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祖先的遗产全文阅读 > 第26章 方言与普通话

第26章 方言与普通话


  世界上各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我国的汉语,在这么大的地域之内,被这么多人共同使用,实在是罕见的事。这首先应归功于政治上的统一,还应归功于汉字,是汉字使语言差异限制在说话范围内,而书面语从古到今一直是全国通用的。汉字保证了中华文化的流传与交流。

  我国是方言繁多的国家。方言,又叫地方话,其间的差别主要在语音和词汇上。从语言学上讲,我们按大的区域,可分成七大方言区:北方方言,以北京话为代表,分布在华北、东北、西北、西南、华中和华东的一部分。吴方言,以苏州话或上海话为代表,分布在江南的江浙一带。湘方言,以长沙话为代表,主要分布在湖南省。赣方言,以南昌话为代表,主要分布在江西省。粤方言,以广州话为代表,分布在广东中南部、广西东南部和香港、澳门一带。客家方言,以梅县话为代表,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福建江西的一些地区,四川湖南台湾也有。闽方言,又可分为闽北、闽南、闽东几个分支,分布在福建、台湾等地。

  我们都有一个感觉,如果到不同方言区去旅游办事,听当地人说“土话”,就像到了外国。因为那里的人说的地方话几乎听不懂,需要人“翻译”才行。一是发音不同,北方话一般是四个音调,而其他方言区有的是六个、七个或九个。词汇不同也很明显。比如北方话“小孩子”,到江南叫“小干”,到湖南叫“细人子”,到广东叫“细佬哥”。

  就是在同一方言区,说话也很不相同。像闽方言内,福建人和厦门人就差异很大,只能用“官话”交谈。北方方言区内,山东话、山西话、陕西话、四川话、湖北话、河南话等,在发音方法和用词上也有很大不同,相互讲话要反复听或追问才能听懂。就是在一个省内的各地市县,发音也不相同。北京和天津相邻只一百多公里,说话却明显不一样。天津话只在方圆几十里地内流行,与周围的河北话差别也很大。

  造成方言的差异是有历史原因的。在远古时代,大多数人只在居住地生活,尤其是偏远地区的人,相互隔绝,各自讲各自的话。还有一个原因,是人口大迁移造成众多外来人口,说话差别也就大了。像客家话,顾名思义,是客家人的话。客家人是东晋以后的一千多年中,不断从北方迁到南方各地的人,久而久之,他们就形成了既不同于北方话,又不同于当地话的客家方言。前面提到的天津话,和苏北皖北的发音很相近,可能也与明代后南人北迁有关。

  方言的差异自古就有。孟子就讲过,让一个楚国儿童学齐国话,如果他周围人都是楚国人,都说楚话,即使让他跟齐国人学,每天鞭打他,他也学不会。如果让他到齐国闹市住几年以后,再让他讲楚话也不行了。这就说明,当时各地的语言就十分不同,需要改变环境后才能学会另一种话。

  方言来自民间,体现了某一地区群众的文化特点、风俗习惯和性格,还产生了许多生动的词汇。比如听东北话,明显地感到一种豪爽气;听四川话,会有火辣的味道;听江浙话,就会觉得为人心细,滴水不漏。把方言引入文学和艺术创作,十分生动,有乡土气息。像我国有好几百种地方戏曲和曲艺,大多用方言演唱和表演,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现在流行的“小品”,有不少演员就是以讲方言见长的,尽管别无他长,演技和长相也很一般,可因为能说一口地道又逗乐的方言,就扬了名成了“星”。

  方言带来的不便和不利影响也是明显的,特别表现在国内国际的交流上。所以自古以来,人们就努力寻求用一种共同语来说话。古代有一种“官话”,就很流行。官话是指各级政府官员说的话,以北方话为主。因为北方话使用人多、地域广,北方又长期处于政治中心,所以北方话自然而然地成为人们公认的共同语言。到了民国时期,又出现“国语”,是当时政府推行的一种共同语,以北京音为基础音,但标准不明确不规范,听起来并不舒服。我们从早期电影中可以听到这种国语。20世纪50年代后,国家确定了普通话为共同语,而且做了明确的定义:“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推广普通话,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也是现代人生活的必需。有些人以讲本地方言为“美”,甚至当着外地人故意说让对方听不懂的方言。这种人自以为很得意,其实正好暴露自己坐井观天、气量狭窄、保守落后的习性。实践证明,普通话在发展经济、提高人口素质和扩大我国国际影响各方面都起到了巨大作用。说普通话,已成为社会大趋势。

  至于方言,还是要保留的,这是我国的文化遗产。普通话会不断从方言里吸收词汇,丰富自己,而各地方的人也应不断克服狭隘的地方观念和保守意识,努力学习普通话,建设和谐又开放的中华大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