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大秦帝国的野蛮成长全文阅读 > 第52章 天下制霸的最后一步(5)

第52章 天下制霸的最后一步(5)


  就拿齐国来说,他本是东方六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合纵攻秦,他应该当仁不让,负有不可推卸的领导责任。可是,这个处于东海之滨的超级大国,非但不搞团结,还四处撒野,肆无忌惮地侵略他国。公元前314年,齐国乘燕王哙让位给卿相子之,而燕太子逆民意作乱的时机,出兵伐燕。燕人在这样内乱的状态下,连城门也懒得关。齐兵不到两个月就攻破了燕都,并且在那儿占据了三年,最后因为诸侯的胁迫才勉强退兵。当时,齐宣王对自己的这一战果还颇为得意,对自己只用了“五旬”就把燕国打趴下津津乐道。公元前286年,齐国举兵灭掉了宋国,紧接着又迫使楚国割让了淮北,他还向西入侵三晋,并且打算吞灭两周。

  就这样折腾来,折腾去,齐国不但自己元气大伤,还把东方兄弟国家的感情全都伤害了。尤其是燕国,对亡国之恨一刻都没有忘记。当时执政的燕昭王忍辱负重,筑馆招贤,摩拳擦掌,伺机报仇。机会终于来了,就在齐国灭宋大伤元气的时候,燕国联合秦、楚和三晋,大举伐齐。燕将乐毅率领大军长驱直入,攻入临淄,把三十年前齐军在燕国的暴行照抄了一遍。可怜的齐国,六七百年所积累的“珠玉财宝,车甲珍器”,被燕军劫夺一空。齐湣王也被迫出走,最终被莒人所杀。在之后的五年里,燕军所向披靡,一鼓作气占领了齐国的七十多个城池,把它们划为燕的郡县。后来,田单临危受命,力挽狂澜,才抵挡住了燕军的疯狂进攻。再后来,燕昭王死了,他的儿子继位。这个新上任的国君不信任乐毅,又中了田单的离间计,就让乐毅退休,而用一个蹩脚的将军替代他。乐毅一走,燕军就像枯草败叶一般被田单扫出了齐境。尽管齐国在田单的努力下最终复国,但也被糟蹋得体无完肤。此后直至灭亡之前,齐国都在关门养病,当年的雄风再也没办法重现了。

  看似让人心惊胆战,但齐燕两国的恩怨情仇,只不过是东方六国之间相互残杀的冰山一角。至于其他国家之间的火拼,也是频繁上演。限于篇幅,就不再一一详述了。

  无论是一个国家,还是一个民族,有时候和人一样,总是对眼前的利益斤斤计较,而对长远的利益视若无睹。正因为这样,“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才成了一句警言。尼采说,人都是犯贱的,没有切肤之痛,是不可能猛醒的。所以,让人到优越的环境中去忆苦思甜,还不如让他时刻处于危险之中。不这样,人的力量就迸发不出来。尼采的观点尽管偏激,但他对人性的洞察也的确算得上是真知灼见。

  这里的六国就是这样,他们都知道秦国是自己致命的威胁,也知道只有六国联合才能活命。但是,死亡还没有到眼前,他们都没有切身的体验。而眼前的小恩小惠、小得小失,却是那么的实在和直观。于是,他们纷纷忘记了似乎还远在天边的威胁,争先恐后地去追逐眼前的东西,同床异梦,互相残杀,直到威胁真正迫近的时候,他们才恍然醒悟。可是,这种迟来的醒悟,不知道历史还会不会给他们机会。

  温水煮青蛙

  六国对付秦国的战略是“合纵”,而秦国对付六国的战略则是“连横”。正是秦国“连横”政策的成功,才有了六国“合纵”的失败。

  韩非说:“横者,事一强以攻众弱。”意思是说,连横,就是一个弱国以一个强国为靠山,对其他弱国展开进攻。这是站在弱国的角度来谈的。反过来,站在强国的角度,就是恩威并重、软硬兼施,强迫弱国依附,不让所有的弱国都联合起来对付自己。

  这里的强国,就是秦国。到了战国中后期,秦国已经成为版图上的超级大国。

  任何一个国家要单挑,都不是秦国的对手。但是,秦国怕六国合纵联合,拧成一股绳对付自己。所以,他就要搞破坏,从六国合纵链条上的薄弱环节下手,从中截断,这样就会让整个链条断裂。

