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最厉害的皇帝:朕是刘邦全文阅读 > 第20章 无奈受封汉王

第20章 无奈受封汉王


  且说刘、项鸿门相会几天后,项羽领着大军开进了前帝国的首都咸阳城。项羽在咸阳主要干了三件事:杀、烧、抢。

  他先是找到已经投降的前秦王嬴子婴,将他杀死,算是给他的爷爷、叔叔复仇;第二是放火烧掉皇城宫殿与尚未完工的阿房宫,据说大火三个月都没熄灭;第三,将刘邦没敢动的金银财宝及美女全部洗劫一空。基本上把繁华的咸阳城变成了一座废都。

  刘邦看着心痛,可他不敢说什么。他安慰自己,只要真当上关中王,慢慢建设也就是了,以关中的富强,恢复咸阳的光彩当不是难事。

  但是,他心里也打鼓,有范增、项庄等人作梗,项羽能顾及旧谊与自己的功勋,允许自己当关中王吗?

  事实上,项羽也在考虑这个问题。有个自作聪明的韩生劝说项羽道:“关中阻山带河,四塞之地,且土地肥沃,可以在此建都称霸。”

  经韩生这么一说,项羽也动了心思,但他马上发现不合适。一来因为都城与宫室都已被自己焚烧得残破不堪;二来他坑杀了关中二十万子弟,又杀了没有罪的秦王子婴,关中的草木都对他有仇。在这样一个充满敌意的环境中发展事业,项羽感到不舒服,他感到还是回到家乡故土,才感到安心。

  对于项羽的回绝,韩生不解,他追问理由,项羽说了句没有出息的名言,差点把韩生气得吐血。项羽说:“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

  昏了头的韩生气呼呼退出来,仰天叹息说:“人家说楚人像是戴人帽子的猕猴,果然如此!”韩生的声音小点也罢,他偏偏说得声音很大,让项羽听到了。项羽这个人,虚荣心极强,他为面子而活,你可以割他的肉,抽他的血,但千万别看不起他,绝对不能骂他。韩生迂腐,犯了项羽的大忌,项羽勃然大怒,立即逮捕韩生,用最严酷的刑罚处死了他。

  项羽新近刚刚听说一种处死人的妙法:支口大锅,灌满水,把人放在里面,活活煮死。

  那正是冬天,韩生被丢进锅内冰冷的水里,先是冻得要死;然后锅下的木柴开始燃烧,韩生开始慢慢感觉舒服,一会儿又热得满头大汗,仿佛在蒸桑拿;最后韩生开始痛苦地挣扎,直至被煮熟而死。这项杀人法非常符合项羽残忍的天性,从此这成为他发怒杀人的保留项目。

  项羽自己不想在关中称王,但他也不愿让刘邦在关中称王。一则由于范增等人劝说;二则他对刘邦也算是比较了解,知道这位老战友有想法、有能力,如果让他占据富强的关中,将来有一天必将成为自己强劲的对手。

  可是怎样不让刘邦当关中王呢?楚怀王可是有约在先,这话如果由项羽的嘴里说出,不仅刘邦会恨死他,而且天下人也会说他不仗义。范增认为,解铃还须系铃人,劝项羽耍个花枪,把球踢给楚怀王,由他发话,解除此前的约定。

  项羽认为这个办法好,派人去请示楚怀王。楚怀王是个极聪明之人,看出了其中的玄机,他知道项羽已经成气候,早晚会来危害自己。

  自己仅剩的这一点残余价值,即便给了他,他也不会有丝毫感恩,倒还不如给刘邦,说不准自己还有个好的未来。楚怀王打定了主意,强硬地回复说:“照先前的约定办!”

  项羽闻报暴跳如雷,立即召集诸侯开会,宣布不再认楚怀王当领导,他说:“怀王这个人是我们家扶立的,并非因为他有什么功勋,他怎么能一个人做主定约呢?全国起兵反秦伊始,暂拥过去各诸侯国国君的后裔为王,以利讨伐秦朝。但是,披坚执锐、冲锋陷阵、风餐露宿三年之久,终于灭亡秦朝者,是在座的诸位和我啊!”

  项羽尽管发怒不认楚怀王为领导,但怀王毕竟名义上是自己的上司,而且拥有巨大的政治影响力,不容项羽不认真对待。公元前205年春季,项羽想出了一个自认为妥帖的主意,假意给楚怀王升官,尊推他为义帝。这表面让楚怀王至高至尊,实际却是一个套子,按项羽的无厘头逻辑:“古代帝王辖地千里,却必定居住在江河的上游。”所以他要求义帝到长江以南去上班,定都在偏远的长沙郡郴县。

  收拾完楚怀王,项羽开始给自己谋定位置。这也是个问题。皇帝的名义给了楚怀王,项羽不能再当一个皇帝;可是如果称王,与其他乱七八糟的王混在一起,又显不出自己高贵。经过与幕僚们磋商,项羽计划在王的前面加个霸字,自立为西楚霸王,管辖原魏国与楚国的九个郡,为王中之王。

  可是,刘邦怎么办?他老家的砀、沛根据地都归了项羽,而关中也不能留他,既然已经讲和了,总得给他安排个地方。范增建议,巴蜀道路艰险,是秦朝流放犯人的地方,可以把刘邦安置在那里。

  可是如果刘邦坚持要求留在关中,不愿去那个荒凉的地方怎么办?

