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做自己的心理调节高手全文阅读 > 第3章 自我篇:合理看待自己和世界(3)

第3章 自我篇:合理看待自己和世界(3)


  在造物主眼中,每一个人生来都是一个奇迹。要想让这个奇迹得到别人的认可,就要喜欢自己,热爱自己,相信自己,勇于尝试,敢于挑战自己,超越自己。

  2.转移注意力。

  可以从心理上进行转移,把自己的感情和精力转移到其他的活动中去;一种是环境转移法,就是当要发脾气时,立刻离开要发脾气的对象,眼不见心不烦,如果实在要发泄,可以通过其他的方法来发泄怒气,如大声喊叫或者去做比较剧烈的运动,比如跑步,骑自行车等。

  小故事调节:

  有个富人做生意一生气就跑回家去,然后绕着自己的房子和土地跑三圈。后来,他的房子越来越大,土地也越来越广,而一生气,他仍要绕着房子和土地跑三圈,哪怕累得气喘吁吁,汗流浃背。当他已经很老了,走路都要拄拐杖了,他生气时还要坚持绕着土地和房子转三圈。

  有一天,富人拄着拐杖绕房子走到太阳下山了还在坚持,他的孙子怕他出现什么意外就跟着他。孙子问:“爷爷!您生气就绕着房子和土地跑,这里面有什么秘诀吗?”

  富人说:“年轻时,我一和别人生气,我就绕着自己的房子和土地跑三圈,我边跑边想:自己的房子这么小,土地这么少,哪有时间和精力去跟人生气呢?一想到这里,我的气就消了。气消了,我就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工作、学习了。”

  孙子又问:“爷爷!您年老了,成了巨富,为什么还要绕着房子和土地跑呢?”

  富人笑着说:“老了生气时我绕着房子和土地跑三圈,边跑我就边想:我房子这么大,土地这么多,又何必跟人斤斤计较呢?一想到这里,我的气就消了。”

  富人的做法很值得我们借鉴。仔细想想其实任何事都不会使你生气,让你生气的是你的想法。你可以让自己变得快乐,也可以让自己痛苦,这都是取决于你的选择。

  3.学会掌握一切事物要“适度”的观点。

  辩证法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好事搞不好会变成坏事;坏事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变成好事。一切事物都存在着一个“度”的问题,超过限度,物极必反,就会走向事物的反面。

  小故事调节:

  猴子在动物中是很聪明的,而且善于模仿人类的动作。猴子想学种葡萄,便走到葡萄园里。它见园丁正给葡萄苗浇水,就说:“原来种葡萄需要水,这还不容易!我要给葡萄苗浇更多的水,让它结更多的葡萄!”于是,他把一棵葡萄秧子插进河里,结果葡萄秧被淹死了。

  猴子第二次来到葡萄园里,它看见园丁在给葡萄秧施肥料,就说:“哦,原来葡萄需要肥料。我要给葡萄施更多的肥料,就能结更多的葡萄!”于是,它把葡萄秧栽在粪堆上,葡萄秧被烧死了。

  猴于再次来到葡萄园里,这时已到了冬天,猴子看见园丁用稻草把葡萄秧包起来埋在地下,就说:“哦:原来我的葡萄秧栽不活,是因为葡萄秧苗害怕寒冷。这次我定要注意保护,使它免受严寒!”

  第二年春天,猴子种上一株葡萄秧,而且学着园丁对葡萄秧越冬的管理技术,用稻草把葡萄秧包得结结实实的埋在地下,结果不几天葡萄秧就闷死了。

  我们都知道,葡萄的正常生长是多种生存条件综合作用的结果。只有按时浇水,适时、适量施肥,越冬防寒措施跟上,葡萄秧才能枝繁叶茂茁壮生长。猴子虽然认识到水分、肥料乃葡萄秧生长之必需,却没能掌握合理灌溉、施肥技术,造成葡萄秧生长期间水分过剩、营养过旺,导致死亡。另外,葡萄植株越冬时,既要防寒保暖,以免冻死,又要保持通风通气。而猴子只知道防寒保暖,却不知道还需通风通气,以致将葡萄秧活活闷死。

  俗话说:“物极必反。”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必须保持其一定质的数量界限,虽然在一定界限内,量的变化不会改变事物的质,但要超出这个界限,量的变化就会引起质的变化。在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中,任何事物都有个“度”,只有使事物保持特定质的量的界限,才能不断促进事物发展。

  4.目标确立要适宜。

  也就是说,自我期望应建立在符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切实可行的基础之上。大学生应该有理想、有志向,但这种理想和志向不能是高不可攀的,也不应是垂手可得的,而应该是通过一定努力可以实现的适宜的目标,应该符合个人的个性特点和实际能力水平。一个人给自己确定一个什么样的目标很重要,应善于选择目标,并将长远目标具体化,由近至远、由低到高地逐步接近有限的终极目标。

  小故事调节:

  浪漫之都巴黎的一家杂志曾刊登过这样一个有趣的竞答题目:“如果有一天卢浮宫突然起了大火,而当时的条件只允许从宫内众多艺术珍品中抢救出一件,请问:你会选择哪一件?”

  在数以万计的读者来信中,一位年轻画家的答案被认为是最好的——选择离你最近的那一件。

  这是一个令人拍案叫绝的答案,因为卢浮宫内的收藏品每一件都是举世无双的瑰宝,所以与其浪费时间选择,不如抓紧时间抢救一件算一件。

  在成功的道路上,如果你确定了至少3种以上的目标,那么,最佳的选择往往不是最绚丽最诱人的那一个,而是离你最近的那一个——在“新经济”大行其道的今天,磨刀是会耽误砍柴功的!

