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祖先的遗产全文阅读 > 第24章 中医和中药

第24章 中医和中药


  中医学中药学是世界医学中独特的一支,有奇效的一支,这早已为世所公认。严格地说,中医学中药学应包括我国少数民族的医药学。但习惯上,人们说的中医中药是以汉族医学为代表的。

  中医起源很早,而且和西方医学在理论上有根本上的不同。它最主要的特点,一是把自然与人看成一个整体,所谓“天人合一”,认为自然界的变化,如四季交替、气温气象,对人体都有影响。人必须随时调整身体以适应各种变化,比如春天温火、夏天潮湿、秋天干燥、冬天寒冷,都容易使人生病,要有目的的进行“下火”、“去湿”、“润体”、“防寒”的准备,这就是中医以防为主思想的根据。二是把身体各部分看成相关联的而不是孤立的,要“辨证施治”。古人创制的太极图和阴阳五行学说,应用到人体上,就形成了外为阳,内为阴,背为阳,腹为阴这样的认识。阴阳失调就会生病,阳盛则阴虚,阴盛则阳衰,要达到平衡才行。中医把肝与目、胃与口、肺与鼻等看作内外对应的关系,又认为耳朵、足底都有与内脏相应的区域。还有以肝胆为木,心肠为火,脾胃为土,肺和大肠为金,肾和膀胱为水,确认相生又相克的关系,都是这种医学思想的反映。

  与“天人合一”、“辨证施治”思想相适应,中医在诊断和治疗方法上,也很独特。传统中医主要靠望、闻、问、切来确定病症,就是要根据四时变化和人体状况,考察各部分是否失调,然后对症下药。这个方法使用年代已很久远了。战国时期的名医扁鹊三见齐王,用望诊的方法,判断出了他的病情轻重,就是一个很有名的例子。我们现在看中医,医生望气色,闻气味,问病情,切脉搏,就能判断得了什么病。比如有一个病人口干舌燥,长口疮,眼睛干涩,耳发痒,医生则会确诊是由于天气或食物不当造成内火太大,用药时不是去直接给五官上药,而是让他吃清热解毒的药来“去火”。内火去了,外部的病症也就消失了。这种依靠人体自身调解的诊治方法,确实有比西医高明的地方。西医是哪里有病治哪里,药力不够便动手术修补,修补不行索性摘除或换掉。这种方法对那些器质性的疾病是比较有效的,但对于那些功能方面的疾病便显得乏力了。

  中药也是一个大宝库。祖先们很早就认识到百草治病的功能,几千年前就通过实践确定了草药的不同药性。经几代人的努力,到明代李时珍那里,便写出了《本草纲目》这样伟大的传世之作。中药有内服和外敷两种,无论是丸散膏丹,还是各种偏方验方,都是本着调理阴阳、促进机体恢复正常功能而使用的,与中医诊断方法相一致。

  中医学中药学在几千年的时间里,为中国人服务,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特别是在治疗疑难病症和慢性病方面,中医中药都有十分有效的方法和药品。中药安全,副作用少,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外国人的欢迎。特别为中医增添光彩的,是那些独具特色、效果奇妙的医疗方法。

  比如针灸。这种古老的治疗方法,是以人体经络学为理论根据的。人体是否存在经络,曾经有人怀疑,但科学研究证明,经络确实存在,是气血运行的通道,经络上的穴位不通,气血不顺,人就会生病。针灸就是用来通气血的方法,通过刺激穴位,疏通经络,恢复功能。经过实践,这是十分有效的方法。根据针灸原理而创造的针刺麻醉法,是我国的重大发明。

  正骨术也是中医的“绝活”。西医治疗骨伤骨折骨裂,要动用刀锯,或截肢或换假的,即使接骨也要打上石膏,时间很长,病人十分痛苦。中医的正骨术,则依据外病内治、内病外治的原理,用推拿术与药物相结合的方法,能使骨头自然恢复原位。

  除此之外,像按摩、刮痧等等,也都是中医独有的。我国古代传下来的医药典籍十分丰富,像《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针灸甲乙经》等,都是奠基之作。名医层出不穷,扁鹊、张仲景、华佗、葛洪、孙思邈、王惟一、李时珍等,都是名垂千古的大医学家。南宋的宋慈还写出了第一部法医专著。中医中药很早就传到了东亚和西亚各国,对当地医学有很大促进作用。针灸被誉为“神针”,受到广泛欢迎。我国古代炼丹术传入欧洲后,对西方化学药物的诞生也发生了作用。有一段时间,社会上出现了中医中药不如西医西药的说法,中医遭到冷落。这种说法显然是错误的。医学工作者经过认真研究,努力挖掘中医药学的内在潜力,已经证明,中医基础理论是独特而有效的,有与西方医学相辅相成的作用。实行中西医相结合的方法,对于提高医疗水平有重要的意义。我们一定要珍惜中医药这份珍贵遗产,使之发扬光大,为人类造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