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祖先的遗产全文阅读 > 第1章 自序

第1章 自序


  这本书讲的是中国传统文化。关于传统文化的价值和学习传统文化的意义,书里会篇篇讲的,这里没有“再强调一下”的必要。只讲几句别的。

  公元1996、1997、1998三年,我为《中学生》杂志开设专栏,讲传统文化的事,栏目名称就叫《传统文化讲台》、《传统道德讲台》、《传统精神讲台》。三年后,杂志社约我进行增补,准备出书,于是有了这本《祖先的遗产》。

  既然是讲祖先,无疑的,书里说的都是古代先人们的事,当然在讲到某种文化现象来龙去脉的时候,也会联系到现在。另外,说遗产,无疑的,不是指的金钱,而是指祖先留给我们的思想、道德、观念、精神,还有丰富的具体的文化成果。这么多年,说发扬优良传统的话,写介绍优良传统的文章,编讲解优良传统的书,也不少了。自然,个人的感想和认识也就随之步步加深,能够把这些感想和认识写成一本书,我是很乐意的。

  文化,是个内涵很广、界限也不严格的概念。中华传统文化又是那么久远、深邃、博大。要讲透它,谈何容易。就拿本书列出的101个题目来说,要把哪一个问题讲全面、讲系统、讲深刻,都需要写一本书才行。然而,文化又是无形的,要靠心灵去碰它,就看怎么讲,怎么去接触它、靠近它了。从这点上来说,本书用不到两千字的短文来讲每一个题目,似乎也够了。

  重要的,要看读者是谁。对于涉世不久的青少年,不可以一下子给他们输入那么多又古老又厚重的知识。我和编辑们的一致想法:本书旨在引导他们关心传统文化,初步了解传统文化的面貌和价值,启发继承优良传统文化的自觉性。为此,就要以简洁取胜,只从整体上去讲,从基本特征上去讲。如果借机大做学问,就会适得其反,也失去了自己的特点。

  这101个题目,分别归类在传统思想学、古代科学技术、古典文学、古典艺术、传统生活习俗、传统道德、传统精神等几个部分。选择题目的时候,有两点考虑:一、它们产生于古代,却又是鲜活的,对于现代人仍有着或大些或小些的影响。有些古代文化现象已成为历史陈迹,这里就不讲。二、有些传统文化现象虽然现在仍然很活跃,却不适合介绍给青少年,这里也不讲。因此,这不是一本全面研究古文化的专著,而是有针对性的通俗读物。当然,毕竟在讲古文化,不是什么知识快餐,再通俗,再浅显,要读懂它,也不是入目而就的事。如同前面说的,要靠心灵去认识它。人的大脑很怪,不开窍时,笨得出奇;一旦开了窍,点到就通。读书的过程,就是开窍的过程。

  不管怎么说,书就这么写出来了。怎么读它,是读者自己的事。我们的祖先是喜欢读“闲书”的,读的时候,还讲究好的心态。“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读书之法无他,惟是笃志虚心,反复详玩,为有功耳”。这是两位老教书先生孔丘和朱熹说的话,有道理。我希望,当这本书走进谁的生活的时候,谁都不必像读情节小说或奇异新闻那样,想一口“吃掉”它。只要乐读、好读、想读,它就会长久地陪伴你,随时为你服务。

  最后想说的一句话是,感谢《中学生》杂志社的同人们,他们促成了这本书的出版;感谢孙惟亮、张旭东等编辑,他们为此付出了心血。

  雪岗

  2000·元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