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最厉害的皇帝:朕是刘邦全文阅读 > 第14章 巩固根据地

第14章 巩固根据地


  刘邦西征首先要解决一个路线问题。

  从沛县到咸阳路途千里,关隘重重,怎么走,走哪条路线,刘邦必须心中有数,总不能像个无头苍蝇,东一头西一头乱撞。

  刘邦的西征有三条路线可供选择。第一条路线,向西北方向的荥阳进军,过虎牢,奔洛阳,直取函谷关。这是条大道,虽然相对好走,但有重兵把守,风险极大。

  第二条路线,直接西进,突入韩国故地,迂回逼近函谷关。这条路秦军防守虽然相对薄弱,但路途不畅,假如荥阳、洛阳的驻军南下截击,刘邦的风险也不小。

  第三条路,向西南方向发展,相机夺取南阳,入武关,直指蓝田。

  走这条路虽然比较稳妥,但武关山道险要幽长,假如守军精心防守,很难通过。

  第三章西征,西征刘邦与他幕僚团队反复权衡,不得要领。但总体而言,他倾向于走第一条路线,因为这条路线上虽然驻有重兵,但可以与北上救赵的宋义部主力楚军互为表里,相互配合;假如需要,刘邦部甚至可以转而去支援宋义,参与诸侯联军与秦军在赵国的决战。假如诸侯军战胜了秦军,刘邦可以与诸侯军合力进攻荥阳、洛阳,打破函谷关;假如诸侯联军失败,他也可以体面地撤回根据地,不用承担孤军冒进的危险。

  退一步讲,即便刘邦不愿参与赵国的战事,他也可以一颗红心,四种准备:

  第一,假如进军顺利,则稳步推进。

  第二,假如进军不顺,则逗留不前,保存实力。

  第三,假如诸侯联军在赵国取胜,则可抢夺先机,快速推进,率先入关。

  第四,假如诸侯联军在赵国失败,则可迅速收缩回撤,保护砀沛根据地的安全。

  刘邦清醒地意识到,孤军远袭,最怕后勤没有保障,或退路被人断掉。刘邦希望把自己的风险降到最低,即便西征不成功,也不能被人家断掉后路;因此他必须抽出精力,先把自己的后方打理妥当。

  在这种投机心理的驱使下,刘邦迅速制定战略,整顿队伍,当月就行动了起来。只是他没有西去,而是从砀郡出发,先于宋义领导的大部队北上,攻破城阳(在今菏泽北,就是几个月前被项羽屠城的那个地方),拿下杠里,肃清了那一带的秦军。

  几乎与此同时,宋义率领的主力部队开始行动,他们迅速北进,于公元前207年10月,抵达安阳。宋义突然下令楚军停止前进,就地安营扎寨,不再前行。

  这个安阳在什么地方?现在已经很难搞清楚,但有三点可以明确:

  一是此地在黄河南岸;二是此地离赵国的巨鹿不远,顶多不超过三天的路程;三是此地离今山东东平县不远(古称无盐县)。

  刘邦的军队没有继续北上,而是折头东南,在今山东成武县附近击败了隶属东郡的一支秦军。刘邦想向东顺手拿下昌邑(今山东盛产大蒜的金乡县),使之与砀沛根据地连成一片。就是在这次行动的过程中,刘邦结识了一位对他的事业有重大影响的人。

  昌邑的北边是着名的大野泽。这一片巨大的水洼地,南北纵横三百余里,东西宽约一百里,蒲苇茂密,里面生活着一群强盗。强盗的首领是个奇人,名叫彭越。

  彭越,昌邑本地人,别号彭仲。早年他靠在大野泽中打鱼谋生,后来感到这项工作来钱慢,就伙同一帮人做起了兼职强盗。陈胜揭竿而起时,有几个年轻人劝他说:“很多豪杰都争相竖起旗帜,反叛朝廷,你也应该站出来,领着我们干。”彭越回答说:“两条龙刚刚搏斗,还是等一等吧。”

  过了一年多,泽中聚集了一百多人。大伙商量着推举彭越为首领。

  彭越故意拒绝说:“我干不了。”这伙人执意请求,彭越推辞不过,提了个条件,说:“推举我担任首领,必须服从我的命令。”大家说:

  “那是当然。”彭越说:“既然大家同意服从我,那我就先发布一条命令——明天太阳出来前列队集合,迟到者杀头。”

  第二天太阳出来时,迟到者有十多人,最后一人直到中午才来。彭越作出一副很抱歉的样子,说:“我老了,你们执意要我当首领。我们约定好时间列队集合,而有很多人迟到。这些人不能都杀头,只能杀最后的一个。”命令杀掉最后来的那个迟到者。大家嘻嘻呵呵,半开玩笑地求情说:“何必这样认真呢,今后不敢再迟到就是了。”彭越拉下脸,不多说话,拉过那个人就杀了。随即设立土坛,用人头祭奠,号令所属众人。众人大为震惊,吓得不敢抬头看他。

  彭越把这些人组织起来,到处攻略,收集诸侯逃散的士卒,逐渐建立起一支千多人的队伍。

  刘邦听说彭越是条好汉,派人去做他的工作,想拉拢他加入自己的队伍。彭越来见刘邦,两人交谈甚欢,但彭越表示不愿意随刘邦西征。

  刘邦见彭越是个人物,又为人义气,感到把他留在大野泽中,有利于自己根据地的安全,因此也不勉强他,还给了他一些好处。彭越很感激,跟随刘邦一起攻打昌邑城。昌邑的秦军防守严密,他们没有得手。

