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祖先的遗产全文阅读 > 第25章 中华养生学

第25章 中华养生学


  “有病治病,无病防病”,这是中国人的固有观念,由来已久,说明从古以来,人们对身体健康就十分重视。以保养身体、康健体魄、颐寿延年为目的的中华养生学是我国的独创,与中医学堪称是保障人生的“双星”。

  在古书上,经常提到一位叫彭祖的老寿星。他活了八百多岁,仍然耳聪目明,十分健康。后来王室贵族请他传授长寿的秘诀,彭祖见他们生活奢侈,行为不端,与健身之术相差甚远,便远走他乡,从此不知去向。据晋代炼丹的葛洪说,彭祖长寿的秘诀是不伤身伤神,知足专心,心境高远。不管这位彭祖是否真有其人,关于他的传说,倒是把中华养生学的基本主张说明白了。

  从古到今,健身养生之道一直受到人们重视,不但养生家潜心研究,而且普通百姓也热心参与。经过千百年积累,中华养生学已经形成独立体系,有理论也有方法。“清虚养神,动以养形”可以说是个高度的概括。与中医学的思想相同,养生学也是把人和自然、环境看成一体,与西方的体育卫生学是不同的。传统养生学把“精气神”看作人体的“三宝”。“精者,身之本也”,是构成生命和维持生命的基本物质。“人之生,气之聚也”,气是精的功能的体现。神,主要是指人的意识、思想、品质、道德、觉悟等等,与精气相辅相成。一个人只有精充气足神完,才能保证身心健康;精亏气虚神疲,就会生病和衰老。

  为了使精气神互长互化,就要运用养生术使之加强,达到强壮身体、延缓衰老、减少疾病的目的。古人发明的养生术很多,有不少方法现在仍在广泛使用。

  比如导引,是一种很古老的养生术,由思想家也是养生专家庄子命名。导引起源于原始舞蹈,是以动养生的健身法,实际上是古代一种体育运动。我们从传下来的《导引图》中可以看到,它有肢体运动、仿生运动、器械运动、呼吸运动等。东汉的华佗也创编过“五禽戏”,通过模仿虎鹿熊猿鸟的动作来练身。后来在民间流行的八段锦、十六段锦、身功、首功、耳功等以及各种拳术,都是从古代导引术派生出来的。还有按摩法,在先秦时代就有了,是运用各种手法使人体的经络畅通,调和气血,后来成了中医的重要学科。行气,又叫炼气,现在叫气功,是通过控制意念和有节奏的呼吸,加上一定的动作,来调整机体功能。气功经过千百年的发展,形成了各种流派和方法,但基本功法是相通的。因为做气功时会有些奇特感觉,所以给人很神秘的印象。实际上它不过是中国人虚实结合观念的应用。因为它的“神秘感”,就给有些人借气功宣传迷信,神化某一功法创编人造成可乘之机。另外,练气功要因人而异,不是所有人都适用,青少年尤其不宜练。

  古代人把养生也叫养性,认为培养高尚的道德和情操,是健康长寿的根本。春秋时期有个叫医爰的医生就说过,一个人多做善事,内心就愉快轻松,也就健康长寿;如果常做坏事,内心就紧张恐慌,必然伤神伤体损寿。先秦的诸子差不多都关心养性长寿的事。孔子说“仁者寿”;孟子说“我养吾浩然正气”;荀子说“乐易者常长寿”;老子说“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庄子说“德全而神不亏”。这些先哲的话,都是说道德修养对身体健康的重要作用。晋代诗人嵇康曾提出害身短命的“五难”:一是追求名利,二是爱好声色,三是暴饮暴食,四是喜怒无常,五是思虑过度。人的一生,如果只想吃穿,追求私欲,没有节制地放纵情绪,那不但生活乏味,而且伤神伤体。

  古人在养生健身上是很下功夫的,但思想不对头,效果往往相反。唐太宗是个贤明君主,却偏偏在这上面不聪明,他晚年爱好服用所谓“金丹”,结果正当中年便中毒而亡。南宋文天祥被关在大都狱中,牢里阴冷潮湿,老鼠横行,腐气袭人。但他一身正气,坚持在牢里修养精神,有规律地生活,平静地等待尽忠一天的到来。结果他坐牢三年多,健康无病,还写了《正气歌》,激励自己和后人。

  我们的祖先非常看重精神生活的充实和养成好的生活习惯,在工作学习家务之余,或读书或作画或吟诗或歌咏或写字或弹琴或下棋或玩球,或种花或种菜或钓鱼或养鸟,这些活动能陶冶情趣、增强脑力、提高修养、培养爱心。人的素质高了,心胸自然开阔,以街头斗嘴、玩弄心计、姑嫂斗法之类行为为不齿。古人也懂得返璞归真接触大自然的意义。春季郊游踏青,夏季观海戏河,秋季登高望远,冬季赏雪听风,都会使人心旷神怡,提神养气。此外,因人制宜进行食补药补,也可以调理身体,防病治病。

  中华养生学作为独特的学问,有着丰富而深刻的内涵,体现着中国人的自然观、人生观。我们应该从中吸取正心健身的经验,并领会它的博大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