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祖先的遗产全文阅读 > 第30章 风采独具的楚辞

第30章 风采独具的楚辞


  古代诗歌在《诗经》之后的三百年里,没有大作品出现。到了战国后期,一种新的诗体从南方的楚国兴起,“一鸣惊人”,掀起了我国诗歌史上的第二个高潮。这种新诗体就是“楚辞”。楚辞最著名的代表作是屈原写的《离骚》,后世人于是常以“风骚”作为文学代称,由此可知诗经(国风)与楚辞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了。

  楚国在古代离中原较远,最初经济文化不发达,连楚国人也自称是“蛮夷”。但春秋后期,楚国开始向中原扩张,迅速强大起来,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同时,许多楚人到北方学习,中原先进文化传入楚国,原来不知“诗”的楚国君臣,也常引用《诗经》的话来进行交谈了。另外,楚国地域广大又不断向南发展,长江中游和两湖地区的风景壮阔优美,民风开放豪迈,百姓性格坚忍好斗,不屈不挠。这些都促使楚国文化朝着与中原文化不同的方向发展。楚国特殊的地域风情,楚国的语言、民歌和音乐,加上《诗经》古诗的滋润,楚辞就应运而生了。

  楚辞的诞生归功于伟大诗人屈原。他是楚辞的创造者,也是楚辞最主要最杰出的作者。屈原出身贵族,从小受过很好的教育,有着广博的知识和出色的口才。他的家乡秭归,地处长江三峡。那壮美的自然风景和奇妙的天象地貌,给了他开阔的胸襟和富于想象的思维。而楚国在当时全国政局中的危险地位,又使他忧心忡忡,胸中充满了爱国忧民的情绪。作为一位诗人,他把自然与社会给予的这一切,化作了豪迈的诗句,迸发了出来。显然,《诗经》那种描绘现实的手法和整齐的句式,是不能表达屈原的感情的。他创作的诗,句子有多有少,字数长短不一,完全凭着感情所至来决定。而且在句尾或句中,多有“兮”这样的虚词,相当于现在的“啊”。可以说,屈原的诗是一种古代的自由体诗。他的诗,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是一种创新。他开创了我国浪漫主义文学创作的先河。

  屈原早期作品中,有一篇《天问》,虽然沿用了《诗经》的四言句,内容却完全突破了现实,一口气提出了一百七十多个问题,对天对地,对神对人,对过去对未来提出了种种疑问,充分显示了他广阔的思维空间。在《九歌》中,屈原运用神话传说,发挥奇丽的想象,吸收楚国的地方语言,塑造了许多生动的神人合一的形象。如《国殇》中对为国战死的英雄的歌颂就感人至深:在那“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的战场上,身负重伤的英雄义无反顾,“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屈原以崇敬之情刻画壮士的捐躯,正是他为国献身思想的体现。

  后来屈原被流放到南方,心情无限愁闷,然而又决不屈服。这时的诗,充满了对国家的忧患之情和对奸人的愤恨。《离骚》就是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在《离骚》中,屈原继续发挥着想象,任思想在无边际的环境中驰骋,无拘束地表达自己的感情:“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长太息以淹涕兮,哀民生之多艰。”“驾八龙之婉婉兮,载云旗之委蛇,抑志而弭节兮,神高驰之邈邈。”“离骚”就是发牢骚,但屈原的牢骚是爱国而不得志,受屈辱而不屈服的感情流露。这首长诗堪称中国古诗的经典之作。

  屈原从被流放之日起,就准备以死殉国,在绝笔诗作《怀沙》中,他下定了最后的决心,语言也果断而简练了:“知死不可让,愿勿爱兮。明告君子,吾将以为类兮。”屈原投江而死,是他人生的结束,却是他文学创作永生的开始。从那时候起,他的诗千百年地流传下来。

  屈原去世后,楚辞作者以宋玉、唐勒、景差等人最著名。其中宋玉的作品,感叹个人怀才不遇和心中不平,也很有出色的诗句,后人常把宋玉和屈原并提,称“屈宋”。而实际上,宋玉的诗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艺术上都远不如屈原那样宏伟博大,也远不如屈原作品那样深刻感人。这是因为楚辞产生于特殊的历史、地理、文化环境,又与屈原独特的身世有关。当那种环境不复存在的时候,当屈原这样的伟人不复存在的时候,楚辞也就渐渐失去了特色。

  但是这并不是说,楚辞的影响就不存在了。汉代以后,仿屈原的作品仍然很多。屈原诗的独特句型也不断出现在后代各类诗歌名作中。像汉高祖刘邦的《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这首诗虽只有三句,可明显地运用了楚辞的写法。屈原为代表的楚辞诗体,开创的我国古代浪漫主义创作手法,对后代的影响更为深远。我们从陶渊明、李白、苏轼等后代大诗人作品那里,可以体会到屈原的影响的存在。可以说,楚辞在我国文学创作上的影响是永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