  这个薄弱环节正是和秦国相邻的魏国。秦国距离魏国最近,东出函谷关就可以攻魏。对于魏国来说,他来自西线的压力太大了,如果东边的兄弟国家不出手援助,吃亏的只能是自己。既然这样,与其和其他五国联合抗秦,还不如找秦国这样一棵大树当靠山。最起码秦国不会欺负自己。而且,有秦国这么一条大腿抱着,即使留下“背约”的骂名也不怕,其他国家如果来兴师问罪,秦国肯定会为自己出头。所以说,在东方六国当中,魏国最容易钻进秦国“亲善”的圈套,成为六国合纵的叛徒。

  而对秦国来说,攻打魏国既是东进中原的战略需要,也是破坏六国合纵的战术需要。不对魏国下手,就没办法扫平东进的障碍。但是,对魏国下手又不能太狠。

  否则,魏国就很有可能狗急跳墙,被逼上梁山,横下心来和秦国作对。此时的秦国,还远远没有与所有诸侯国为敌的国力。因此,秦国的连横政策,就是绝对不可以让诸侯们对秦国的警戒和恐惧超过某种限度,而是要温水煮青蛙,既打击又拉拢,听话就给个甜枣吃,不听话就给你两耳光,既要一步步蚕食你的土地,又不让你彻底丧失希望。总之,就是要让对手半死不活地过下去,不断地被秦国蚕食削弱。按理说,秦国要让魏国灭亡,可以说在弹指之间,不费吹灰之力。可是秦国却没有这么做。从后来秦国消灭六国的时间表上看,魏国也不是六国中最先灭亡的国家。魏国的存在,对秦国来说是一种需要,他存在的目的就是破坏合纵。

  周显王四十一年(公元前328年),秦国占领了魏国的蒲阳。而身为秦国国相的纵横家张仪,却建议秦王把蒲阳还给魏国,并且派遣公子繇去魏国充当人质。当时的秦惠王觉得很不解:“我国强大,魏国弱小,而且打了胜仗的是我国。为什么寡人还要把夺下的城池还给魏国,还要派人质去魏国?”张仪说:“正因为取胜的是我国,所以才要恩威并施安抚魏国。如果我们一直用高姿态压迫魏国,魏国一定会因为恐惧而和其他国家联盟来抵抗我国。大国对小国施恩,这就是以退为进的外交策略。交还蒲阳、派出人质,付出的小小损失,必然会得到十倍的报偿。”

  最后秦惠王同意了张仪的策略。张仪于是到魏国去见魏惠王。

  秦国不但交回了蒲阳,而且还送来人质,魏惠王对于秦国这种过于友好的行为简直感到不知所措,受宠若惊。张仪对魏惠王说:“秦王对魏国真是恩德深厚,魏国可不要失了礼节啊。”魏惠王和群臣商议之后,决定把河西之地以北的上地郡十五个县和少梁割让给秦国,作为答谢。之前公孙衍夺取河西郡,出动大军,进行了两年的战争,耗费大量财力物力。然而,张仪夺取上郡,就只凭他独自一人的耍耍嘴皮子就办到了。小小的损失,果然得到了十倍的报偿。

  秦国对魏国施与小恩小惠,目的就是让魏国与其他诸侯国反目成仇,成为依附于秦国的领头羊。但是,如果魏国不听话,秦国马上就会露出狰狞的面孔,逼他就范。周显王四十七年(公元前322年),秦王派张仪到魏国,游说魏惠王连横依附秦国,魏王不听。秦立即发兵攻打魏国的河内,占领曲沃(今山西闻喜东北)、平周(今山西介休西)。

  秦的扩张,对魏国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周慎靓王三年(公元318年),魏国相公孙衍发动魏、赵、韩、燕、楚组成五国联军,合纵攻秦,并推选楚怀王为纵长。

  这是战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大规模的合纵运动,大军浩浩荡荡地朝函谷关进发。但是,这次进攻,声势虽然吓人,但是人心却不齐。楚、燕暂时没有受秦多大的威胁,态度比较消极,存心来观望的。实际出兵的只有魏、赵、韩三国。当联军攻到函谷关时,就被秦军轻松击退了。

  五国伐秦之后,秦国真的要发飙了。老虎不发威,你当我是多啦A梦啊!周慎靓王四年,也就是五国联军伐秦的第二年,秦国终于拿三晋开刀了。这一次,秦国瞄准的靶子是韩国,他不仅要打,而且还要狠狠地打。修鱼(今河南原阳西)一战,秦大败韩军,斩首八万级,俘虏了燕国大将申差,一时是血流成河,尸横遍野。

  修鱼一战,敲山震虎,诸侯们个个都吓得双脚发软。这个时候,张仪又来游说魏王了。原先的魏惠王已经死了,他的儿子魏襄王继位。张仪对襄王说:“当今的局势已经和以前大不一样了。以前,六国还在信誓旦旦地缔结合纵之约,而现在呢?

