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最厉害的皇帝:朕是刘邦全文阅读 > 第21章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第21章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公元前206年4月,各诸侯罢兵就国。

  刘邦领着本部人马去汉中。越过秦岭,到达褒中县(今汉中勉县)时,张良因为要赶回去保韩王,向刘邦辞别。刘邦恋恋不舍,但他尊重张先生的选择。分手之时,张良劝刘邦烧毁沿途的栈道,以免项羽来追,并借此表明自己不再打算回关中。

  在那时,巴蜀地区尚不是天府之国,相当欠发达,属蛮荒之地。刘邦汉国的首府设在汉中的南郑。

  项羽核定给刘邦军队的编制只有三万人,可刘邦人缘好,偷偷跟随他而走的还有数万人。这些人认为刘邦是支潜力股。

  在残酷的现实面前,理想从来都是苍白的,秦岭道路的艰难与巴蜀荒凉的传说,慢慢消磨着这群军人的意志,他们的兴致由高而低,渐渐产生出了消极悲观情绪,许多人开始选择逃跑。等刘邦到达南郑时,军第四章东进!东进!

  队的消沉情绪达到了顶点,军营中常常传出思念家乡的歌声,逃跑的人也越来越多。

  正当刘邦为此烦恼之时,有人报告:“丞相萧何逃跑了。”刘邦差点没晕过去,仿佛失掉了左右手,大发脾气。过了一两天,萧何回来拜谒他,两人有一段精彩的对话。

  刘邦一见萧何,骂道:“老萧你为什么逃跑啊?”萧何辩解说:

  “我怎敢逃跑,我是去追赶逃跑的人。”刘邦颇奇怪,问:“追谁呀?”萧何回答:“韩信。”刘邦忍不住又骂起来:“将领逃跑的数以十计,你不去追找,说追韩信,纯粹撒谎!”萧何说:“那些将领跑了还可以再任命,至于韩信,天下无双。您如果只想在汉中称王,自然没有用着韩信的地方;倘若您要争夺天下,除了韩信,没有谁还能帮助您。只看您怎么抉择了!”刘邦说:“我自然想东进,怎么愿意郁闷地老待在这里!”萧何道:“如果这样,能任用韩信,韩信就会留下,如若不能任用他,他终究还是要逃跑。”

  刘邦并不相信韩信有那么神乎,说:“好好,看在你的面子上,任他做将军吧。”萧何说:“即便做将军,韩信也不会留下来。”刘邦说:“那就任他为大将军。”萧何说:“太好了。”

  刘邦下令召韩信来,任命他为大将军,萧何不同意,这样哄小孩一样怎么行呢,他建议,应该“选择吉日,斋戒,设置坛场”,举行隆重的拜将仪式。

  众将领听说刘邦要拜大将,很惊喜。有几个人自以为会得到这个职务。但等到真正任命的那一刻,大家发现竟然是韩信,都惊讶不已。

  韩信是何许人也?竟然从一个无名之辈,一下被任命为大将,成为几万人马的统帅。

  韩信算是刘邦的半个老乡,老家住在淮阴。韩信家境贫寒。他做不了官,不会经商做买卖,按道理老老实实种地也行,可他自命不凡,也不肯种地。这样一来他就没有生活来源,只能跟着别人吃闲饭,因此大家都厌恶他。

  有一次韩信想补充一下营养,就到城下壕沟边钓鱼,有位在水边漂丝的老太太看到他饿得厉害,就拿饭来给他吃。韩信非常感激,对那位老太太说:“我一定会重重地报答您老人家。”老太太生气地说:“男子汉大丈夫应该养活自己!我是可怜你才给你饭吃,难道还希望你报答我?”

