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祖先的遗产全文阅读 > 第18章 《孙子兵法》与兵学

第18章 《孙子兵法》与兵学


  兵学,也可以讲是军事学,在我国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兵学是战争的产物,战争意味着什么?生灵涂炭、财产被毁、社会停滞。把战争和文化传统联系起来,似乎不大协调,它哪里有“文化”、“文明”的影子呢?可只要回顾一下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这个问题就很好理解了。自从人群与人群之间产生矛盾,战争就开始了。在很多时候,战争成了解决矛盾的最后途径。特别是对那些不讲道理和任意侵夺他人的势力,用战争去对付它、反抗它,更是唯一有效的选择。这就是说,战争有正义和非正义之分。自古以来,当兵保卫祖国和人民,就是人们神圣的义务;英雄主义,牺牲精神,也是最宝贵的品德。为了赢得战争,军事家们把战争当作学问来研究,兵学也就随之产生了。

  古代中国是战争频发的国家。据有人统计,从夏朝到清朝,就爆发大大小小战争将近四千次。战争多,为兵学的发达创造了条件。也有人统计,古代人写的兵书有一千三百多部,现存的有五百多种。在这些兵书中,最有名也最有价值的,无疑是《孙子兵法》。

  出生于春秋时期齐国的孙武,在对战争进行长期研究后,写出的这部兵书,共十三篇。内容十分丰富,有战争的战略,有战术方针,有作战方法,有行军治军等等。我们现在常讲的一些军事用语,像知己知彼、集中优势兵力、灵活机动、攻其不备、伏兵诱敌、避实就虚、有备无患、速战速决、兵不厌诈、攻点打援等等,都出自《孙子兵法》。孙武不但在理论上有建树,也能亲自带兵作战。他带着兵法十三篇来到吴国,成了吴军的统帅,成功地以少胜多,打败了强大的楚军,创造了辉煌战绩。但是,孙武本人对打胜仗并不感到自豪,他对战争有更高更深的认识,这在他的兵书里有明确的表述。他把战争与社会的发展、人民的疾苦和国家的政治联系起来,提出了“慎战”的思想,反对轻易用兵。他说:“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凡兴师十万,出征千里,百姓之费,公众之奉,日费千金。”就是说,战事关系百姓的负担、士兵的生死、国家的兴衰,耗资巨大,应该谨慎行事。我们通过这段话,可以知道,孙武不是那些只关心打仗的武人,也不是一般会打仗的军事将领,而是对国家对百姓负责的军事思想家。

  很多人评价一位统帅的功绩,总是从胜负上认识,以为那些“百战百胜”的将领才是最优秀的。孙武却说不然,他说“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可以说是孙武最伟大最令人信服的思想。不战而胜,就必须会用谋略,所以孙武又解释说:打仗的最高水平是讲谋略,其次是讲外交,再次才是用兵交战,最后不得已是不惜代价地攻城。

  孙武的军事思想,对后来的兵学有着决定性影响。我国历代军事家无不重视以谋取胜,避免和减少消耗。在兵学史上,有一部名气仅次于《孙子兵法》的名著,《三十六计》。三十六计,就是古人从历次战争中总结出来的各种计策谋略,是斗智的集中体现。三十六计中,不论讲进攻,还是讲防守,都离不开“兵不厌诈”的思想。这说明古代军事家在战场相见、兵戎相对的激战之前,首先要在智力上较量一番,在战斗中,运计高妙又作战勇猛的一方,必定最终取得胜利。在我国军事史上,最有作为最让人佩服的军事家,不是冲锋陷阵、能征善战的猛将,而是那些会用计谋、运筹帷幄,也就是“摇羽毛扇”的人物,像孙武和他的后代孙膑,还有张良、曹操、诸葛亮、司马懿、刘伯温等人,就是这种高明的军事家。中国古代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楚汉之战,打了四年,最后得胜的不是那个杀人如麻、能敌万人的项羽,而是会用人才、采取迂回包围战略、以弱胜强的刘邦,这就生动地证明了孙武的思想完全正确,也说明古代兵学与文化修养和思想智慧紧密相关。

  我国古代兵学,毫无疑问地领先于全世界。《孙子兵法》很早就传到外国,如今已是各国军事家必修的名著。孙武也被称为“古代第一个形成战略思想的伟大人物”。

  我们讲古代兵学是一种文化,还有一个更可贵的事实,那就是军事上的许多战略战术,已经超越了战争范围,跨入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古人讲“知兵非好战”。我们一般人学习一些军事学,显然不是为打仗,而是因为它对解决政治、经济、外交、文化和许多实际问题,有着借鉴的意义。仔细想一下,古人在作战时创造的一鼓作气、退避三舍、破釜沉舟、围魏救赵、背水一战、暗度陈仓等战术思想,不是已被应用来处理和克服生活学习中的各项事务和困难吗?我国古代兵学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确是一种不可多得的思想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