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无意中的一句话,可能会影响孩子一生
不久之前,有人对职场人士作过一个调查,结果显示,大家最不喜欢听到的称呼是,“嘿!你。”而最喜欢听到的称赞,则是“辛苦了”。
这能说明什么呢?韩国有一句俗话,叫做“一言千金”。一句称赞,可以给人抚慰,让人心情愉快,而一句无端的责难,却有可能立刻熄灭一个人眼中的光彩,甚至会伤害到对方。
妈妈和爸爸离婚以后,我和爷爷在一起生活的第一天,就有一个亲戚叫住我,对我说:
“你妈妈是个坏女人。”
“不是,我妈妈不是坏女人。”
也许是觉得我的表情很有趣,他一直在不停地说些诽谤妈妈的话。年幼的我却只能听着。当时我只有9岁,我强压住怒火,跑回房间。
回到自己的房间,我打开本子,用粗笔写下了那些骂妈妈的人的名字。
“长大以后我一定要成功,一定要让那些说妈妈坏话的人看看。”
对于一个父母离异的孩子,有些人总是喜欢指指点点。他们总是会问:
“你想和爸爸住在一起,还是想和妈妈住在一起?”
我的回答是:“我更喜欢爸爸,我要跟爸爸住在一起。”那时候,在那种情况下,我不能通过任何方式,坦白地说出自己想和妈妈在一起的真实想法。
那时,我唯一的乐趣就是每个星期天,可以和妈妈打一通短暂的电话。每当这个时候,我都恨不得立刻飞到妈妈的身边。
有一次,学校里举行亲子活动,要求妈妈必须参加。可是,我却没有妈妈,不,应该说我的妈妈不在韩国。我把自己的情况如实地告诉老师。
“老师,我妈妈不能来参加学校的活动。”
“为什么?”
老师的态度很冷淡。
“因为她在美国。”
“为什么去了美国?”
她有些惊讶地反问道。
“是去留学。”
“为什么会扔下孩子,一个人去留学?”
老师的口气里充满了不解。每次升入一个新年级,我都要重新向老师说明这件事,这让我觉得比死还难受。
“老师,我没有妈妈。”
我独自需要承受的那些东西,已经让我很辛苦,很难熬,但是,不断地跟老师解释这个事实,还要为此接受别人那种异样的目光,却让我更加痛苦。父母的离婚让我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伤害,还不得不忍受周围那些冷遇……最需要老师温暖关怀的,难道不就是像我这种处境的孩子吗?可是,我却从来没有听到过一句暖心的话。我受到的待遇,与妈妈经常到学校来的那些同学是不一样的。到现在我终于明白,那其实也是一种人之常情。
那些曾经很要好的朋友,跑过来对我说,他们的妈妈让他们不要跟没有妈妈的孩子一起玩,然后就转身跑开了。
越是这样,我就会越想念妈妈。爸爸一个人是不能代替妈妈的位置的,而且,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代替妈妈。我真想像箭一样飞向妈妈身边,但我却什么也做不了。
那些大人们的话,或许出自无心,但却给我的心灵留下深深的伤痕。他们或许不知道,说那样的话,在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会发挥多大的作用。对于受伤的孩子来说,越是亲近的人,越是老师,越不能说那些话,做那些事。
孩子虽然年纪小,但也有自己的人格,而不是任人摆布的娃娃。
电视里经常有那种寻人的电视节目,大部分寻找的都是小学时候的同99
桌或者老师。很少有人寻找进入社会后遇到的人。大家都很想念那些在纯真的少年时代一起玩耍的朋友,还有关心爱护过自己的老师。
少年时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那段时期,会对确定人生方向和目标产生最重要的影响。在一个这么重要的时期,父母不加考虑的言语和做法,必定会对子女造成伤害。
