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军事 > 大明痞儒全文阅读 > 一、开篇趁酒话华山

一、开篇趁酒话华山


开卷前言:r

如果经过老孙努力,大家支持,下面的《痞子外传》有幸成为了一件拿得出手的艺术品的话,比如说:源于齐鲁腹地,流行全国的刻瓷艺术。那老孙现在只不过是一个刻瓷工匠而已,烧制出这件瓷坯的另有其人,且名气远非老孙可比,署出名来老孙便有借名炒作之嫌,所以本书暂隐。相信有一天朋友看到同名电视连续剧问世时会清楚的。本文便是依据同名四十集电视连续剧文学脚本而侃,有意联系拍摄业务的请给老孙留下联系方法,老孙也当一回经纪人,现在俗称:穴头。r

中国的文载历史,其实野史不野,正史不正,前者其实是百姓口传墨渲的历史;后者无非是当权者加工过的历史罢了,朋友们自己琢磨:哪种更可信些?r

要说叙述历史真实,老孙没那个能耐。就像一位史学界名人所说:真实的历史唯有远方的那块石头,所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其实都是当代人的历史,r

历史已经远去,正在发生,往后延续,一切都是真中有假,假中存真。真到假时真亦假,假作真时假也真。r

世态虚实变幻,谁能分辨真假?r

光阴昼夜白黑,哪用溯本求源?r

讲史人不是考史人,前者的目的:史为今鉴;后者的使命:力求真实。其实都不可能做到,尽心而已。r

老孙的愿望就一个:侃的有趣就行,文章耐品即可,大家满意最佳。r

还是那句老话:诸位权把本文当酒肴,待老孙撕得香烂的狗肉,挂起羊肉的招牌,伺候大家慢慢的品来。r

开篇西江月一曲:r

岁月如诗一首,r

光阴似水长流,r

摘来古月照今途,r

镜里乾坤锦绣。r

莫论明清功过,r

无心中外情仇,r

天流酸泪雨流情,r

品作三杯老酒。r

一、开篇趁酒话华山r

话说天下名山,无出五岳其右,其中东岳泰山以尊贵冠世;西岳华山以险峻闻名。这西岳华山除了险峻之外,却还有一段故事流传已逾千年,那便是宋太祖赌棋输华山的佳话。r

诸位中有人要纳闷了:老孙侃痞子、儒生,怎么扯起宋朝的太祖来了?莫非待会还要再蹦出来个哪朝来太祖不成?r

说不定,须知皇帝的德行是代代相传的,其中共同之处甚多,相互借鉴比较,才是上好的酒肴,史为今鉴,谈古论今,侃着谁是谁吧。r

再说那大宋与大明本来就有甚多相承之处,得天下时两位太祖的上级领导命运仿佛:宋有周世宗,明有韩林儿;失天下时对手相近:宋失于北部蒙古人,明送与北部女真族。r

其实那祸根也是有关联的。r

宋太祖马上得天下,说白了是凭武力夺得大周柴家的天下;明太祖草莽起兵,其实是继承的红巾军的衣钵。r

宋太祖天下到手之后,以己为鉴,生怕别的武人再学会了自己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真功夫,所以施政重文轻武,以孔孟教化天下,国家是够富的,子孙却不免要受到北境胡人的欺辱,以至自贬一辈称儿臣,真丢尽了华夏汉人的老脸!r

明太祖英雄逐北元,重建大汉江山,却也怕部属们学自己用武力欺负自己的儿孙,所以废丞相,设内阁,文官可以升到阁老,几乎权力无边,武将却是升到顶也离不了那个兵字--所谓:兵到兵,十三升是也。当然,一个是小兵,一个是总兵,不可同日而语。r

大家大概都知道有“文到阁老武到侯”之说,其实仔细分析这句话大有味道:阁老是实职,那侯爷却只是个爵位,也就是给你戴个好看的高帽子,增加你个人点明收入,至于管理总兵们的督师,这武职却是规定:必须由文人担任!就是个没有男人味的太监也有资格掌此大权,武人就别做这个梦了。r

导致的后果大家都看到了:整个民族受强奸,国破人沦落!清廷更甚,竟强迫全国的汉族男人剃了半拉秃头,以示臣服,我们的祖宗也只好就范:脸都不要了,还顾得上头发么?r

假设这两个朝代有一个能像后世这般:拿出“当裤子也要造核弹!”的精神出来,那区区蒙古、女真能成事么?穷兵黩武固然该谴责,但讨饭的乞丐也要有根要饭棍不是?棍子细软了易被狗咬是颠扑不破的真理。r

老孙讲故事,一贯不觉跑题,再扯回到西岳华山的话题上来。r

据小说家言(水浒传):宋太祖输掉了华山之后,并未反悔,下令永免华山的钱粮赋税--这多余了:本来就已经不是你的了,还用得着你下旨减免农业税吗?这一下令,反而说明你赖赌了,这华山还是你赵家的,只不过给了点优惠政策而已。r

不过能昭示一点:大人物们都是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别说百里华山,就是北部的一百五十六万六千五百平方公里国土又怎么了?当年的国民政府为求苏俄支持,疏远中共,那也是一样可以施舍的。r

扯华山当然是为了引出华山上的一位人物,一位明初的人物。r

此人如在现代,当属超一流明星,只不过与现今靠少穿衣服引眼球的芙蓉JJ们不同,更不像外表光鲜的“超女”MM,又强似卖弄噱头的什么“天王”之类,此人是有真才实学的。r

此人姓王,单名一个阅字,自幼勤习书画,师承元代书画大师王冕,弱冠即有大成,尤以水墨青荷闻名当世,地位相当于近代的张大千、齐白石之流吧。r

出名当然是好事,后面必然跟着的就是红利滚滚来也,在今天兴许能混个政协委员之类的名誉职衔,明初不同,知道名职抚不下名人,王阅隐居于华山之麓,一顶实职官帽却突然掉在了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