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中国人使用的文字,具体讲是汉字,属于世界上最古老的一批文字,又是最独特的文字。现在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和民族使用拼音文字,中国则几千年地用自己的方块字。世界上汉族人最多,自然用汉字的人也最多。
据古代神话中讲,汉字是由黄帝时代一个叫仓颉的人造出来的,这显然不可信。汉字结构那么复杂,又是表达意义的,如果没有相当长的演变过程是不可能产生的。它只能是远古的人们在劳动生活中为记录语言的意思而创造出来的符号,然后经历代群众不断丰富加工而成。像仓颉这种人,很可能在整理和规范汉字的时候,起过重大作用。据考古发现,在新石器半坡遗址的陶器上已经有了表意的符号。这样算下来,汉字已有约六千年的历史。
我们现在能见到的成形的有特定含义的字,是甲骨文,就是古人刻在龟甲或牛骨上面的文字。发现甲骨文,还有一段很有意思的故事:清朝末年,河南安阳小屯村的农民在犁田的时候,翻出不少骨头片,上面刻着好多奇形怪状的像字又像画的划痕。大家以为这是龙骨,就拿到药铺去卖,一斤只卖几个铜钱。有的为卖好价钱,还把划痕铲平。直到1899年,有个古董商人把“龙骨”带到北京,请金石学专家王懿荣鉴定,于是有了一个震惊中外的大发现:中国古代的甲骨文被发掘出来了。因为小屯村位于古代殷商旧址内,所以专家们把甲骨文又叫“殷墟文字”。看来,甲骨文是商代以前的人使用的文字。它比起更早时期的图画字要简练了许多,但仍然没有定型,一个意思的字会有好几种写法,所以我们现在的人读不出来,只有古文字学家经过考证才能翻译出来。
商周时代,青铜业大发展,人们便把字铸在青铜器上。那就叫“金文”,又叫“钟鼎文”或“铭文”。金文的笔道粗壮有力,字体大多已定形,而且脱离了简单象形的样子,趋向线条化符号化。有很多字已经和现在的字写法接近了。
周朝后期,人们对文字进一步简化,出现了篆字。一开始是大篆,字体较长,到战国时期,人们普遍感到,字应以好写好认为首要。秦国在这方面最积极,率先对大篆进行改造,形成了秦篆体,这就是后来小篆体的主要来源。秦统一全国后,始皇帝决心统一原来各诸侯国各行其是的文字。丞相李斯为主,在原来秦篆的基础上,整理规范了小篆体汉字,还写了范本《仓颉篇》。小篆不但笔画简化了许多,而且字形稳定,字意明确,美观工整,为后来书写成为艺术创造了条件。
再往后发展,就有了“隶书”。隶书本来是秦汉交际时期下层人们写小篆字时的草写,把笔画拉直,长圆体变成扁方。当时人大概不会想到这一变体,给汉字带来了划时代的“革命”。汉字从此有了今天这样字形的样子。到了汉代,隶书被规定了正规写法,成为主体字。人们再也不为写字难而发愁了,写字速度加快了,有文化的人越来越多。有了隶书,才有了草书、楷书和行书。
汉字的发展不但体现在形体上,还表现在功能上。因为完全用象形的方法造字,局限太大了,有些抽象的词汇怎么写出形状呢?于是人们又发明了多种造字方法。汉字也从表形为主变成“形音义”三位一体的文字。汉字有哪些造字方法呢?说法不一。东汉文字学家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归纳了六种,大家比较认可:
一是“象形”,如日、月、牛、羊、马、山、水等;二是“指事”,如刃、甘、朱等;三是“会意”,如林、帘、武、祭、休等;四是“形声”,如铜、柏、湖、喊等;五是“转法”,如咆与哮、老与考等;六是“假借”(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表示另一个事物),如易、我等。这些方法中,用途最广的是形声法,现在仍在用这种方法造字,如化学元素中的钚、镭等等。
汉字发展到今天,早已不只是记录语言的符号了。它不但为我们记录了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各方面的成就,还体现和传播着中国人的观念和习惯,我们从中可以体会到古人的观念和文化思想的变迁。正因为汉字有着无穷的魅力,所以研究汉字成了一门独特的学问,历代解字的书不计其数。由汉字而引发出来的各种艺术,像书法、篆刻、对联、谜语等,已成为最有中国特色的文化现象。
有些人对汉字为什么没有发展成拼音文字感到不解。其实世界各国文字最初都是从表示事物形态开始的,后来才朝不同方向发展了。比起拼音文字的几十个字母来,汉字确实难写一些,可这是相对的。比如用现在电脑打字,汉字输入的速度比拼音文字要快得多。所以有的外国专家说,汉语将是声控电脑的第一语言。汉字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它伴随着中国人从古代走来,也将伴随着我们走向未来。我们要加倍珍惜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