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古代,除了儒家思想以外,还有许多思想派别。从对后世的影响上看,仅次于儒学的,当数道家思想。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人们公认是老子,老子的代表作《道德经》(又称《老子》)奠定了道家思想的基础。
凡是读过《老子》一书的人,都会深切感到,老子这个人学问真是渊博,眼界真是远阔。你可能不赞成他的某些观点,可不能不承认他是个伟大的智者。据专家考证,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又叫老聃,春秋时期楚国苦县(现在的河南鹿邑)人。关于他的生平,史书上记载很少,我们知道他做过周朝的“守藏室史”,主要负责管理图书。这无疑给他博览群书和钻研学问提供了条件。晚年,他看到周朝日渐衰败,天下极不安定,便西出涵谷关隐居去了。出关之前,他应关令尹喜的请求,写下了这篇千古奇文《道德经》。
老子思想的中心就是“道”。“道”这个概念是老子的发明,指的是什么呢?他说,道在天地之前就独立存在,无声又无形,而且在不停地运行,是天下万物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听了这些话,确实有点“玄而又玄”的感觉,可下面这段话就比较明白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以地为法则,地以天为法则,天以道为法则,道又是以自然为法则的。尽管这里的“自然”不等于常说的“大自然”,但在当时人们都以为上天是万物主宰的时候,老子却提出还有主宰上天的东西,而且是自然而然的东西,很难得。不仅如此,老子还认为道是发展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是说,事物会分成两个方面,产生新的事物,通过阴阳的变化,又达到统一。我们现在经常说,事物是辩证的,内部既对立又统一,不断发展。老子早在几千年前,就讲出了这个道理。他的著名观点“反者道之动”就集中体现了这种思想。在他之前的学者们,无论是中国的还是古希腊的,都没有这样的说法。知道了这一点,我们就明白了,为什么老子的一些话,几千年来一直为人们推崇,成为至理名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重为轻根,静为躁君”,“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等等,都在告诉我们:看问题不可孤立片面,要想到另一面,要有发展的眼光。
还有一个有意思的话题。我们大都认为刚强胜于柔弱,强大要比弱小好,老子却认为“柔弱胜刚强”,而且把“弱”看成“道”的一个法宝,说坚强意味着走向灭亡,只有柔弱才可生存。他特别崇拜水,说水是最柔弱的东西,却能战胜任何坚强的对手;处在最低处从不与万物争什么,却最能帮助万物,是“道”的最佳体现者。老子的这个观点有一定道理,因为有时看上去弱小的事物最终能战胜貌似强大的对手。当然这是有条件的而不是必然的,要看它是否是正义的有发展前途的。这点,老子的看法有些绝对化了。
老子所以有这样的看法,与他的社会态度有关系。春秋时代,社会动荡不安,战争不断,统治者强化对百姓的剥削压迫。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生存权得不到保证。老子对此十分不满。他认为社会动乱的根源在于当权者只顾自己享乐,不顾百姓的死活。他说:“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他还把那些住豪华宫殿、穿华丽服装、吃得肥胖、财富有余的统治者叫最大的强盗,并说出了“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这样有分量的话,认为如果人民一旦不怕威权起来反抗,那就是最大的威,任何力量也阻挡不住。
老子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是什么样?用他自己的话,是“小国寡民”。老百姓吃得好穿得好,住得舒适,按自己的习惯过日子,“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可以看出来,老子心中的“国”,不过是小村子而已。不仅如此,他还出过“使民无知无欲”、“使民不争”这样的主意。要做到这一点,统治者就应“无为而治”,让老百姓顺其自然,自化自正自富自朴。这些主张,明显地偏于保守,不尚进取,所以受到好多人批评。
但是也应看到,老子的“清静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要通过“无为”而使人民安居乐业,达到“无不为”。这一独特主张打开了人们的思路,启发了人们寻找更有利于社会发展和稳定的办法,曾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产生过极大影响。西汉初年,当权者就采取“无为而治”的思想,与民休息,出现了“文景之治”的繁荣局面。当人们对物欲横流和奢侈虚假成风感到厌烦的时候,就会体味到老子思想的高远价值。对这样一位不同凡俗的思想大家,有分析地加以继承,意义是巨大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