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做人生的优等生·最强脑力全文阅读 > 第19章 想将子女培养成才的父母必读(2)

第19章 想将子女培养成才的父母必读(2)


  为了省钱,妈妈总是自己来做这个工作。

  “妈妈,你的手怎么了?”

  妈妈的手,已经完全不像一双女人的手,而更像是工地上工人们那粗糙的手。可妈妈却从来没有多说过什么。

  因为画展的关系,妈妈经常要返回韩国。从韩国回到美国,第二天,她总会早早地赶往纽约。每次她都把车放在新泽西,搭乘公车,在纽约的四十二街下车后,再换乘地铁,前往SOHO。早上从家赶到SOHO的画廊,需要花费两个小时的时间。晚上从画廊回到家又需要两个小时。妈妈像个钟摆一样,不停地来来往往,这样的生活,即使是一个男人,可能也会吃不消的。

  在画廊里,妈妈和她的职员一起给纽约的媒体写信,打电话,联络批评家,在宣传页上填地址,贴邮票,再寄出去,还要观看新画家的作品,与想要合作的画家商谈。妈妈一直都和纽约大学当时教过她的美国教授们保持着友好的联系。

  “肯特,你知道你妈妈在上学的时候画过多少画吗?”

  那些教授总是忍不住对妈妈的称赞,如果作业是画几幅画,妈妈一定会画上几十幅。

  一个女人独自经营一家画廊,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但是,妈妈却做得很好。每件事她都亲力亲为。每天,她都要赶到纽约工作,回家以后还要照顾我和妹妹的生活,还坚持画画到深夜。我从来没有看到她休息过。

  长期的操劳,让妈妈的身体越来越糟。她就像一列永不停歇的火车,不停地向前奔跑。

  有这样一位勤奋的妈妈,我又怎么能虚度时光呢?看到如此认真生活的妈妈,我也下决心要努力学习,以此来报答妈妈。为了能够生存下来,为了能够生活得更好,我们都必须要加倍地努力。

  但是,妈妈画廊的生意并不太好。尽管如此,妈妈还是想继续留在美国,无论多么艰难,她都希望能给我和妹妹创造一个更好的受教育的机会。所以,尽管经济上不富裕,但是我并没有放弃学习,我始终坚信,只要和妈妈在一起,我们的生活一定会好起来的。

  妈妈工作的时候,我和妹妹就在家里学习。妈妈回韩国的时候,我们就自己做饭吃,然后一起打扫房间,一起洗衣服,一起学习。其他的孩子,大多是爸爸在外面挣钱,妈妈在家里做家务,但我们却不能那样。我们很羡慕那些普通的家庭。

  “如果我也能有一个可以专心学习的环境,该多好啊!”

  但是,我没有向恶劣的环境低头,而是打算全力以赴去战胜它。

  我和妹妹都深深明白这一点,尤其是妈妈不在的时候,我们会再次认识到妈妈有多么重要。

  那些每天由妈妈安顿好一切的家庭里的孩子,可能很难体会到妈妈的辛劳。因为没有洗涤剂,碗筷在水池里堆了一个星期,当买回洗涤剂的时候,妹妹高兴得几乎跳了起来。早上没有牛奶喝,吃不上早饭,当买回牛奶的时候,觉得很幸福。因为没有牙膏,没法刷牙,买回牙膏的时候,觉得很幸福。锅炉坏了,房东又不在,我和妹妹在寒冷的房间里瑟瑟发抖,当买回暖炉的时候,觉得很幸福。房东回来以后,修好了锅炉,我和妹妹兴奋得欢呼起来。

  很多人会觉得这些都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大部分孩子会认为,吃妈妈做的饭,穿妈妈洗的衣服,都是理所应当的。那些不了解妈妈辛劳的孩子,只有在失去妈妈以后,才能体会到妈妈的重要。事情经常都是这样,珍贵的东西,一定要到失去以后,才能知道它的珍贵。

  长大的过程,可能就是从“一切都是应该的”,到“没有什么是应该的”的想法的转变过程。有一段时间,妈妈留在韩国无法回来,妹妹和我就愈发地感觉到妈妈的重要和珍贵。

  “哥哥,妈妈什么时候回来?”

  “再等等,妈妈一定会回来的。”

  4.关心与赞赏是最好的礼物

  高一的时候,爸爸再婚,于是,我向爸爸提出,要和妹妹一起去美国找妈妈。听到我的话,爸爸有些忧虑地问我,到美国以后能做些什么呢?

  能做些什么?这个问题,其实我还没有认真思考过。当时想的,就是能和妈妈在一起。那么,去美国做什么呢?我又能做什么呢?