伤害孩子的,往往就是那些与他们最亲近的大人。在与孩子有关的事情上,父母常常无法保持冷静的头脑。因为血脉相连,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是本能地联系在一起的,不能置若罔闻。因此,在孩子面前,父母会很容易失去理性。但是,失去理性的结果却是在父母和孩子之间留下难以愈合的裂痕。
因为,孩子并不能完全理解并接受父母的这种关心。子女希望从父母那里得到的是称赞,而不是压力,当然更不是指责和打骂。
在子女教育问题上感觉不知所措的父母,常常也会让他们的孩子不知所措。终日不知所云的父母,只会培养出不知所云的孩子。而思维清晰、意志明确的父母,他们的孩子也会成为同样的人。懂得控制对孩子产生的冲动的情感,并知道如何去转化和利用,是培养出优秀的子女的秘诀之一。
2.棍棒下的反抗,沟通中的成长
在美国,如果发生老师打学生的事情,一定会成为爆炸性新闻。
通常来说,如果学生违抗老师,或者扰乱课堂,顶多也就是被赶到教室外面去。
而在韩国,老师打学生则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当然,现在在韩国,这样的事情也越来越少。在互联网上,学生们把那些打学生的老师叫做“暴君”,并掀起自发的抵制运动。
20年前,在我读书的教室里,曾经发生过这样一幕。
当时我正上小学四年级,在教室后面挂了一个学生们的素描本。
有一天,老师说大家可以在空白的素描本上随意画自己喜欢的东西。
我一直是最听老师话的学生,于是,就兴奋地在上面画起了漫画。其100
他同学看了我画的漫画后,都被逗得捧腹大笑。下午,班主任老师走进了教室。
老师很生气,“这些乱七八糟的漫画是谁画的?还不快点儿站出来?”本来我还满心欢喜地等待着老师的表扬,我既没有写什么脏话,也没有画不该画的东西,只是画了能逗同学们一笑的漫画。我低着头,走到了老师面前。
“啪!”
“谁让你画那些漫画的?”
“啪!”
我结结实实地挨了十下手板,老师的样子,明明是在别处不顺心,故意拿我撒气的。我的手掌通红,但是我并不想哭,回家以后,我也没有把学校里发生的事告诉爸爸,只是在心里非常讨厌这位老师。
上初中之后,情况也并没有改善。新学期一开始,我头脑发热,当上了副班长。但并不是投票产生的,而是因为没有别的人想当。那些一心扑在学习上的同学,都不喜欢当班长或者副班长,因为这会妨碍到学习。
连续两次考试,我的数学都只得了40分。考试里出现的题目,数学课上都没有讲过,只靠在学校里上课,根本就跟不上,而我又没有条件上补习班,成绩自然也不会太好。也就是说,要想考个好分数,要么上补习班,要么就是利用暑假提前学完下学期的内容。我很生气,根本没学过的题目,我怎么可能做得出来呢?
“金亨燮!哪有数学得40分的副班长啊?”
班主任一脸怒容。
“把手伸出来。”
“啪!啪!啪!啪!啪!啪!啪!啪!啪!啪!”
不多不少,正好十下。
“以后一定要好好学习,提高成绩。”
我紧咬着嘴唇走回自己的座位,一种无法言喻的抗拒心理油然而生。
“没考好,我自己已经很难过了,为什么还要打我?”
我开始变得讨厌数学。只要一拿起数学书,就会觉得头疼。虽然挨了老师的打,可我并没有因此而更想要学习。
说实话,虽然妈妈不在身边,但我本来也是打算要努力学习的,我很想通过学习来得到别人的肯定,可是,40分的数学成绩,却不断地刺激着我的挫败感,慢慢的,我开始考虑,是不是要放弃。
“就算学了,也才得这么点分数,这个成绩,上大学根本没有可能。”
我变得越来越颓废,再也没人问我“数学为什么只得40分”,老师们生气了就会体罚。在那个血气方刚的年纪,这样的待遇,无异于火上浇油。
我多么希望能有人温和地叫住我,“金亨燮,你有什么问题吗?”
