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最有趣的对联故事全文阅读 > 第15章 戏谑篇(2)

第15章 戏谑篇(2)


  以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常在,不必为隐居之地而追根溯源,意在息争。

  醉汉对县官

  从前,某地有个秀才,靠着舞文弄墨,以为人家代写书信、状纸、红白喜事帖子之类的事情为生。每次完事之后,人家必以酒肉相待,每每喝得酩酊大醉,不省人事。于是乎,背地里人呼之为“酒鬼”。

  县官得知此事后,急差人将他捉拿到衙门。县官一见到这个醉汉,怒上心来,大声喝道:“你身为秀才,如何喝得烂醉如泥?本官理应重责你,不过,我这儿有几副对子,你若能对上,就饶了你。”

  县官首先念了一句上联:

  五经四书百家论;

  秀才对道:

  头曲三花二锅头。

  听秀才所对言不离酒,县官不禁深深叹了口气,说:

  朽木不可雕也;

  秀才以为县官又出了上联,马上对道:

  美酒焉能辞乎?

  县官听了,肺都快气炸了,拍着桌子喝道:

  一派胡言;

  秀才仍然慢条斯理地说,我给你对:

  两坛老酒。

  县官气得七窍生烟,急命衙役:“给我打!狠狠地打!”

  秀才一听乐了,嬉皮笑脸地说:“谢老爷,再打四两足矣。”

  县官被秀才直弄得哭笑不得。

  苏东坡逗长老

  一日中午,苏东坡去拜访一位老和尚。老和尚正忙着做菜,刚把煮好的鱼端上桌,就听到小和尚禀报:“苏东坡先生来访。”

  和尚怕把吃鱼的秘密暴露,情急生智,把鱼扣在一口磬中,便急忙出门迎接客人。两人同至禅房喝茶,苏东坡喝茶时,闻到阵阵鱼香,又见到桌上反扣的磬,心中有数了。因为磬是和尚做佛事用的一种打击乐器,平日都是口朝上,今日反扣,必有蹊跷。

  这时,老和尚说:“居士今日光临,不知有何见教?”

  苏东坡有意开老和尚玩笑,装着一本正经的样子说:“在下今日遇到一难题,特来向长老请教。”

  老和尚连忙双手合十说:“阿弥陀佛,岂敢,岂敢。”

  苏东坡笑了笑说:“今日友人出了一对联,在下一时对不出下联,望长老赐教。”上联是:

  向阳门第春常在;

  老和尚不知是计,脱口而出:“居士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今日怎么这健忘,这是一副老对联。”随即说出下联:

  积善人家庆有馀。

  苏东坡不由得哈哈大笑:“既然长老明示磬(庆)有鱼(馀),我就来大饱口福吧!”

  错别字

  有位先生写信向友人言事。信中错把“琵琶”(乐器)写成了“枇杷”(水果),又把“舴艋”(小船)错写成了“蚱蜢”(昆虫)。

  收信的友人看过之后,不禁哑然大笑,毫不客气地写了一副对联去回敬他。其联文曰:

  筵上出枇杷,吃乎?弹乎?原本是无声之乐;

  河中观蚱蜢,蹦也!跳也!还同那不系之舟。

  作者抓住错别字的特征,心裁别出,巧制成工整的对联,进行善意的讽刺,可谓戏而不谑之佳作也。

  萝卜对

  有一位东家,待教书先生的饮食甚为苛薄,每餐只供一味萝卜作为下饭菜。先生心怀怨怒,却并未说出。

  一天,东家说要请先生吃饭,想借此考考学生的功课。先生预先布置学生说:“令尊席前如果让你对对联,你看我的筷子夹何物,就以何物对之。”学生答应了。

  第二天,东家设下酒席,请先生坐在上座,学生坐在旁边。

  东家说:“先生连日操劳,想必学生的功课一定很有成效了。”

  先生说:“如果对个对联,还是可以的。”

  东家说:“那好,我就出两个字让学生属对:核桃。”

  学生记住先生说的,望着先生,只见先生拿筷子夹萝卜,就对道:“萝卜。”

  东家说:“不好。”又出两字说:“绸缎。”

  先生又用筷子夹萝卜,学生对道:“萝卜。”

  东家说:“绸缎如何对萝卜?”

  先生说:“萝是丝罗之罗,卜乃布匹之帛,有何不可?”

  东家抬头一看,见隔壁东岳庙,又出两字说:“鼓钟。”

  先生又用筷子夹萝卜,学生又对:“萝卜”。

  东家说:“这更对不上了。”

  先生说:“萝乃锣鼓之锣,卜乃铙钹之钹,有何不可?”