  五国攻打秦国,气势汹汹去,狼狈不堪回。看来,六国联手也未必是秦的对手,何况六国根本不同心同德。亲兄弟为了财产还可能反目成仇,何况六国不过是为了一个战略利益而暂时结合在一起的统一战线。秦国击败五国之军,重挫韩国,斩首八万级,这些可是就在眼前的事情。魏国想要活下去,就必须依靠真正的强者——秦国。

  只要魏国服从秦国的命令,就完全不用担心齐、楚等国的威胁。而且,在秦国对付齐、楚的战争中,作为追随者的魏国也可以相应得到土地方面的好处。”

  魏国权衡利弊,最终背叛了六国盟约,依附了秦国。魏国的“背约”,标志着东方诸国合纵缔约的彻底破产。当然其中也有反复,周赧王元年,魏国背叛了秦国,于是秦国跑来又是一顿暴打,夺走了曲沃,同年,秦国击败韩国,逼他求了和。就这样,战国后期的国际关系,就好比钟摆一样在合纵与连横之间来回往复。

  每一次反复之后,秦国的东侵就更进了一步,六国的抵抗力也更弱了一些。

  我是流氓我怕谁

  老子在《道德经》里说:“以正治国,以奇治兵,以无事取天下。”秦国是否受到过道家思想的影响,直到目前仍没有史料可考。但是,秦国在对内对外的政策上,遵循的的确是道家的思维。秦国在治理国家方面赏罚有信,一视同仁,不搞歪门邪道,可谓做到了“正”。但是,在对外政策上,秦国却一改以往重诺诚信的风格,变成了一个十足的流氓,反复无常,言而无信,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可以说是“奇”到了极致。对内的“正”,造就了一个强大的秦国;而对外的“奇”,则让秦国毫无悬念地夺得了天下。

  秦孝公二十二年(公元前340年),商鞅统率秦兵攻打魏国,目标就是处于秦魏交界的河西之地(此地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前面已多次论及,不再赘述)。魏国不敢怠慢,派公子昂率兵迎敌。商鞅当年曾经在魏国效力,与公子昂交情很好。

  于是,商鞅派人送书信给公子昂,说我原来和公子您是至交,现在却是各为其主,兵戎相见,实在让人心有不忍。我很想和公子您见面谈一谈,最好能握手言和,互相罢兵。这样做不仅不会伤害我们之间的情谊,对魏、秦两国的百姓也是有好处的。

  公子昂真是太傻太天真,竟然相信了商鞅骗人的鬼话,大摇大摆地跑到秦营去和商鞅叙旧了。商鞅在军营里设宴款待公子昂,同时却在暗处设下十面埋伏。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商鞅把酒杯一摔,伏兵四起,把公子昂来了个瓮中捉鳖。主帅被擒,魏军军心涣散,商鞅一鼓作气,趁胜追击,把魏军打了个落花流水。魏惠王怕得不得了,慌忙献出河西之地跟秦国求和。

  就这样,一个反复无常的小人打败了重情义的君子。但是,战争就是一个没有人情的地方,胜者为王败者寇,凡事要拿结果说话,不管你有多么卑鄙,有多么无耻。魏惠王丢掉河西之地,在国都安邑已经无法立足,于是只能迁都大梁。在迁都的路上,魏惠王这才理解了当年公叔痤的临终遗言:您如果不用卫鞅,就杀掉他,千万不要让他跑到别的国家去!可是,现在明白又有什么用呢?世界上是没有后悔药卖的。

  秦国厚颜无耻的行径不仅在战争中发挥得淋漓尽致,在和六国进行外交来往的过程中更是无所不用其极。秦国对付六国的总的战略方针是:破坏合纵,强力连横,然后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各个击破。我们上面提到过,秦国对自己的邻国,恩威并重、软硬兼施,既拉又打,慢慢蚕食,逐步削弱,一步步把他们拉入到连横的圈套里。但对东方六国中的强国,秦国的策略又变了,不再是打一巴掌给个甜枣吃了,而是在他们之间挑拨离间,自己则坐山观虎斗,坐收渔翁之利。

  当时,六国当中,哪些国家的实力最强?一个是齐国,另外一个是楚国。战国时期,齐国称王称霸,威风不可一世。没有相当的实力作后盾,齐国是不敢这么折腾的。秦国在统一六国的过程中,最后一个灭齐,除了地理上的原因外,也有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考虑。至于楚国,在春秋时期称霸一时,到了战国,他的疆域更加辽阔,一度占据当时天下的差不多半壁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