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祖先的遗产全文阅读 > 第28章 古代书籍

第28章 古代书籍


  现代人的生活中,书是不可缺少的。人们所需要的“精神食粮”,要从书里获得。同时,书籍本身也是一种文化,一种艺术。在装修得很讲究的房间里,如果没有摆放书,那就会使人感到房主人精神生活的贫乏。现在买书读书是十分方便的,各类装帧美观的书,可以任你挑选。但是在古代,就不是这种情况了。

  人类有了语言之后,又造出了文字,继而便出现了记载各类文字作品的书。书是文化的载体,没有书,我们祖先那么多深奥思想和科技成果,那么多文学艺术作品,怎么传给后代人呢?不可想象。但是书一定是和书写印制的材料有关。当纸和印刷术还没有发明出来的时候,古人想尽了各种办法把他们所做所想的记录下来,最初是用不成形的“刀”刻在龟甲兽骨上,后来是铸在青铜器上或是刻在石头上。这些便是书的萌芽形态。

  我国最早的成形的书籍叫“简策”,大约出现在商代末,也有说在周代。它是把竹子或木头削成又长又薄的竹片、木片,这叫“简”。把竹木片用皮条或细绳编连起来,就成了“策”(即册)。人们便用最早的笔在简上写字刻字,然后一捆捆地收藏好。还有一种“版牍”,是用一尺见方的薄木板书写,一般是官府用它来记公事。无论是简策还是版牍,都很笨重,很不方便。想来,古人写作不但是脑力劳动,还是体力劳动呢,因为简策不但制作需要人工,而且需要搬运,反复开合。据记载,秦始皇每天批阅的公文,有一担重(一百多斤)。西汉大臣东方朔上书汉武帝,一篇文章就写了三千条简片,够汉武帝看好长时间。古人经长期实践,掌握了一套制作竹简木简的工艺:先把新竹刮去青皮,叫“杀青”,再用火烘干,排除水分,像出汗一样,叫“汗青”。用笔涂改叫“点”,用刀刮改叫“削”、“删”。写好之后按序编好,便成了“册”。这些说法,就成了我们现在写作和出版书籍的专用名词。简和牍沿用了一千多年,在书籍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比简牍稍晚时候被用来书写的还有“帛”,帛是一种丝织品。帛书虽然轻软方便,可因为价格太贵,所以不可能通用。纸被广泛使用,还是东晋末年的时候才开始的。这无疑是伟大的进步。用纸书写编成的书,最初是沿用帛书的方法,卷成一束:把一张张纸粘连在一起,再卷到一根木轴上,称为一“卷”。后来卷书越制越精,人们就把纸的两端粘在丝绸上,既结实又美观,叫“标”,标上有丝带,把卷书捆扎起来。

  卷轴比简策有显而易见的优点,可也有过长而查阅不便的缺点。比如要查阅书中某一段文字,就得把长卷打开,查阅完了再卷起来。人们又动脑筋,对书的装订方法不断进行改进。有一种叫“经折装”的方法,是把长卷的纸,按固定的尺寸,相反方向地反复折叠,做成一个长方形的书,编上页码。这种装法方便多了,想看哪一段,便直接翻到那一页。讲究的,还可以在外面加一个两头空的硬套,既美观又便于保存。这种方法很受人们喜爱,直到几十年前,人们还是经常用这种折子本来记事记账,尺寸大小也多种多样。

  后来人们又感到,经折装法虽然阅读方便,可容易散开,于是又把首尾粘在一张书皮上固定住,翻起来就不至于分开。因为翻书的时候像旋风一样,就叫“旋风装”。还有人索性不折叠,而是裁成一页一页的,按顺序错开把右边粘在一张大书皮上,像鳞片似的一页压一页,叫“龙鳞装”。这样的装法,就为书籍进入册叶时代开了先河。

  随着印刷术的发明,做书不再手写或手刻了。文章著作被一批批印出来,用手工折叠粘连就太慢了,也太费功了。于是就出现了册叶式的书籍,把纸裁开小张再装订起来。一般是把印好的书页对折起来,有字的一面朝外,折口对齐散开,而把散口固定在一起,再装上书皮。这种装法从五代时候就有了,最初是粘连,后来就用线缝。“线装书”结实耐用,后来就成为古代书籍的最重要形式了。线装书有单本的,更多的是几本合集,外面用糊上布面的硬纸板做成套,套有“死套”有“活套”,做得都十分讲究,还有的用木板做套,更厚重耐磨。我国宋元明清千百年中的史学、科学、文学名著,就是用线装书留传下来的。线装书在传留古代文化上有不可磨灭的功绩。

  近代以后,西方印刷装订技术传入我国,引起了书籍的一场大变革。线装书渐渐退出出版业。现在新式的平装精装书花样不断翻新,已成为书籍的主体。但古老的线装书、经折书并没有被遗忘。一些古典文献还是在沿用古法印制装订。作为传统文化的象征,线装书为我们的文化生活增添了历史感,必将长久地流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