  东家说:“勉强之至。”又出二字说:“岳飞。”

  先生又夹萝卜,学生仍对:“萝卜。”

  东家说:“这更使不得。”

  先生说:“岳飞是忠臣,萝卜乃孝子,有何不可?”

  东家很是生气,怒道:“先生为何总是以萝卜让学生对?”

  先生也发怒道:“你天天叫我吃萝卜,好不容易今天请客,又叫我吃萝卜,我眼睛看的是萝卜,肚里装的是萝卜,你因何倒叫我不教你的儿子对萝卜?”

  佛印巧对苏小妹

  苏小妹绝顶聪明,极善吟诗拟对。一日,东坡的诗友佛印在苏家与东坡饮酒谈诗,小妹听见佛印夸夸其谈,说什么佛力广大,佛法无边,就想刺激他一下。于是写了一句上联,递给哥哥,让哥哥转交佛印。句曰:

  人曾是僧,人弗能成佛。

  佛印见小妹借联语挖苦自己,岂甘示弱,立即对了下句,让东坡递给小妹,道是:

  女卑为婢,女又可为奴。

  东坡大笑,佛印、小妹亦笑,谁也没占着便宜。

  英文字母入挽联

  解放前,一位数学教师劳累穷困致死,留下一家老小十分可怜,同校一位英语教师撰了副挽联曰:

  为X、Y、Z送了君命;

  叫W、F、S依靠何人?

  对联本是汉语特产,为别国语文所无。这里嵌入英文字母,虽系挽联,却有趣味。上联中的X、Y、Z是数学中常见的符号,下联中的W、F、S分别为英文单词wife(妻子)、father(父亲)和son(儿子)的第一个大写字母。

  祝枝山写春帖

  祝枝山是明朝有名的才子,尤其善写春帖。有一年,他应邀为一家姓钱的老财主写下了两副春帖:

  此地安能居住?

  其人好不悲伤!

  其二:

  明日逢春好不晦气,

  终年倒运少有余财。

  春联贴出后,老财主大为恼火,责问祝枝山为何如此咒骂他。祝枝山笑着解释说:“您错怪我了,这哪里是咒骂您呢?第一帖应该这样读:此地安,能居住;其人好,不悲伤。第二帖则为:明日逢春好,不晦气;终年倒运少,有余财。”

  老财主明知受辱,却也无可奈何。

  陈亚对蔡襄

  宋代陈亚,字少卿,与蔡襄(君谟)是同时代的人。蔡君谟与陈亚相处得非常好。有一天,蔡襄用谑语嘲弄陈亚的名字,云:

  陈亚有心终是恶;

  陈亚应声对曰:

  蔡襄无口便成衰。

  联戏太监

  纪晓岚除了和乾隆对句,还时常喜欢和其他大臣开玩笑。有一天,纪晓岚从内宫出来赶着回家,却被几个太监拉着,要他讲个笑话才放人。

  纪晓岚没办法,只好说道:“从前有个人惧内……”纪晓岚忽地停口,太监们都不明所以,便一劲儿问道:“那下面呢?”

  纪晓岚说道:“下面没有了。”

  太监们还待追问,其中一个稍为聪明的说道:“大家快放手,我们给他耍了。”

  其他太监奇道:“怎么耍了?”

  那太监道:“我们当太监的下面还有什么呢?”太监们都又气有恨,心谋报复。

  此事传到乾隆耳中,笑得他喘不过气来,他对那些太监说道:“我帮你们出一口气,明天退朝时,你们拿这个对子给他对,他对不出太监的对,必定给人笑话,声名尽丧。”

  第二天,那些太监们当着许多大臣面前,找来纪晓岚说道:“素闻大人是对句名家,我们对一句子吧。”说完吟道:

  榜上三元解会状;

  纪晓岚随口答道:

  人间四季夏秋冬。

  那些太监们都齐声嘘道:“不对,四季怎么没‘春’字?”

