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教育活动贯穿了他的一生。无论在教育理论上还是在教育实践中,他都有世所公认的建树。可以说,孔子的教育思想,是他整个学说中独具光彩的一部分。所以,我们把他的教育思想单独来讲。
孔子幼年丧父,靠母亲的抚养长大,从小生活贫困。按他的家庭条件,成为大学问家是很难的。因为那时候,官办的学校只允许贵族子弟进校学习,平民百姓没有这样的机会。孔子偏偏爱好学习,从十五岁起发愤读书,通过自学终于成为知识渊博多才多艺的人,有了名气。于是,很多想学习文化的人都来向他请教,他便收下了一批学生,办起了“私学”。我们虽然无法断定孔子就是历史上办私学的第一个人,但他无疑是最有成就最有影响的一个。
“有教无类”,是孔子办学最有号召力的口号。他打破社会界限,不论出身高低贫贱,凡愿意学习的,都收为学生。据说,孔子先后教过的弟子达三千之众,成绩特别优异的七十二人。大办私学这件事在历史上的作用非同小可,一是让那些没机会入学的普通平民有了学习的机会,使文化在较大范围内普及开来。二是为读书人开辟了施展才华和谋生的途径。在孔子以后,读书人以教书为生的就多了起来,他的弟子中就有不少。教师从此成为受人尊敬的职业。孔子很以自己的事业为自豪。有一次,他和弟子们到了卫国,见那里人很多,就对驾车的冉有说,人多了就要想法让他们富起来,再使他们受教育。他把教育看作是同经济一样重要的事。
孔子教育的内容也很有特色。《论语》中讲:“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就是说,他既教文化知识,也教实际本领,并且重视品德修养。他教的六门主要课程是礼、乐、射、御、书、数。礼和乐属于行为规范,是当时文化人的必修课;射箭和驾车是从军从业的看家本领;写字和算术则是文化课的基础。由此可见,孔子的教育十分注重学用结合,培养能文能武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当然,课程设置也会受到时代和个人认识的局限。比如弟子樊迟提出要学种庄稼种菜,孔子只好说:我不如老农菜农。这说明那时候对生产技能还没有重视。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孔子当老师的准则。他和弟子们关系融洽,对大家提出的各种问题,都认真解答,提出自己的看法,还经常和弟子们一起讨论。有一次他和两个他最喜爱的学生颜回和子路在一起,他让他们说说自己的志向。子路说:我愿意让朋友们和我共用车马、衣服,用坏穿烂了也没关系。颜回说:我不夸奖自己的好处,也不表扬自己的功劳。子路又说:我们也想听听您的志向。孔子说,让老年人过安定日子,让朋友们信任,让后辈们怀念我,这就是我的志向。从对话中我们可以知道,孔子和弟子们之间真是无话不说,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孔子也有发脾气训斥学生的时候。他希望他们“学而不厌”,可有一次,他看见宰予白天里睡大觉不学习,就生气地说:真是朽木不可雕啊!粪土之墙不可刷啊!对这种人我还能说什么呢?从前我对别人是听其言而信其行,宰予这件事让我改了,我今后要听其言而观其行了。他还语重心长地说:一个人饱食终日,无所用心,想有成就难啊!没事做下棋也比闲着好。
正是在与学生的交往中,孔子提出了一系列教与学的原则和方法,如“因材施教”,“循循善诱”,“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温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举一反三”,“不耻下问”“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等等,一直为后代教育者和求学者所遵循。有一件事说明孔子育人真是用心良苦。一天,子路问孔子:听到一件要做的事就应马上去干吗?孔子说:有父亲兄长在,要先听听他们的意见,怎么能想干就干呢?弟子冉有也问同一个问题。孔子却说:对,听到了就应该马上干!弟子公西华觉得奇怪,就问:您怎么对同样的问题作了完全不同的回答呢?孔子告诉他,冉有平时遇事退缩,要鼓励他果断些,大胆去干;而子路脾气急躁,勇气十足,要提醒他遇事沉住气,多想一想再干。这是孔子“因材施教”很生动的事例。
孔子对我国古代教育起了开创性的巨大作用,他的教育思想更是对发展教育事业划时代的贡献。正因为如此,人们把孔子视为古代教育的鼻祖。他的主张一直引导和影响着历代教育家和学子们。当年,有个孔子的邻居曾说:孔丘的学问真广博,可就是没有使他成名的专长。孔子听了,自嘲说:我拿什么成名呢?射箭还是驾车?我赶车去吧!但是历史证明了,孔子热心办教育,就是他的专长。在这项事业中,他不但成了名,而且成为万世之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