  淮阴县有个卖肉的屠户,很看不起韩信,有一次遇到了他,就拦在路上说:“你虽然身材高大,喜欢佩带刀剑,但却是个胆小如鼠的人。”这时,看热闹的人围拢上来很多,这个屠户更来了劲,羞辱他说:“韩信你要真不怕死,就拿剑刺我。若是怕死,就从我的胯下爬过去!”韩信面红耳赤,仔细打量了那人一会儿,俯下身子,从他的双腿间钻过去,匍匐在了地上。满街市的人都嘲笑韩信,认为他胆小。

  项梁举旗反秦,渡过淮河时,韩信持剑去投奔他,留在项梁部下,一直默默无闻。项梁死后,韩信归属项羽,项羽任他做郎中。韩信多次向项羽献策以求重用,项羽都不予采纳。刘邦向汉中进发时,韩信逃离楚军归顺了他,仍然默默无闻,只是个接待宾客的小官。

  有一次韩信犯了法,应判处斩刑,与他同案的十三个人都已遭斩首,轮到韩信时,韩信抬头仰望,刚好看见监斩的夏侯婴。韩信不想这样死去,便说道:“汉王难道不想攻取天下吗?为什么要斩杀我这样的壮士!”夏侯婴觉得他说话不同凡响,又见他相貌堂堂,就释放了他,与他交谈,欢喜异常,随即将情况奏报给刘邦。刘邦也觉得这人有些意思,就提升他为治粟都尉,但并没有很重视他。

  治粟都尉的是个军需官,上级是萧何,韩信履新,萧何与他谈了几次话,非常欣赏他,所以才有了这个“追韩信”与“力荐韩信”的故事。

  刘邦举行完拜将典礼后,找来韩信谈话。刘邦问:“丞相极力向我推荐你,你有什么高招帮助我啊?”韩信毕竟是第一次与刘邦谈话,先谦让了一番,然后,开始帮着刘邦理顺思路,搞战略规划:

  第一,确定战略目标:北出秦岭,平定关中,向东与诸侯争夺天下。

  第二,确定主要的阻力或者说竞争对手:西楚霸王项羽。

  第三,分析自己与竞争对手的实力差距:汉弱楚强。

  第四,分析主要领导人素质之间的差距:在个人的勇敢、猛悍、仁爱、刚强等方面,刘邦比项羽差得很远;而在政治素质与用人方面,项羽远不如刘邦。

  第五,分析项羽必败的八个具体原因:其败一,勇猛盖世,却不能任用有德才的将领,不过是匹夫之勇。其败二,恭敬慈爱,言语温和,别人生病,他会怜惜地流泪,把自己的食物分给病人,但当有人立了功,应该赏封爵位时,他却把刻好的印捏在手里,磨去了棱角还舍不得授给人家,所以他不过是妇人之仁。其败三,称霸于天下,却不占据关中,而是建都彭城。其败四,背弃与义帝的约定,把自己亲信偏爱的将领分封为王,诸侯愤愤不平。其败五,驱逐原来的诸侯国国王,而让诸侯国的将相为王,又把义帝迁移逐赶到江南引起社会各界的不满。其败六,他军队所经过的地方,都遭到残害毁灭,所以老百姓都反对他。其败七,他把章邯、司马欣、董翳分封在秦地为王,本是为了对付汉军,但他们过去是秦朝的将领,率领秦朝的子弟作战好几年,后来欺骗自己的部下,投降了诸侯军,结果抵达新安时,遭项羽诈骗而全被活埋,唯独他们脱身不死,秦地的群众恨他们痛彻骨髓;所以没有人支持他们,是纸老虎。其败八,项羽在关中烧杀抢掠,秦地人民对他满腹怨恨,盼着他早一天失败。

  刘邦听完韩信的分析大喜过望,直恨认识韩信太迟。他随即根据韩信的建议,召开军事会议,发布两条命令:一是留下萧何收取巴、蜀两郡的租税,以保障粮草供给;二是让诸将做好战前准备,计划由周勃、樊哙率万余兵卒,趋子午谷,大张旗鼓修栈道,作为疑兵。主力部队由韩信率领,以曹参、灌婴为先锋,西出陈仓道,进攻关中。

  刘邦这一招非常高妙。当时,由巴蜀到关中有五条山路可通,自东到西依次为:子午道、傥骆道、褒斜道、陈仓道、祁连道。这五条小道在茫茫秦岭的崇山深谷间蜿蜒,路途极其险恶,许多地方不得不架设栈道才能通行。汉军故意在最东面的子午道上大造声势,吸引章邯等人的注意,主力部队却悄悄向西绕去,舍弃傥骆道与褒斜道不走,直入陈仓道。

