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祖先的遗产全文阅读 > 第20章 民族之间

第20章 民族之间


  如何处理民族之间的关系,在世界上是个普遍存在又极为复杂的问题,有许多国家和地区,就因为民族矛盾得不到很好解决,长期处于混乱状态,甚至不断发生冲突。结果呢,是削弱了实力,造成社会发展的落后、迟慢。庆幸的是,我们中国的各民族之间的关系从古以来就比较融洽,这应归功于我们的先人的明智和远见。了解一些民族关系的学问,会使我们悟出很深刻的道理。

  我国现在有五十六个民族,是个多民族国家。但是这些民族并非一开始就同生共存,而是千百年来不断发展、分化、融合而成的。就拿人口占绝大多数的汉族来说,它在历史上就经历了“炎黄”“华夏”“汉”三个阶段。在它的初期阶段,就不断吸纳着周围的一些部落人群。随着夏商周三朝的出现,中原形成了强大的国家,一些地处边远的古代民族也被融合进来。汉朝是影响久远的朝代,一直到南北朝时期,人们还是把内陆广大地区的“中国人”称为“汉人”,汉族也由此定名。

  从东汉末年一直到清代,我国曾经多次出现民族大迁移的局面,边地的民族向内地迁移,汉族则向南方和边地移居。各民族长期共处,在生活习俗、语言习惯、文化观念上互相影响,造成了融合的趋势,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我们只要注意观察现在的汉族人,就会发现,尽管同属一族,然而东北人、河北人、山西人、陕西人、四川人、两广人、两湖人、江浙人等等,各地方的汉人生活习惯差异很大,脸型、体型、口音也很不相同。这就是历史上各民族相互融合的结果。看来,汉族和历史上的各民族确实有相处相融的传统,而其他五十五个少数民族也各有各的不断演化的历史。各民族都为中华大民族的形成做出了贡献。

  不可否认,我国历史上各民族之间也有兵戎相见的时候,特别是汉族与强悍的边地民族之间,多次爆发过战争。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甚至成为全国统治者的事,也多次发生。像氐人建立的前秦、鲜卑人建立的北魏,都曾是很繁盛的中原大国。五代时期,有三代(后唐、后晋、后汉)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此后,契丹人的“辽”,女真人的“金”,党项人的“西夏”,曾与汉族的“宋”并存数百年,最后还是蒙古族建立的“元”把全国统一了。由满族人建立的清朝,统治了中国二百多年。我们从中可以分析出一个事实:各少数民族与汉族争权夺利,都是在这些民族兴起和上升时期发生的,而他们的兴起和发展又都和汉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他们都把中原地区看成是自己的家,而不是“外国”。更重要的,当他们控制中原后,又都努力学习汉族的经济文化成果,用汉族的治国方法进行统治。这样做的结果,是促进了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大民族的团结。所以从历史高度看,民族之间的战争,如同一个大家庭的兄弟之争一样,难免的也是短暂的。比分歧和争战更长久的是各民族之间的团结互助和统一共事。

  为了搞好民族关系,古人采取了很多行之有效的办法。从秦朝开始,中央政府就设置了专门管理民族事务的机构和官员,有了相关的法令。各朝各代都在少数民族集中的地区设立官府,任用本民族首脑人物主持,或是册封他们爵位,给他们以权力。比如从南朝的梁陈到隋唐,在岭南地区都重用当地俚人首领洗(读xiǎn)氏和她的后代,效果很好。还有清朝入关后,十分注意与蒙藏两族的友好关系,特别注意发挥宗教首领的作用,像为藏传佛教领袖达赖和班禅制定的一系列政策,就起到了稳定西藏的作用。

  除了直接的政治安排以外,还有一些引人注目的办法,比如把皇家公主嫁给地方民族首领,这叫“和亲”,从汉朝就开始了,最有名的像解忧公主、王昭君、文成公主、金城公主等,都是通过政治联姻,为加强民族团结巩固安定局面做出了贡献。再比如开放市场进行贸易,互通有无,这叫“互市”。通过交易使边地民族得到了内地的粮食、丝绸和工艺品等,边地民族的畜产品等也来到了内地,满足了各自的需求。明朝初期,退到沙漠一带的元朝蒙古族后代,因为生活困难,多次与明朝发生争执和战争。后来双方明智地开办了互市贸易,蒙古族生活安定了,政治局面也稳定了。

  我国这么多民族,这么长久地共处,生活在一个国度里,真是个奇迹。我们从中得到了一个明确的认识:和为贵。不同民族之间的矛盾,只有通过友好协商,互谅互让,共同进步,才能使各民族都得到发展。这无论在古代在现代,在中国在外国,都是一条宝贵的经验。其实不只是民族问题,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有了矛盾,通过平等交换意见,达成共识,求同存异以大局为重,才是最稳妥最有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