  刘邦打算西去攻打粟县(今河南夏邑),向西南扩充自己的根据地,两人依依惜别。彭越领兵回大野泽,答应今后听从刘邦的号令。

  刘邦到达粟县时,遇见一支四千多人的友军,为首者姓柴名武。刘邦对柴武完全不像对待彭越,史书上说:“夺其军。”意思是刘邦强行收编了这支军队,很无情,很霸道,与对待彭越的客气和友善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在刘邦看来,彭越是个英雄,他虽然只有区区一千多人,但彭越能把这一千人带成一万人、十万人;而柴武虽然有四千多人,但这四千人没准哪天就变成了四百人、四个人,所以不如趁早收编过来划算。

  不过,这个柴武也是个非凡人物,他后来成为刘邦麾下一员有名的战将。

  经过近两个月的努力,刘邦向北、向西铲除了一些不安全因素,扩充了自己的势力范围,使根据地变得更加稳固,基本具备了西征的基础。

  就在刘邦有条不紊地做西征的准备工作之时,北上救赵的楚军主力却在黄河边上无所作为,并出现了严重的内讧。

  楚军在黄河岸边一连逗留了四十六天,项羽心急如焚,他去找卿子冠军宋义,说:“秦军围困赵军形势紧急,应火速领兵渡河,只要楚军与赵军内外夹击,必定能打败秦军!”宋义不同意,他的计策是:等候赵军与秦军决战,如果秦军胜了,就会疲惫,可乘机发起进攻;如果秦军败了,更好,可以擂鼓西进,就势攻灭秦朝。

  宋义很自信,他对项羽说:“身披铠甲、手持锐利的武器冲锋陷阵,我不如您;但运筹帷幄、制定策略,您却不如我。”他怕项羽不服气,下令说:“倔强不服从指挥者,一律处斩!”

  应该承认,宋义的计策比较稳妥,是个好主意。可是,项羽是个军神,他看待战场形势的角度和应对战场形势的方法,与常人迥异。他既勇猛,又有着天才的战术直觉,所以他在战场上常能变不可能为可能,变被动为主动。宋义这样的计策,在项羽眼里,几乎等于狗屁。对项羽这样的天才战将而言,已经不能用兵法常识来衡量他。

  宋义带领的这六七万楚军,主要有两个来源:一个来自项氏系统,一个来自吕臣系统。宋义其实没有什么根基。假如项羽想挑战宋义,他利用自己的旧部,完全能做到,只不过需要个机会而已。

  项羽这一阶段,非常郁闷。叔叔死了,兵权被夺,已经够他难过了;再加上领导压制,同僚排挤,他看不到出路。他看得明白,如果自己不建立特殊的功勋或者奋起抗争,他在楚国的前途只有两个,要么被人整死,要么沦落为一个二流的小人物。现在天下已经被分配完毕,楚王有了,齐王有了,韩王有了,赵王有了,燕王有了,魏王给了魏豹,再耗些时日,刘邦打进函谷关,秦王也有了,他项羽还有什么位置?想到这些他愁肠百转,大有生不如死之感。

  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奋起冒险,他决定自己拯救自己。

  恰在此时,宋义送他的儿子去齐国做官,亲自陪送到无盐县(今山东省东平县附近),并大摆宴席庆贺。当时天气寒冷,大雨不停,士兵饥寒交迫。项羽召集他的亲信,半发牢骚半煽动道:“我们本来要合力攻秦,现在却长久滞留不前。而今年荒歉,百姓贫困,士兵吃的是蔬菜拌杂豆子,军中没有存粮,竟还要设酒宴盛会宾客。没有胆量领兵渡黄河,与赵军合力破秦,却说什么‘乘秦军疲惫之机再发动进攻’。

  以秦的强盛攻打新建立的赵国,势必胜利。赵国被占领,秦军便会更加强大,哪里还会有疲惫的机会可乘!况且我军新近刚刚吃了败仗,楚王坐立不安,集中起全国的兵力交付给大将军,把国家安危寄托在此举之上。现在他不体恤士兵,只顾自己的私利,算什么国家重臣!”

  说完这番话,项羽仔细观察亲信们的反应,他发现这些人虽不敢大声附和,但他们的表情举止明显表示赞同。项羽大喜。

  第二日早上,项羽进帐拜见宋义,也不多言,挥剑斩下了宋义的头。随即他向军中发布号令说:“宋义与齐合谋反楚,楚王密令我杀了他!”众将领见事已至此,无人敢抗拒,一致说:“首先拥立楚王的,是将军家,如今有乱臣贼子,您诛灭也是应该的。”他们共同推立项羽为代理上将军。项羽派人去追赶宋义的儿子,将他杀死。同时,派桓楚向楚怀王报告情况。怀王闻报,又惊又怒,等他冷静下来,便让项羽担任了上将军。老虎既然已经出笼,他也无能为力。

  项羽既已夺得了兵权,立即动员大军准备与秦军决战。为了稳妥,他先派英布与蒲将军领兵两万,渡过黄河,作试探性进攻。巨鹿会战的大戏,自此开场。

  再说刘邦,这期间已经开始正式西进,他要攻打的第一个目标是陈留城——一座让他既头痛,又不得不面对的城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