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儿童从小时候开始,就是在严重的学习压力下长大的。但是很幸运,我的父母没有给我那样的压力,除了正常的上学以外,他们尽可能让我自由发展,正是因为他们,我才能够拥有创造力,才能够有那些发明。我从小时候开始,一直到现在,都是过着这样的生活。”
为了培养孩子的创造力,中松义郎博士的父母从他小时候开始,就没有对他进行过分的束缚。他们注重的是孩子的与众不同,充分满足孩子的好奇,发挥他的能力,而不是强迫他走一条与所有孩子相同的道路。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个成长的过程,中松义郎博士才可以充分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事情,充满信心,不断向新事物发起挑战。
当孩子失败的时候,有些父母会这样说:
“看看,当初妈妈怎么跟你说的?”
“早就说过让你不要那么做,干吗还要去做那些没用的事情?”
父母的一句指责,有时会成为孩子一生的伤痛,而父母的一句称赞,有时也会带给孩子一生的自信。在前面我们曾经说过,对孩子产生影响最大的人,就是他们的父母。小小的称赞,细微的关怀,以及真诚的沟通,都会对孩子产生重要的影响。
法国的艾米尔·库艾开发了一种叫做“自我确认效果”的理论,所谓“自我确认效果”,就是用“每天,我都会越来越好”来为自己催眠,这样做以后,这个人的成绩和其他方面真的都会越来越好。
作为父母,坚持称赞孩子,告诉他们每天都会做得更好。对于孩子来说,自信是最重要的发展动力。
就算做错了什么,也没必要过分地责备,当然更不应该把自己的孩子与别的孩子去比较。与那些循规蹈矩,只知道跟在别人身后的孩子相比,有自己的想法和追求,不是更好吗?
父母应该相信,孩子们可以做好每一件事情。与其帮助孩子设计他的人生,还不如努力培养他的自信,让他敢于接受任何挑战。
5.明智的投资
虽然所有的人生而平等,但是,由于教育环境和教育品质的不同,每个人的未来并不一样。
坐飞机的时候,头等舱和经济舱的价格相差甚远。如果去参观美国著名的私立学校,会发现它与公立学校巨大的不同,甚至连学校周围和教室的氛围也是截然不同。
首尔大学是韩国最好的大学之一,由于它是国立大学,收取的学费并不高。
但是,未来的韩国如果想与世界展开竞争,就必须在大学教育上加大投资。目前,韩国大学的现状不容乐观,还无法与那些国际名校相比。学校没有资金,又怎么能要求它具有高品质的教育水准呢?无论学生多么聪明,如果在大学教育上投资不足,不仅会妨碍本国学生的学习,也很难吸引国外的留学生。
明智的投资者,更应该把资金投放在那些智慧的学生身上。平均化的教育,对那些优秀的学生来说,反而是一种不平等。因为学生们的能力是不可能平等的。优秀的学生,就应该接受符合他们实力的教育。
美国的教育明确地区分出每个人的能力。哈佛从来不相信平均化教育。他们的教育哲学是,优秀的学生需要不同的教育。
这就是让美国成为当今世界强国的教育观。正确认识每个学生的不同才能,才是真正平等的教育。这是我在哈佛领悟到的哈佛的秘密。
6.不要把重点全部放在课堂学习上
现在韩国的教室,与10年前我上学的时候,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学生们大多在补习班里学习完各科的课程,而在学校里上课的时候,则选择睡觉。
一个高中三年级的学生,曾经在一次采访中这样对记者说:“只要能考进一所好大学,以后的事情就不用再担心了。”在他的眼里,韩国社会是个什么样子呢?它不是一个凭借个人能力就可以获得发展的地方,而变成了一个由毕业于哪所大学来决定人生的水准的地方。
每年,舆论都会发出公立教育正常化的呼声,但是,私人教育的比重却在逐年增加。学生们在补习班里学完全部课程,在学校里自然就变得没东西可学,而没上补习班的学生,不管怎么努力,也很难追上其他同学的进度,就好像以前的我一样。
课堂上的气氛越来越混乱,用语言讲道理已经无法发挥作用,老师们只能采用暴力来应对。这些不是学生或者老师的错,问题来自整个教育体系。
而美国的教育则不是这样。当然,在美国也有差生,不过,大部分人都还是很注重学习这个过程的。这里没有因为数学成绩不好而对你发脾气的老师,在这里,也没有必要提前到补习班学完正常的课程。
成绩不好也没关系,只要肯学习就可以了。
大多数的韩国学生在美国都能获得优异的数学成绩,但是老师却不会无条件地表扬这些学生。因为,最重要的并不是找到答案,而是能够准确地解释为什么会得出这样的答案。对于这种方式,大部分习惯寻找正确答案的韩国学生,都感到有些手足无措。
在美国的学校,提供了各种丰富的趣味活动和设施,学生们可以通过踢足球、骑自行车、做实验等来缓解学习所带来的压力。
而韩国的教育,则不顾学生的特质和个性,只为学生开辟一条道路,而要顺利走上这条道路,就只有整天埋头书桌这一个方法。
在韩国,所谓的“模范生”,指的是学习成绩优异,终日坐在桌子前学习的学生,兴趣、爱好这些都无关紧要。那些不具备这些资格条件的学生,则会受到不公正的待遇。面对这样一种现实,幸好大部分韩国学生已经适应了这一切。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有的人爱画画,有的人爱跳舞,有的人能言善辩,有的人则拥有动听的歌喉,这些,就是每个人的优点。
如果所有的学生在长大以后都当法官、医生或者律师,那么谁去拍摄那些精彩的电影,谁去创作那些感人的小说,谁去开发那些吸引人的游戏呢?
