背后是一队阵形齐整的精锐部队。

  阿史德元珍心里一阵惊叹:“此人雄姿英发,不知是何位英雄。”便策马前行,高声喊道:“你是何人?”

  只听得薛仁贵大声回应道:“我,薛仁贵是也。”

  突厥骑兵一听到薛仁贵的大名,不由得心里凉了半截,这位就是当年三箭定天山的传奇英雄薛仁贵啊,薛仁贵的故事谁人不知,哪个不晓,心中不禁暗暗叫苦。

  阿史德元珍故作镇静,冲着薛仁贵喊道:“你胡说!薛仁贵已经被流放到了象州,可能都死了,你还拿他的名字来吓唬人!”

  薛仁贵呵呵一笑道:“好,今天让你们瞧瞧老子的真面目。”说罢将铁盔摘去,这一年薛仁贵已经六十八岁,当年的青壮派现在成为老将军,但虎威仍在,锐利的目光中依稀可见当年的杀气。

  突厥老兵中有些是认得这位老将军的,便惊呼起来:“果然是薛仁贵啊。 ”不由自主地下马行礼,这是突厥人对勇士的一种尊敬。

  薛仁贵一露庐山真面目,突厥上下无不震动,眼前这人果真就是当年“三箭定天山”的英雄,突厥人有一种很奇怪的心理传统,勇士有着神一般的地位,他们顶礼膜拜。就像当年达头可汗一听勇士史万岁的大名,二话不说扭头便走,同样,突厥人一听到薛仁贵的大名,转身便逃。

  其实这是心理因素在作祟。首先,即便薛仁贵当年是天下第一勇士,可是现在六十八岁,体力怎么可能与青壮年时相比呢?再说,薛仁贵不也曾在青藏高原上遭遇到惨败么?

  说实话,突厥人不是被薛仁贵击败,而是被自己脆弱的心理所击败。

  突厥人转身一走,薛仁贵讨得大便宜,纵兵出击,这下子突厥军队更乱了。

  阿史德元珍虽然是个有才能的突厥将领,但比起身经百战的薛仁贵,那还是差远了,他无法阻止其士兵的溃逃,最后战斗呈一边倒的格局。突厥第二汗国遭遇到复国以来第一场惨败,在薛仁贵兵团的掩杀下,阵亡一万余人,被俘二万余人,损失牛马羊驼三万余头。

  这一战胜利大大鼓舞了唐军的士气。

  唐朝廷在北线战场上,对薛仁贵寄予厚望。可惜的是,这次辉煌的胜利成了薛仁贵戎马生涯的收官之作,不久,这位大唐传奇名将也步裴行俭之后尘,撒手而去。

  薛仁贵的去世,对危机中的大唐帝国,不啻又是一个重大打击。薛仁贵三十多年的戎马生涯,为大唐帝国建下赫赫功勋,从一个普通平民,成长为一名伟大的将军,他富于谋略,意志坚强,善于以少胜多,虽然在大非川一役中遭到大挫折,但他还是以最后一战的完美表演,为其漫长的军事生涯画上句号。他的故事被后人改编成为许多小说、戏曲与传奇,流传至今。

  当薛仁贵的死讯传到突厥之后,突厥人像打了一场胜仗一样,欢天喜地。既然现在他们最畏惧的薛仁贵将军已经病逝,他们已经不惧怕任何人了。高宗永淳二年(683年),突厥人开始如潮水般地向大唐帝国发动凶猛的进攻。

  二月,突厥大军进攻定州、妫州。三月,骨咄禄可汗与阿史德元珍大举围攻位于云中的单于都护府,都护府司马张行师率军迎战,被突厥人击斩。

  五月,骨咄禄可汗兵围蔚州,蔚州刺史李思俭兵败被杀;丰州都督崔智辩率军在朝那山截击突厥,结果大败,崔智辩被俘。六月,突厥人攻掠岚州。

  突厥骑兵忽然像是回到了始毕可汗的时代,在北方草原上刮起一阵旋风,其来势之猛烈,崛起速度之快,令人震惊。

  大唐皇帝唐高宗的身体状况本来就很差,北方突厥事变又使他忧心忡忡,终于在 683年十二月病死了。

  唐高宗在位时间共计三十四年,即 649年到 683年,在其统治的前期,表现也相当杰出,当然最根本的原因是他继承了唐太宗留下的雄厚国力资本与人才资本,后期自从权力逐渐转移到了皇后武则天之手后,大唐帝国开始走下坡路。

  唐高宗死后,李显继任皇位,随即被武则天废除,改立李旦为唐睿宗。此时事实上已进入武则天独裁的时代,到了 690年,武则天干脆自己当上皇帝,改国号为“周”,不过习惯上仍然把这武则天统治时期称为唐,所以笔者仍然称“唐”而不称之为“周”。

  武则天时代的到来,也是唐帝国陷入低谷的一段时期,对外战争,极其被动,胜少负多,在内政上大肆屠杀异己、滥用酷吏,严刑峻法,使得唐太宗所立下的法律制度遭到空前的破坏,大唐帝国进入一个衰退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