就算不能说出更多,我也会无限感激说这句话的老师的。
虽然我的经验只来自部分老师,部分学校,但必须要承认,这种教育的阴影的确是存在的。
后来,我去了美国。在美国的生活,与韩国相比,并没有好多少。
只是能够和朝思暮想的妈妈生活在一起,让我觉得非常幸福。
艰难的美国生活,比在韩国的时候更加辛苦,而且,还存在一个语言不通的问题。每当我心情烦闷的时候,都会用画画来缓解压力。
有一次在上美术课的时候,我连续几个小时都沉浸在一幅画的创作中,画的是一个遍体刀伤的人,那就是我心目中的自己。
或许是太专心了,连老师走过来我都没有发现,一直在闷头画画。
这时,突然有人拍了拍我的背,我吓了一跳。
“没事,你画得很好,不过,肯特,血的颜色是不是用褐色会更好呢?”
说话的是我们的美术老师卡罗尔,我轻松地笑了。
在韩国的时候,我曾经因为画漫画而挨手板,但卡罗尔老师却为我的用色提出自己的意见。我非常喜欢这位卡罗尔老师,我觉得自己好像拥有了坚强的后盾。
虽然我的性格内向,但是大家并没有因此而远离我,慢慢地,我开始喜欢上了这里的校园生活。
爱的棍棒里的确有爱存在,但是大人们不能轻率地就拿出棍棒,在拿棍棒打骂孩子前,必须要思考清楚,是否真的有必要这样做。即使是使用棍棒,也应该是理性多过情感。只有那样,才是不会伤害孩子的爱的棍棒。
不过,那些感受不到爱的棍棒,那些只是单纯为了出气而举起的棍棒,传达的只能是怒火。
我从来都不认为那些打孩子脸的大人是真正的大人,也不认为那些打孩子头的大人是真正的大人,这样的行为只会在孩子的心里留下愤怒。
举手打孩子的大人,只不过是在显示一种生理上的优越性罢了。
如果大人因为生气而打孩子,这与高中生打初中生,初中生打小学生又有什么区别呢?
那些长大后引起社会争议的孩子,都是从小培养的。当然,当事者可能也有错误,不过,抚养他们的长辈应该承担更大的责任。一个从小就在爱的环境里长大的孩子,是绝对不会堕落变坏的。
没错,这就是爱的力量。
到目前为止,我还没有经历过能让我感受到爱的棍棒。我的朋友们也几乎都是一样。
3.学会克服,而不是逃避
很多父母都存在着一种类似于强迫性的观念,那就是要给孩子提供完美的一切。只要是别人能够给的,自己也就一定要给予。
而这样长大的孩子,经常会追逐“别人那样”,“别人生活得那样”,或是为了过得更好,而陷入无谓的竞争中。但是,在人生中,重要的并不是“别人”,而应该是“自己”。所以,最重要的是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自己想做什么,而不是别人怎样生活,别人在做什么。
在我的成长过程中,就领悟到了这样一点,并不是环境在改变人,而是你对环境的看法在改变你。
在学生时代,我很羡慕那些被家长逼着上补习班的同学。
“要是我也有妈妈送我去上补习班该多好啊。”
“我妈妈给我报了好几个补习班,真是烦死了,还有那么多的练习要做呢。”
一个同学这样对我抱怨。
“那也是幸福的抱怨啊!”
我在心里暗暗下了决心,我不想听到别人说,“亨燮是因为没有妈妈,所以学习才那么差劲的”,我不想给妈妈的脸上抹黑。也有很多孩子和我一样,没有妈妈天天在身边督促“快去学习,快去学习”,虽然我也很希望能有那样的妈妈,但是,就算没有人在旁边督促我,我自己也必须要努力学习。
“要是我,肯定会特别快活,就算有几十个补习班,也会高高兴兴地去上。”
我很想上补习班。但是,爸爸从来没有问过我“想上补习班吗?”
当时,爸爸身兼数职,公司里的事情已经让他忙得焦头烂额。每天下班回家以后,爸爸总是累得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倒头就睡着了。看到如此辛劳的爸爸,我怎么能说出要他送我去补习班的话呢?
