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祖先的遗产全文阅读 > 第13章 农业的文明

第13章 农业的文明


  我国的传统文化,有一个突出的特征,它生动地体现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各门学问中。祖先们在认识开发自然的活动中,在组织经营社会的过程中,对许多领域的客观规律进行了创造性的研究,发现了许多真理,发明了许多先进技术,掌握了科学的方法,取得了领先于世界的成就。不仅如此,在研究探索客观规律的时候,先人们还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独有的思想观念,性格习性,这些都形成了深厚的文化积淀。我们就来一一领略一下。

  我们现在把农业作为第一产业,因为农业生产是人类得以生存的首要条件,也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这个认识,追根寻源,是祖先传下来的。农业是我们中华古国的立国之本,是我们祖先最信赖的实业。“务农为本”的观念统治了中国人几千年,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曾是人们最向往的理想生活。那种生活场景是什么样子呢?我们可以想见,当金鸡齐鸣天将破晓的时候,男人们便起床了,牵牛扶犁走向了田野,在耕地上辛勤劳作,用汗水换来粮食。女人们忙完了家务,又去采桑养蚕,缫丝织布,缝制衣裳。农桑之余,全家人还要饲养家畜家禽,酿酒榨油,砍柴打井,编制筐篓,做铁活木工……凡生活需要的,都要自己在劳动中得到。人的聪明才智,都在这些日常生产劳动中得到展示。

  农民占我国人口的绝大多数,我们民族的精神和文化传统主要来自农业文明。因此,在我国古代,农业技术和农业政策的研究,历来受到重视,农业生产成就卓著,在世界上长期居于领先水平。比如农学专著,我国古代从先秦到明清,这类书籍十分丰富,无疑为世界之最。先秦的《吕氏春秋》、南北朝时贾思勰著的《齐民要术》、明朝徐光启主编的《农政全书》都是农学名著。这些农书,内容涉及从改良土壤到播种收割,从灌溉到施肥,从政府管理到技术推广等农业生产的各方面问题。每年开春,天子率百官下田躬耕,到祭坛上祭天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成为一种制度。凡是改朝换代,朝廷总是把奖励农桑作为首要目标;变法革新,也必是先从农业下手。其中的原因再清楚不过了:民以食为天,粮食是社会稳定的最重要条件。任何当权者都明白这个道理。

  至于农民,他们长年累月在田里劳动。任何农业新技术的创造,都是他们从实践中摸索出来的,都是他们的功劳。我国的农作物品种在世界上最丰富,有两百多种直接起源于中国,是中国农民发现或培育出来的,占全世界农作物品种的近五分之一。“精耕细作”是中国农民最富特色的创举。我国地域虽然广大,但可耕地并不富余,人口又密集在东部平原上,所以,先人们便在“精细”上下功夫,侍弄土地庄稼,就像照看婴儿和描画绣花那样仔细。古代农民有一套极为完整的农业生产秩序,还首创了轮作、间作、套种、休耕等先进技术,比欧美各国早了几千年。比如土壤,古代农书很早就对南北各地土壤不同性能做过详细的研究分析,对硬土和弱土都提出了非常具体的改良的办法。早在战国时代,有个叫史起的魏国人就领导农民们引水“洗土”,改造了盐碱地,获得好收成。比如施肥,农民们再聪明不过地把粪尿这些“废物”变为宝贝,用来肥田;还有绿肥,也远在周代就开始使用了。历代农书上记载的农业肥料多达几十个种类,并且对不同土壤、作物、时间用不同施肥方法做了分析。又比如农具,我国南北农民发明的各式农具,举不胜举,几乎生产中每个细节都有相应的工具。除了种粮以外,我国农民还早已懂得多种经营的重要性,种麻种菜,培育果树花树,采种药草,在我国都起源很早。养蚕缫丝和种茶饮茶更是中国农民的伟大发明,已有几千年的经验。

  农业技术的发明发现,多属于农民集体的创造,很难确认是哪个人最先提出的。但可以肯定地说,古代农民是我国也是全人类最早最伟大的发明家。

  古代农民给我们留下了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这些技术曾随着人类的交流传播给其他民族和其他国家,为世界农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而且,农业文明还造就了我们民族的精神:朴素务实,聪明灵巧,不怕困难,吃苦耐劳。我国古代,政治斗争频繁,战乱也时有发生,而我们的国家却几千年地延续下来,人们照常生活,民族照常繁衍,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农民们在田地里坚持劳作,“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用勤劳的双手支撑着全社会,创造了朴实的农业文化。在我们今天看来,长达几千年的农业传统不免有些保守和缓慢,但正是这种文明奠定了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基础。随着社会的进步,传统农业将会被改造革新,而它的价值和精神是永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