  纪晓岚笑道:“有没有‘春’,那可得问你们自己了。”在场的大臣们都笑得直不起腰来。

  三尺冰弦

  一天,祝枝山在江南游玩,碰巧有一富翁宴客。那富翁原出身弹棉花匠,当初勤劳悭俭,发迹后,成为镇上有数的富户。

  主人见祝枝山到贺,甚感光荣,席间,主人便命家仆拿出纸墨,请祝枝山即席挥毫,写副对联。祝枝山大笔一挥,写就:

  三尺冰弦弹夜月;

  一天飞絮舞春风。

  众人看后,莫不赞叹,俱为祝枝山的才思翰墨所倾倒。主人更满心欢喜,命人将对联装裱好,挂在大堂柱上。

  后来,一老学究指出对联中的秘密:三尺冰弦,其实是指弹弓上的白色牛弦,一天飞絮,所指是被弹起的棉花,但大家都心照不宣。

  巴结岳父的寿联

  从前有个势利小人,为了想从岳父那里得到一笔钱财,平时千方百计讨好岳父的欢心。有一年八月中秋是岳父的五十大寿,他觉得这是巴结岳父的最好机会。

  于是请一个秀才,要他为岳父写一副寿联,要求在联中极尽用吹嘘美化之词,把岳父吹捧得高得不能再高,同时要把自己说地低得不能再低。

  秀才听了,笑了一笑,依言写出寿联:

  大尊翁,尊翁在上,上至三千里凌霄,凌霄盖高楼,楼上为你祝寿,寿山寿海寿千年,千年永康健;

  下晚婿,晚婿在下,下至十八层地狱,地狱掘陷阱,陷下让我挖泥,泥人泥鬼泥一世,一世不出头。

  岳父寿辰那天,他将这副寿联送上,满堂宾客看了无不为之笑得前仰后合。其中有位客人,即席吟了一副对联:

  小人重利卖廉耻;

  大翁寿辰坑女婿。

  和尚应考

  从前有个和尚,每见读书人应考回来,有的中状元、进士,有的中举人,有的中秀才,荣宗耀祖,好不光彩,很是羡慕,乃决定去试他一试。

  第一场考试,是口试对对。主考官出上联:

  孔圣人三千弟子下场去;

  和尚答:

  如来佛五百罗汉上西天。

  主考官点点头,认为还可以。又出一联:

  子曰:克己复礼;

  和尚想了想,回答说:

  佛道:回头是岸。

  主考官一听,心里有点火,抓起惊堂木一拍,喝道:

  旗鼓!

  和尚用手做了一个敲的姿势,高声答道:

  木鱼!

  主考官再也忍不住了,抬手起身道:

  岂有此理!岂有此理!

  和尚以为考试完毕,连忙合掌道:

  阿弥陀佛!阿弥陀佛!

  主考官一看和尚还站在那里,转身大喝道:

  快滚!快滚!

  和尚不知是什么意思,以为还要对对子,忙说:

  善哉!善哉!

  中书令什么东西

  乾隆五十七年,京城工部失火,皇帝命大司空金简召集瓦工木匠重新建造。当时,京都中流传一则上联:

  水部火灾,金司空大兴土木;

  上联将“金、木、水、火、土”五行五个字统统用上,而且妥为安排说明一件事。要对下联,有一定的难度。因此,久久未有人对出。

  有位内阁中书舍人,与纪昀同乡,自己想对,又无佳句,想起了被称为楹联大师的老乡纪昀,于是登门求他对。

  纪昀说:“这亦不甚难对。”他略加凝思,微笑着说:“只是对出来有妨先生,您看怎么办?”

  中书舍人求对心切,忙说:“无妨,无妨,只要对得上就好。”

  纪昀随口对道:

  北人南相,中书令什么东西。

  联中将“东、南、西、北、中”五方五字全部用来相对,也同样说明一件事,十分工巧。

  男女宫院

  乾隆除了时常带大臣出游外,在宫廷内也和他们很融洽。有一天,乾隆和大臣们在一张八仙桌旁坐着议事。忽然乾隆问道:“众卿家,八仙是那八仙?”

  大臣们便逐一数给乾隆听。乾隆听后,说道:“不是七男一女吗?”接着便顺口吟道:

  七男一女同桌凳,何仙姑怎不害羞?

  其中一位大臣立即应道:

  三宫六院多姬妾,圣明主理当自爱。

  乾隆听后本有些恼怒,但下联实在对得很好,也是劝喻皇上洁身自爱,反觉得大臣对得有理。

  济公对秦桧

  相传有一天,秦桧的夫人染病,久医不好。有人向秦桧献媚,说济公和尚能医百病,或能医好夫人之病。

  请得济公到来,一顿酒肉之后,济公用一双醉眼看一看肚大腰肥的秦夫人,说道:“没事,没事的。”说完开了些药,讨了些银两便离去了。

  秦夫人的病未见好转,反见加深。秦桧告到县衙,双方舌战一轮,不分高低。秦桧趁济公醉意未消,忽然道:“我有一上联,如果济公对了下联,便自作罢,否则请予重罚。”说完便道出上联:

  酉卒是个醉,目垂是个睡,济公僧怀抱酒坛古庙躺,不知是醉是睡?