每次看到在补习班外等孩子下课的妈妈,我都会羡慕得瞪大眼睛。可能是因为这个原因,我的视线总是会被那些牵着妈妈的手去补习班的孩子所吸引。他们只是因为父母要求才被迫跟着来,而并非出于自愿,可是,我却连享受这种被迫的资格都没有。
每天吃午饭的时候,看到其他同学丰盛的盒饭,我都会莫名地想要发脾气。当然,奶奶每天也会很用心地为我准备午餐,但是,与那些同学的妈妈做的盒饭相比,我的午餐总是显得单调而无味。
我也很想吃到妈妈亲手做的饭,我也很想和妈妈住在一个屋檐下,但是,这一切都是奢望。
很多幸福,常常是在失去之后才能更深切地体会到。
我真正意识到妈妈的重要,是在小学三年级的时候。一直到妈妈已经离开了我的身边,我才发觉,妈妈的位置有多宝贵。所以,那些104
吃妈妈做的盒饭的孩子,在吃之前,应该先看看你的周围,是不是也有同样很想吃妈妈做的盒饭的孩子。
妈妈在美国的生活,一直都依靠外公的帮助,她的经济能力不允许她把我和妹妹接到身边一起生活。可是,她又不愿意让我们继续留在已经再婚的爸爸的家里。当然,我和妹妹也更想和妈妈住在一起。
到美国以后,因为和妈妈在一起,我们过得非常幸福。到达纽约以后,我们就直接去新泽西,办好了入学手续。因为太匆忙了,我们没有把被褥带过来。于是,妈妈、我和妹妹,只好睡在从为我们介绍房子的大婶那里借来的被褥里。1989年10月31日,天气已经很冷。
但我们却一点都没有觉得寒冷,在妈妈身边,在妹妹身边,我感受到的全部都是温暖。在没有妈妈的日子里,不管是睡在多厚的被子里,我的心还是会冷得直哆嗦。
一切都好像在做梦一样。这个时刻我已经盼望了很久。和妈妈分开7年来,第一次重新住在一起。我也很愿意在有妈妈的美国学习。
美国的教育体制非常合理,只要肯学习,就一定能有好成绩,完全不必为考试担心,反而是会更期待考试。英文不太灵光的东方人转学过来以后,成绩甚至比白人学生还好,那种感觉真是让人很畅快。
我们最担心的,还是钱的问题。当时,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可以不必考虑金钱,能够心无旁骛地专心学习。
妈妈想尽一切方法去挣钱。只学过美术的妈妈,在纽约的唐人街和SOHO之间开了一家工作室,开始经营画廊生意。
妈妈的画廊在一栋建筑的三层,房间没有窗户,根本就不是一个能住人的地方。而妈妈就是在那里卖画。我们去买来涂料,自己动手粉刷墙壁和天花板,连续十天,每天都在这里忙碌,有时晚了就直接睡在那里,然后第二天一早又继续开始工作。
妈妈从来没有因为手头拮据而向我们诉过苦,而是教导我们,“因为没有钱,所以我们应该更节约”。妈妈的画廊经营得并不是那么轻松,但是她从来都没有抱怨过。
有一次,我和妈妈一起工作到很晚,结果一楼打印店的老板从外面把门锁上了。我和妈妈只好从大楼的太平门出去,把梯子架在铁环上下到一楼。狼狈的样子可想而知。
那天,深夜的唐人街上没有一个行人,而我虽然身体很疲倦,但心情却很快活。因为我能够和妈妈在一起,而且我还能帮助妈妈,这就足够了。那段和妈妈、妹妹一起劳动的时间,虽然每天吸进大量的灰尘,衣服上到处都沾上了油漆,但我的心里却是无比的幸福。
妈妈一直希望能有机会在美国展出韩国画家的作品,另一方面,她也努力为美国的著名画家在韩国展出作品牵线搭桥。妈妈之所以选择开画廊,也正是出于这样的目的。
每到每月一次的画展时,画廊就要重新粉刷。只有在画展上卖出作品,她才能得到收益。但是,卖画的钱根本不够支付那些粉刷费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