  陈仓道又叫故道,它南起嘉陵江沿岸,向北经凤县、大散关,直抵今天宝鸡市附近的陈仓。

  这年8月,汉军越过大散关,突然出现在了雍王章邯的背后。章邯注意力在东面的子午谷,没有防备后面,仓促应战,兵败退守废丘城。汉军迅速平定雍地,将章邯围困在孤城中,至此,关中最强大的一个王成为瓮中之鳖。

  刘邦随即占领咸阳,分兵攻打塞王司马欣与翟王董翳。这两个王势单力薄,抵挡不住汉军的进攻,慌忙向他们的监护人西楚霸王项羽求救。

  项羽此时后院失火,顾不上他们。

  刘邦之所以选择这个时候动手,也正是因为看到项羽遇上了麻烦,料定他无暇西顾。

  项羽后院的那场大火是由齐国的田荣点起的。前面说过,田荣对项羽的分封极端不满,发誓要进行抵制。

  按照项羽的规划,现齐王田都应该到临淄上班;原齐王田市应该离开临淄到胶东的即墨上班。这项安排其实很有问题,当时的临淄城控制在田荣手上,田都不是想去就能去,田市也不是想走就能走。

  果然,田都怕被逮捕,不敢去临淄,直接逃到了楚国。接着,田市因为想去胶东,遭到软禁,好不容易逃到即墨,却被田荣派兵杀死。

  只剩下济北王田安,因为都城远在泰山下,好歹上任就职;但田荣并不放过他。田荣到大野泽找到彭越,封他为将军,命令他攻打济北王。彭越很能干,领着他的一万多人,在7月份杀死了济北王。项羽大怒,命萧公角率军攻击彭越,反而被彭越打败。至此,三齐都控制在了田荣手里,田荣自立为齐王。

  盘踞在今河北沧州一带的陈馀见齐国形势大好,向齐国请求援助,田荣正缺少盟友,爽快地答应了陈馀的要求,派兵帮助他进攻常山王张耳。张耳兵败,逃到关中,投奔了刘邦。陈馀到代地迎回了原来的赵王赵歇,恢复了他的王位。赵王对陈馀感恩戴德,立他为代王。陈馀考虑到赵王的力量弱小,国中局势不稳定,便不去自己的封国,留下来辅助赵王,而派朋友夏说以相国的身份去镇守代国。

  项羽准备调兵去平息齐国、赵国的叛乱,恰在此时,关中告急的报告送达彭城。项羽的头大了起来,他不知该先顾哪头,一时心烦意乱,犹疑不决。

  这时有个人给他写了封信,内容有两层意思:一是,汉王因为先前没有得到关中王一职,心有怨气,所以现在趁机夺得了关中,估计他的愿望一实现,就会停止作战,不敢有东进的野心,二是齐国的田荣、梁地的彭越与赵国的陈馀已经联合起来,他们准备灭亡楚国。

  写信的人是张良,他本来要保着韩王成到封国上班,可是项羽不讲信用,打韩国土地的主意,扣留韩王成不让他回去。后来又把韩王成带到彭城,找借口杀掉,另立郑昌为新韩王,郑昌原为吴县县令,是项羽的老朋友。张良失业,决心去关中投靠刘邦,临走故意用书信迷惑项羽。项羽对张良不信任,可是他认同张良提醒的有道理,他怕自己领兵西去,后方空虚,被田荣、彭越端掉老窝,失去后路。他认为稳妥之计,是先除心腹之患,再集中精力剿灭远在关中的刘邦。

  这样一来,塞王司马欣与翟王董翳彻底绝望,他们只能选择投降。

  刘邦彻底控制关中后,有个尖锐的问题摆在他面前:就此当关中王?还是领兵继续东进,公开与项羽叫板?

  表面上看,刘邦安心当关中王比较稳妥,与项羽公开为敌风险极大,但如果往深了分析,情况并非如此。刘邦有三个必须立即东进的理由:

  第一,即便刘邦安心当关中王,项羽也不会轻易放过他,等他平定了齐国与赵国,必定会来进攻关中。

  第二,现在趁着项羽被田荣缠住,发兵东征,正是个良机。假如能占领洛阳、荥阳一线,关中的安全就更有了保障,即便将来项羽来攻,防守也相对容易些。

  第三,张耳正好在军中,河南王申阳与殷王司马卬都曾是他的部属,此时收降此两王,控制洛阳与河内地区,相对比较容易。

  显然,立即东进是刘邦的最佳选择。机不可失,失不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