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祖先的遗产全文阅读 > 第6章 荀子的学说

第6章 荀子的学说


  我国历史发展到战国后期的时候,又出现了一位伟大的思想家荀子。荀子名况,是赵国人。他一生从事教育和研究,声望很高。当时在齐国,有个闻名天下的稷下学宫,各方学者都到这里学习和探讨学问,各抒己见,展开“百家争鸣”。这是文化史上影响深远的一件事。荀子曾三次担任这个学宫的“祭酒”,是学者的领袖。

  荀子对春秋战国各派思想都进行了分析研究,吸收或排除各家观点,形成了自己的学说体系。在哲学、政治、经济、法律、伦理、道德、教育、人才、军事、科技、文艺等方面,都有深刻的论述和突出成就,是一位集大成总结式的人物。不过,他本人和孟子一样,是以儒学继承人自居的。他赞成孔子的基本主张,热心传授儒家经典,使之流传后代。但是,他的思想与孔孟有很多不同之处,尤其和孟子,在一些问题上看法截然相反。所以有人说,荀子不是纯正的儒家,而是自成一派。笔者认为,荀子的基本思想仍属儒学,同时又不能用孔孟之道局限他。看来,认识荀子要比认识孔子、孟子难一些。

  我们还是谈谈荀子学说的精华吧。借用现代哲学概念说,他的超人之处在于唯物和辩证的思想。“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是荀子的名言,意思是说,自然界是按自己规律发展的,不会因为人的意志好或坏而改变。他还指出,星辰运转、日月放光、四季交替等等,都属自然现象,与人的行为无关;人的幸福要靠自己努力,天也不会赐予。为此,他提出了“明于天人之分”的著名观点。荀子还明确否认鬼神的存在,反对求神、相面一类的活动。他讲过一个故事:有个叫涓蜀梁的人,夜晚在月光下行走,看见自己的身影和头发,以为是鬼,吓得跑起来,回到家就死了。其实哪里有鬼呢?他认为一个人长得漂亮,思想不对头,仍然是低下的;长得丑,思想对头,仍然是高尚的。这些,在我们今天,很好理解。可在几千年前,大多数人都信天命鬼神和相术,孔子对鬼神也只是“敬而远之”,荀子却鲜明地否认天命,提倡无神论,就非常了不起了。

  荀子对哲学的一些基本问题都有准确的论述。他提出了“形具而神生”的观点,认为先有物质后有精神,物质决定精神;又指出人对客观是从“天官意物”到“心有征知”,即从感性到理性。他主张“知心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就是说行比知更重要。他还坚信事物是发展的,后来的会超越先前的,“青取之蓝而青于蓝”,“后王”胜于“先王”。不仅如此,荀子还提出,人对自然不是无能为力的,与其歌颂天,顺从天,企盼天,不如想方法控制天,利用天,为人类服务。“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是荀子学说的辉煌亮点。尽管他的唯物和辩证思想还是朴素的、不完全的,但这些也足以使他成为我国古代最杰出的唯物主义大师了。后代的进步思想家无不从荀子那里寻找理论根据。

  出于这种唯物观,荀子对社会和人生的许多问题,都本着正视现实、积极进取的态度,提出比较切合实际的办法。比如他主张立国要“尚贤使能”,明确反对“唯便嬖亲己者之用”,为后世开拓了“用人唯贤”而不“用人唯亲”的用人之道。他还主张“平政爱民”,重视民众的作用,以“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道理告诫当权者。举个例子:治理社会,礼治好还是法治好,当时的学者争论不休。法家主张以法治国,孔子不赞成,他认为“法”只能让人克制自己,而不知道犯罪可耻,“礼”则能引人走上正路。这话自然不错,然而社会现实一再表明,道德准则的教育必不可少,可它不是万能的,因为它没有强制性。对缺乏道德危害他人、特别是杀人放火偷盗抢劫一类严重罪行,只有用法律加以管教制裁。否则,社会正常秩序将难以维持。荀子看到了这一点,在儒学基础上,吸取法家观点,提出了礼法结合的办法。他认为“礼”是社会的准则和出发点,“法”则是国家之本,“隆礼”和“重法”同等重要,都不可缺少。后来历代当权者都是用礼法并举或者说“礼表法里”的方法治国,说明荀子的主张被广泛接受了。我们现在的社会制度与古代的社会制度有本质区别,但一方面要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一方面要加强法制建设,也说明荀子思想仍有借鉴意义。

  荀子研究的问题比孔子孟子广泛得多,深入得多,观点也就不可能完全一致。比如人性问题,荀子和孟子的观点相反,认为“人性恶”。这个“恶”不是罪恶、恶劣的意思,而是指人天生就有各种欲望,比如好利,好恨,爱听好听的音乐,爱美色等等。荀子认为如果不加以限制和约束,就可能办坏事,只有通过教化,才能走上正道,使社会安定。荀子讲“性恶”与孟子讲“性善”一样,都不准确。可他强调后天教育的作用,是正确的,因为人的道德品行,确实要经过教育引导才会有。从这点上也可以看出,荀子看问题总是比较贴近实际。

  荀子发展丰富和完善了儒学,对我国传统思想有巨大贡献,在很多方面都是开创性的。可他在古代思想史上地位不高,他的著作没有被列为儒家经典,唐代以后还出现了贬低荀学的倾向。原因何在?主要因为荀子否认命运,不信天命和鬼神等主张,还有“性恶”论,不利于统治者维护“君权神授”的权力和自己的“天子”、“圣上”形象。另外,因为荀子主张强化礼法以管理社会,近代有些人把封建礼教的源头算在他的账上。这显然是不公平的。我们今天则应该恢复荀子在思想界应有的崇高地位,更多地听取和重视他那些高明的见解。这些在本书后面的内容里会多次提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