大多数的父母都存在一种保守的倾向,他们似乎比子女更惧怕挑战,而更多的选择拒绝新事物。在他们看来,孩子可以画出精彩的漫画,唱出动听的歌声,拥有过人的运动天赋,或者喜欢小制作和小发明,远不如取得一个好的学习成绩让他们更高兴,只有取得好成绩,他们的心里才会觉得坦然。
学习,并不是因为父母要求而做的事情,也不是父母让你努力就可以学好的,必须要对学习本身产生兴趣才可以。
如果不断地在学业上给孩子施加压力,只会让他们越来越抗拒。
他们会觉得或许自己天生不是这块料,看到那些成绩优异的同学,他们只能默默地蜷缩在一边。
为什么不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情,那样不是会更幸福吗?
之所以会让孩子们产生这种想法,首先是架构上的问题。现在的学校里,一位老师要负责许多学生,最少30人,多的甚至达到50人。
在这种情况下,的确很难要求老师能够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并因材施教。
因为有这么多学生,所以老师在上课的时候,通常都是以中游学生的水平为主来讲授。这样一来,上游的学生就会觉得很无聊,而下游的学生又会觉得太难而听不懂。这样就会有一半以上的学生对上课失去兴趣。
特别是对那些处于下游的学生来说,被迫学习一些与他们的水准不符的内容,根本达不到任何效果,他们会觉得,自己根本不应该到这个地方来。
要想真正实现因材施教,必须有整个社会的支持,但是,在目前以应试教育为主的教育现状下,学生们根本没有发挥自己特性的时间和余地。
那么,应该怎么办呢?韩国的教育没有多少希望,干脆不要上学好了?或者是马上打点行李,飞到美国去?难道只要到了美国,就会爱上学习了吗?
回答当然是否定的,因为最重要的并不是在哪里学习,而是学习者的心态。
无论多么优越的环境,如果没有一个正确的心态,再好的环境资源,也只能是一种浪费。贫穷的家庭也可以诞生总统,富家子弟里也照样会有败类,这就说明,环境并不是成功的绝对条件。重要的还在于接受教育者本身。
试想一下,如果把教室里的学生减少一半,学生就没有了偷懒的空间,老师的目光会巡视到每个学生,想不认真听讲都不行。
美国的教育方针,十分重视领导艺术和协作精神。他们希望学生能够意识到,团队的力量可以解决很多个人所无法做到的事情,这也是在提前对学生进行一种进入社会后的生存教育。
对于那些想要好好学习的学生来说,美国的确是提供了一个最佳的环境,但是,如果本身就很厌倦学习,那么,美国与其他国家就没有什么不同了。
而且,完全没有必要把喜欢学习和厌恶学习的学生放在一起。那样只会互相妨碍。
如果是鱼儿,就应该教它游泳;是小鸟,就要教它飞翔。如果把它们集中在一起,按照一种方法去教育,结果可想而知。
人也是如此,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东西,未来要走的道路也是不同的。鱼儿的一生,就是应该在水里遨游,如果非要强迫它留在陆地上,那只能是一种不幸。
对于不太喜欢学习的学生,就应该帮助他们在其他的领域里取得成功。
对于热爱学习的学生,应该为他们创造更好的环境,在他们擅长的课程上发挥得更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