  “我可以上哈佛。”

  这就是我的回答。爸爸继续说:

  “以前,我出差去美国的时候,曾经去过一次波士顿,当时也去参观了哈佛大学。亨燮呀,你以为那么容易就能进哈佛吗?连那些在美国土生土长的学生,都很难考进哈佛。你现在是高中一年级,英语也不好,怎么可能上哈佛呢?”

  高中一年级,学语言的确是有些晚了,而且,那里还是一个与韩国完全不同的学习环境。在这样的情况下,我想要进哈佛,可能吗?

  “唉,这个孩子,总是胡思乱想。”

  我想,爸爸在心里一定会这样想。可是,我已经下定了决心,一定要去找妈妈。

  其实,我也很生气,爸爸的话也许是无心的,但却深深地伤害了我。他是如此地不信任我,对我没有一点信心。

  其实,当时我连哈佛在哪里都不知道,我也不知道,什么样的学生才能进入哈佛。对于哈佛,我可以说是一无所知。对我来说,哈佛只是一个名字,可是,从那时开始,这两个字就深深地刻在了我的心里。

  “哈佛,不管怎么样,我一定会去的。”

  没过多久,我就向我就读的高中学校申请了退学,来到外公家,外公对我也很担心。

  “亨燮,要不就和外公一起住吧。”

  但是,我并不愿意这样。

  “外公,我想和妈妈在一起。我只有这一个要求。”

  我想,我已经明确地向外公表达了我的心意。

  “那好吧。不过,亨燮,要是在那边过不下去了,你可以随时回来,来找外公,知道吗?”

  “我知道了,外公。”

  外公是我最坚强的后援。因为有外公在经济上的帮助,我们和妈妈在美国的生活才能坚持下去。外公年纪已经很大,还在经营着一家中药房,把挣到的钱悉数都寄到了美国。

  我和妹妹登上去美国的飞机,从金浦机场起飞,到达肯尼迪机场。

  妈妈早已经在机场等着接我们了。

  当我和妹妹在人群中找到妈妈的身影,立刻跑过去,扑进妈妈的怀里,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我们把行李搬上出租车,和妈妈一起到纽约。

  透过车窗看到的纽约,又脏又乱,墙上到处是五颜六色的涂鸦,路边还散落着各种汽车零件。

  开出租车的是一位韩国大叔,迅速地回头瞥了我一眼,说:“你才上高中一年级是吗?看你的样子,可不像是个好学生啊。”

  妈妈连忙说:“不是的,他的学习很好。”一边说,一边紧紧搂住了我的肩膀。

  无论我做什么,妈妈都对我充满信任。与爸爸的怀疑态度不同,妈妈总是说:“我们亨燮不管做什么都能做好。”妈妈从来没有说过我这不行那不行的话。

  在准备哈佛考试的时候,有一天,妈妈好像出了什么大事似的,突然对我说:

  “亨燮,听说要考大学,必须有SAT分数才行。”

  其实,我当时已经通过了SAT的考试,正在休息。妈妈认真生活的样子,教会了我们许多东西,让我知道,学习有多么重要。

  妈妈的手已经像老树皮一样粗糙,脸上总是带着一脸疲倦,每次和外公打电话的时候,总是忍不住会掉眼泪。我拼命学习,希望能为妈妈减轻哪怕只是一点点的辛劳。

  我和妹妹,一直是妈妈撑下去的支柱,否则的话,她独自一人留在异国他乡,便没有任何意义。

  在《写给韩国人的60秒短信》出版以后,我收到了很多韩国读者的电子邮件。

  主要都是一些关于留学和学习的问题。其中,有为数不少的学生都对我抱怨说学习压力太重。其中有一部分压力是来自于学习,还有一些压力是来自于父母。

  学生之所以会对学习产生厌烦情绪,原因多种多样。不过,其中最大的一个原因,是社会对学生们的一种评价和认识。大家喜欢把极少数学生的标准拿来衡量所有的学生,这就难免导致一些学生出现厌学情绪。

  老师们都太过于吝惜自己的称赞了。对那些学习好的学生,老师似乎给了他们一定的特权,即使犯了错,也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还把所有的赞扬都给他们。而那些在学习上不是特别突出,但在绘画、音乐领域里有一技之长的学生,根本听不到任何赞扬的话。韩国的教育现实就是,任何时候都只强调学习成绩。

  当学生或者子女做得好时,就一定要给予他们表扬。更重要的是,在他们做错事或者成绩下降的时候,不要打击他们的信心。人毕竟不110

  是机器,总会有走神儿的时候,或者在遇到一些复杂问题的时候,成绩也必然会受到影响。

  这时候,如果无原则地指责他,那么,孩子就会很容易对学习产生厌烦情绪。学习不是短时间要做的事情,人的一生都是学习的过程。

  就算打骂可以让孩子的成绩暂时有所提高,但也绝对不是一个长期的好方法。

  连续七年在美国纽约国际发明大会中获大奖,号称发明大王的中松义郎博士,在一次演讲中这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