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文学也是成就卓著的一项。如同我国历史悠久而且从未中断一样,文学事业也源远流长。可以比较一下:欧洲文学在古希腊罗马之后,在近千年中几乎是空白,到文艺复兴时期才重现辉煌。而古代中国,文学却高潮迭起,名作和文豪不断涌现。清代诗人赵翼有这样的诗句:“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我们从诗经、楚辞、汉赋、乐府诗、五言诗、唐诗、宋词、元曲、明清戏剧、小说和历代散文在文坛上交相辉映的现象中,不难体会到古典文学的繁荣景况。
一般说来,世界各国的文学都是以诗歌为最早发起的形式,我国也一样,而且有“诗的王国”之称。诗歌辉煌的年代长达两三千年,从先秦到宋元,一直占据着文学创作的主导地位。现存最早的诗歌像《击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据说就是尧帝在位时,老百姓的作品。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收入了西周到春秋中期五百多年的诗歌,一共三百零五篇。当时人们都叫这部诗集为“诗”。据《史记》上说,《诗经》是孔子亲自选编的,这显然不准确,但是孔子曾经做过修改,特别是整理过音乐,因为那时候的诗是可以加上伴奏唱的。孔子喜欢这部诗集,不止一次称赞它,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他认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也就是读这些诗可以使人富于联想,善于观察,培养和人相处的能力,可以学会表达感情。所以他对儿子伯鱼说:“不学诗,无以言。”可见他把诗看得多么重要了。正因为孔子重视诗,到了汉代,儒家学者们便把它列为经典,称为《诗经》,作为儒学的基本读物。后来的“四书五经”,《诗经》就是五经之一。为什么《诗经》能成为我国文学的第一部名作,并掀起文学高潮呢?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此。
《诗经》有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的“雅”又分大雅、小雅。“颂”主要是在祭祀宗庙或在朝见国君时唱的歌词,大都是歌功颂德的作品。“大雅”和“小雅”中的一部分作品,也是颂扬之词,主要用在朝廷宴会上。如《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萍。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人之好我,示我周行。”表达了宴会上的欢乐之情。
大雅和小雅中还有一部分直接反映社会生活的诗,价值就高了。比如小雅中的《采薇》:“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跰狁之故。不遑启居,跰狁之故。……”这首诗真实地描写古代士兵长年守卫边疆,为抗击外敌而不能回家,饱尝辛苦的情景。
“风”又叫“国风”,因为它的诗主要来自周代各诸侯国。国风是《诗经》中最有特色的一部分。它取材于民间,有许多是劳动者的口头创作,经整理后成诗的。这些诗不但直接反映了周代普通民众的生活和爱憎感情,而且表现了当时民歌特点,显示了古代先民的艺术才能。
《七月》是“国风”中很有名的一首,写农奴生活的。农奴们一年四季为主人们干活,男子要早出晚归,耕田打猎,凿冰贮水,妇女要长年织布缝衣。而他们的劳动果实全都贡献给了“公”家,自己只能挨饿受冻。“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三之日于跠,四之日举趾。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这是第一段,写农奴冬天没有衣服穿,一开春便光脚下田,妇女小孩送饭,在地里干一整天。总管见了十分欢喜。《七月》这首诗,让我们看到了当时社会农奴的悲惨生活,听到了他们的心声。
还有一首《伐檀》,更直接表达了劳动者对剥削者不劳而获的不满:“坎坎伐檀兮,寘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漪。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悬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东山》这首诗,生动地描写了一位长年征战,直到晚年才返回家乡的士兵艰苦生活和思念家乡的心情。“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东曰归,我心西悲。”一辈子在外不归,现在家里会是什么样子呢?这首诗反映了当时连年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
国风中的另外一些诗,描写了普通民众之间的真挚感情和男女之间的爱情,也十分动人。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隰桑有阿,其叶有沃,既见君子,云何不乐!”“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等等。我们从中体会到了古代人民爽直无忌的开朗性格。孔子就说过:《关雎》这首诗,“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诗经》在先秦时代是最流行的作品,是官员和文人的必读书。在历史上,《诗经》是古代社会各阶层人们生活的真实写照。特别是来自民间的诗歌给后人以无穷的思考和启迪。同时,《诗经》也开创了我国古代诗歌的写作基本形式,可以是齐言的,也可以不齐言。它的四言诗,句短词简,含义深厚,对后世影响很大。在以后相当长的时间里,四言诗是古代诗的主流。《诗经》的作用是开创性的。人们常把写诗作文一类的事用“风雅”一词比喻,就说明《诗经》在文学史上占据着崇高的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