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祖先的遗产全文阅读 > 第23章 水利之利

第23章 水利之利


  兴修水利,水利建设,这在讲几千年的中国古文明时是经常会提到的。因为历朝历代,都把这件事看作保国为民的大动作。说“水利”而不说“水力”,是因为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治理江河,防止泛滥;另一方面是指利用水资源来发展生产。不管哪个方面,都是要通过治水来为国家服务,为百姓造福。显然,水利属于实业,而我们所以把它提到文化层来讲,是因为古代的水利建设饱含着亿万人民的希望,凝结着中国人独具的大社会观念。

  人类对于水,总是怀着十分矛盾的心态:当它化作涓涓细流、濛濛甘霖的时候,浇灌土壤,滋润万物,是人们得以生存、千求万呼的救星;当它变为滔滔洪峰咆哮而来的时候,吞没大地、毁灭生灵,又成了受人诅咒、唯恐躲之不及的恶魔。在我国古代,关于水的神话早有流传,水灾的记录更是接连不断。可敬的是,祖先们没有在自然灾害面前屈服,他们勇敢地奋起抗争,千百年中不懈地治理水患,建起了一座座大工程,把水害变为水利。就连“水利”这个词也是汉语中独有的,它表达了中国人与天地奋斗、趋利避害的伟大气魄。

  中华大地上,江河纵横,既是洪水的藏身之地,也是制造水灾的温床,古代人民很早就认识到这一点,把治理江河看作与生产粮食同等重要。中华古国的诞生就与治水有直接关系。大禹,这位拯救了炎黄子孙的英雄,正是率领民众经过十三年苦干,疏通九河河道,治伏洪水后,走上领袖坐席的。此后,中国第一个朝代就出现了。也许正因为有这样的根基,古代水利就有了一个特点:动用众多人力物力,修建大型水利工程,求得巨大的效益。大,就是这些工程最激动人心的地方。

  据史料记载,从春秋时代起,人们就开始大规模兴修水利了。当地球上许多地方还处在原始状态的时候,在亚洲东部的中国,已经热火朝天地干起了大工程。公元前600年左右,楚国的官员孙叔敖率领民众修建了有记载的第一座水库:芍陂蓄水工程。这项工程把本来要造成灾害的洪水集合起来,变成了灌溉之宝。此后大型水利工程一个接一个地“上马”了。比如开凿运河,中国人无疑是先行者。春秋时期的楚国和吴国先后开通了邗沟等四条人工河。沟通黄河和淮河的鸿沟,也是那个时候开凿的。

  开渠引水是我们祖先早就想到的一项技术,为此还引出一些生动的故事。战国初期,魏国因邺城一带水祸不断,百姓逃亡很多,决定派西门豹去治理。西门豹了解到水祸是由人祸引起的,便将计就计,惩治了制造“河伯娶妇”迷信害人的巫婆和地方官吏,又带领百姓修建了漳河十二渠。这些水渠一直到汉代还在为当地人民造福。战国后期,弱小的韩国为牵制强大的秦国兵力,派水利专家郑国为秦国修渠,为的是使秦国忙于内务,不对韩国动武。“阴谋”败露后,正在指挥修渠的郑国对怒气冲冲的秦王说:我造渠只为韩国争取了几年残存的时间,可为秦国建立了万世之业。他得到了宽恕,终于修好了引泾水入洛水的“郑国渠”。这条渠与另一条白公渠,得到了“郑白之渠,衣食之源”的美誉。由此可见,古人把兴修水利看作是高于政治的大事。

  战国时期修建的四川都江堰水利工程,堪称世界奇迹。它不但规模巨大,而且显示了雄伟的气魄和高超的技术,是李冰父子与当地民众的伟大杰作。这项工程把引水灌田和分洪减灾结合起来,结果是它造就了一个天府之国,而且至今仍在有效地发挥作用。面对这浩大的工程,我们可以想见到当年劳动工地上有着多么动人的景象。在两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树立了团结奋斗、改天换地的志向了。比都江堰规模更大更有名的,是世界第一的京杭大运河。这条贯通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五大水系的运河,从隋代开始修建,到元代才最后完成,工期长达数百年,它与万里长城一样,为地球营造了人造奇观。

  黄河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又是爱发脾气的“巨龙”。尤其是黄河,被视为第一害河,在两千多年中,造灾一千六百多次。从汉武帝起,我国开始全面治黄,历代人民用筑堤、分流、疏通、攻沙、造埽等各种办法,千方百计锁住黄龙。在长江淮河身边,人们也筑起了荆江大堤、江汉大堤、洪泽湖等巨大水利工程。治河修河,成为历代非干不可的大事。

  修水利,需要投入巨大人力物力,充满了艰难与危险,主持者要有调动千军万马的威望与魄力,设计者要有精密的构思。这些,只有在我们这样土地辽阔又大一统的国度里才能办得到,而我们的古人很早就办到了。我们从古代水利建设中,不是可以悟出中华民族的特性和兴旺不衰的原因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