  “我就欣赏我自己”——解析自负心理

  谨记:人不能没有自负。但是,自负必须建立在对客观现实正确认识的基础上,脱离实际的自负不但不能帮助人们成就事业,反而影响自己的生活、学习、工作和人际交往,严重的还会影响心理健康。对年轻人来说,在适当的范围内,自负可以激发他们的斗志,树立必胜的信心,坚决战胜困难的信念,使他们能勇往直前。

  原音再现

  董辉大四学生即将毕业

  “我们宿舍一共有四个人。除了我和于力,还有另外两个。不过,那两个同学没有什么。他们两个一个只知道打游戏,一个只知道看小说,两个人都不聪明,只知道混日子。这样的人居然也找到工作了,真是奇怪。也不知道那些招聘单位是怎么面试的,这样的单位让我去我都不去。于力倒是聪明的,跟我差不多。不过,他这个人也有问题。他这个人很以自我为中心,平时看不起人,经常批评其他人。我跟他有时候难免也会吵起来。他这个人就是得理不饶人。我特别讨厌他,不知道为什么,特别是他被拒绝我的那个单位录用后,我更是一见到他就觉得不舒服。好像觉得他在向我炫耀一样。我现在都不愿意回宿舍,就是怕见到他。”

  “我自认为自己为人很直率,没有什么心机,想到什么就说什么,见到同学有什么做得不好的,自己就会立刻指出来。也许是因为我太过直率了,所以一直以来我都没有什么好朋友,人缘也不是太好。我认为对于那些因为受了我好心的“劝告”就不高兴的凡夫俗子,我也觉得没有什么与他们交往的必要。因为这些人太过庸俗了,不值得我去交往。”

  专家点评

  董辉对于于力的厌恶反应,从心理学上来说,一方面是妒忌,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从于力的身上董辉看到了自己的缺点,而董辉却不想承认自己有和于力同样的缺点,更不能接受自己和于力在本质上是属于同一种人的这一事实。在他的眼里,别人的都是缺点,而自己的都是优点。这是自负者的一个很明显的特征。

  董辉自我的困惑与矛盾是典型的自负心理造成的。在这种心理的支配下,不少大学毕业生在求职择业过程中,总是自以为是,自负自傲,自以为自己什么都懂,什么都会,夸夸其谈,胡吹海侃,结果留给用人单位的是浮躁、不踏实的印象。试想,有哪家单位肯要一个不知天高地厚、自命不凡、眼高手低的毕业生呢?

  心灵绿处方

  当今的大学生在自负心理的支配下,个体往往扩大现实的自我,形成错误的不切实际的理想自我,并认为理想自我可以轻易实现。这种类型的大学生往往盲目乐观,以自我为中心、自以为是,不易被周围环境和他人所接受与认可,容易引起别人的反感和不满。

  那么,针对大学生的自负心理的治疗,我们提出了以下几点意见和方法:

  1.要学会接受批评。

  自负者的致命弱点是不愿意改变自己的态度或接受别人的观点,接受批评即是针对这一特点提出的方法。它并不是让自负者完全服从于他人,只是要求他们能够接受别人的正确观点,通过接受别人的批评,改变过去固执己见、唯我独尊的形象。

  小故事调节:

  山鸡听说长颈鹿盖了一座高大挺拔的房子,森林里的动物纷纷去参观,大家都非常羡慕、称赞。山鸡见了,也非常羡慕,于是赶忙回到家,迅速地拆掉了自己的破屋,用了好长时间,费了很大的力气盖了一个与长颈鹿同样的房子,以为这样也可以得到动物们的羡慕、称赞。

  事实还如它所想的那样,所有的动物也都来祝贺,只有山雀没来。当大家交口赞叹时,山鸡非常高兴。

  转眼冬天到了,山鸡在自己冰冷的家中,冷做一团。然而,只要有人来看自己的房子,它便装做一副非常高兴的样子。

  一次,山雀来了,对它说:“不要总为别人活,要为自己活,爱慕虚荣,最吃苦的是自己。”

  山鸡非但不接受山雀的批评和教诲,还非常不屑地说:“山雀毕竟是山雀,你总跳不出自己的圈子,目光短浅,成不了什么大事的。”

  冬天的天气一天天冷起来,山鸡一天天挨冻,但它只要一想到别人的夸赞,便又洋洋自得起来,最终却被冻死了。

  不要只是高兴于别人对自己的赞美,而不接受他人对自己的大声忠告和教诲,那是不利于自己的成长的。虚荣会被名利所累,追求事物的根本,才能使自己真实地生活于世界上。

  2.与人平等相处。

  自负者视自己为上帝,无论在观念上还是行动上都无理地要求别人服从自己。平等相处就是要求自负者以一个普通社会成员的身份与别人平等交往。

  小故事调节:

  森林中,一只白狗在路上遇到一群猫。

  走近猫群时,它见猫们个个全神贯注,毫不留心它的到来,于是停下脚步。

  这时候,猫群里站起一只神色庄重的大猫,对着伙伴们说:“弟兄们,祈祷吧!只要你们再三祈祷,上天无疑会降下老鼠。”

  狗听到这儿不禁暗笑,它一边走开一边自语:“这群蠢笨的瞎猫!经文上写着的,我和我的列祖们知道的,明明是上天应了真诚的祈求降下骨头,而不是老鼠!”

  世界上没有标准答案,没有错误,只有不同的阶级立场和不同的角度。任何想把自己观点强加于人的做法都将是错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