  济公虽然整天疯疯癫癫,但也通晓四书五经,也能对句。秦桧一说完,济公也脱口说出下联:

  月长是个胀,月半是个胖,秦夫人怀抱大肚满院逛,不知是胀是胖?

  秦桧当下羞得无地自容,济公却摇着蒲扇走了。

  木匠做枷枷木匠

  有个名叫戴名世的人,离家进京做官时,在村口看到老木匠被衙役押着,木匠老泪盈眶,长叹一声道:“哎,真想不到,木匠做枷枷木匠。”

  戴名世顿觉心里很难过,思忖着木匠的话,“木匠做枷枷木匠”仿佛是个上联,那下联如何对呢?一时竟对不出来。

  后来,戴名世当了翰林,由于《南山集》案发,他被判腰斩。临刑前,看到来监斩的是两个翰林模样的人,不禁有感而发,悟出下联,高声吟道:

  木匠做枷枷木匠,

  翰林监斩斩翰林。

  游馆

  陈细怪到江南游馆,可江南也是僧多粥少,寻不到馆事。他又累又饿,来到一所学馆,只求有个解饥歇乏的地方,压根儿没有夺馆的意思。尽管这样,还是引起了执馆女先生的警惕。

  她见陈细怪摇着一把破油纸扇子,是个穷游馆的先生,生怕是来扒馆的,便存有戒心地问道:“先生是那里的人氏?”

  “湖北。”陈细怪答道。

  “到此有何贵干?”女先生问。

  “游馆。为肚子饿得慌,上门讨扰来了!”陈细怪见对方有所误会,便苦笑着解释道。

  “哦!”女先生这才放下心来,她朝陈细怪一打量,顿时有了主意。于是笑道:“只要先生对得出一个对联,我保管你酒足饭饱。”

  接着,女先生念出了上联:

  户羽石皮,湖北先生摇破扇;

  女先生上联一出口,陈细怪就听得一惊:“哎呀!这是一副绝妙的拆字联!”原来,这女子讥笑陈细怪手中拿的那把破扇子,将“破扇”二字拆开,变成“户羽石皮”四字。

  陈细怪愣在原地,又羞又急,想了老半天仍对不出下联,便动了“三十六计走为上”的心思。当他一揖下去,准备告辞的时候,猛然间看到,女先生穿的一双鞋子有些歪。陈细怪心里一亮,顿时稳住神,直起腰来念道:

  圭革不正,江南女子着歪鞋。

  女先生听了,脸一红,再无话可说,赶紧张罗酒饭招待陈细怪。

  先生辞馆

  有一个私塾先生在一个有钱人家教书。一天,他给学生出了一副对联:

  细细柳条拂牛背。

  学生对的是:

  弯弯枣棍捅狗牙。

  私塾先生皱起眉头。“弯弯枣棍捅狗牙”,这不是叫花子干的吗?他找到东家说:“我不教你儿子。”

  东家很纳闷:“咋好好的就不教了?”

  先生叹了口气道:“你的儿子志向太低,终究没有多大出息。”

  东家问:“怎么见得呢?”

  先生便把对对子的事说了一遍。东家听了笑着说:“先生凭这一点,就断定我儿子胸无大志?其实你出的对联也并不高啊!‘细细柳条拂牛背’,也不过是放牛郎所为呀!”

  先生说:“好,把你的儿子找来,当你的面我出个高的让他对对。”

  于是叫来了学生,先生又出了一个上联:

  圣天子坐早朝,列两边文文武武。

  学生想了想,对出下联:

  穷乞丐跪大街,叫一声奶奶爷爷。

  先生向东家说:“你看如何?”

  挑夫对秀才女

  有个秀才要上省城赶考,带的书籍和行李很多,只好请个挑夫挑行李。他认为自己是个秀才,帮他挑行李的挑夫也得有点文才才行。所以,在挑选挑夫时,便要挑夫对对子,以确定挑夫是否有文才。

  许多挑夫得知他的这个条件,都不敢替他挑行李。有个叫钱老二的挑夫很有文才,愿意替他挑行李。

  秀才见他自告奋勇地找上门来,便说:“请你也可以,不过要能对得出我的上联,对得出,多给工钱;对不出,不给工钱。”

  挑夫答应了。秀才便以箩筐为题,出了上联:

  大箩是箩,小箩也是箩,小箩装在大箩里,两箩合一箩;

  挑夫想了想,答道:

  棺材为材,秀才亦为才,秀才躺进棺材里,二才共一材。

  秀才虽然挨骂,但是挑夫的下联对得却不错,只得让他挑着行李上省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