  那个约定毕竟是大家都知道的。

  为了迫使刘邦就范,项羽开始到处大造舆论,声称:“巴、蜀两郡也是关中的一部分。”这个理由虽然牵强,但也说得过去,秦国故地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为关中地区,一部分为巴蜀地区,把秦国的故土分一部分给刘邦,也算是对他的奖赏。

  2月,项羽正式开始分封诸王:

  1.封刘邦为汉王,统辖巴、蜀两地和汉中郡,建都南郑(今陕西汉中)。

  2.分割关中为雍、塞、翟三部分,封章邯为雍王,管制咸阳以西地区,建都废丘(今陕西兴平)。

  长史司马欣过去是栎阳县的狱掾,曾经对项梁有恩,因此立为塞王,统领咸阳以东至黄河一带地区,建都栎阳(今陕西高陵县)。

  都尉董翳,曾劝章邯归降楚军,封为翟王,领有上郡地区,建都高奴(今陕西延安)。

  3.因魏国的故土归了项羽,所以改封魏王豹为西魏王,统辖河东郡,建都平阳(今山西临汾)。

  4.申阳是张耳的宠臣,曾经率先攻下河南郡,在黄河边迎接楚军,所以立申阳为河南王,建都洛阳。

  5.韩王成仍居旧都,建都阳翟(今河南禹县)。

  6.赵将司马卬,平定了河内郡,屡立战功,封为殷王,管制河内地区,建都朝歌(今河南淇县)。

  7.改封赵王歇为代王,建都代城(今河北蔚县)。

  8.立张耳为常山王,统领赵地,建都襄国(今河北邢台)。

  9.当阳君英布为楚将,勇冠三军,立为九江王,建都六地(今安徽六安)。

  10.番君吴芮率领百越部族之兵协助诸侯军,派将领随从进关,封吴芮为衡山王,建都邾县(今湖北黄冈)。

  11.义帝怀王的柱国共敖领兵攻打南郡,功劳卓着,封为临江王,建都江陵。

  12.改封燕王韩广为辽东王,建都无终(今河北蓟县)。

  13.燕将臧荼参与救赵,跟随项羽进入关中,立为燕王,建都蓟地(今北京市)。

  14.改封齐王田市为胶东王,建都即墨(今山东平度)。

  15.齐将田都随楚军救赵,后跟项羽进关,立为齐王,建都临淄(今山东淄博)。

  16.齐王田建的孙子田安攻下济北数城,率领他的军队投降项羽,封为济北王,建都博阳(今山东泰安)。

  齐国的现任当家人田荣,因为曾背弃项梁,又不肯领兵跟随楚军攻秦,所以不封。陈馀与老朋友张耳闹矛盾,抛弃将军的印信而去,不追随入关,也不封。有个幕僚劝说项羽道:“张耳、陈馀一样对赵国有功,如今既封张耳为王,陈馀也不可不封。”项羽不得已,听说陈馀在南皮,就把南皮周围的三个县封给他。番君吴芮的部将梅鋗功劳颇多,封他为十万户侯。

  项羽分封十八路诸侯王的本意是为了安定团结,可是他这个分封方案太自私,太草率,不仅没起到激励安抚的作用,反而激化了矛盾,把自己放在了火山口上。

  首先怒不可遏的是刘邦,他要调动军队攻打项羽,与项羽拼命。周勃、灌婴、樊哙也都鼓动他打。萧何规劝说:“在汉中当王固然不好,但总比死了还强些吧?”刘邦说:“有这么严重吗?”萧何说:“现在我们的军队不如人家,百战百败,不死还能怎么样?不如到关中暂避一下,积蓄起力量,再做打算。”刘邦觉得有理,同意了萧何的意见。

  在东方,齐国的田荣气炸了心肺,他发誓不承认项羽的分封。

  燕王韩广怒自己被改封到辽东,发誓继续留在燕国,坚决不走。

  陈馀知道张耳为王,自己只得了个侯,大骂项羽不公平,决心与之为敌。

  刘邦把怒气深埋在心底,想尽快到汉中去,脱离项羽的控制。刘邦听说一件事,不久前他赠送给张良的一百镒(约两千两)黄金与两斗珍珠,张良又悉数转送给了项伯。他立即明白了张良的用意,张先生是怕项羽变卦食言,不放自己走,或者在半路袭击自己。

  为了消除这种可怕的危险,刘邦拨给张良一笔巨资,让他继续给项伯送礼,让项伯在项羽面前替自己说好话,请求项羽把汉中的土地都分封给自己,摆出一副贪心汉中土地的姿态。项羽果然上当,暗笑刘邦,以为他就那点出息。

  与此同时,刘邦开始筹划组织他的汉国政府。一般情况下,一个成熟的政府组织离不开将与相两个角色,将是武装部队的首领,相是行政机构的首领,所谓一文一武。

  刘邦没有考虑大将的问题,因为他把身边的将领掂量了一圈,发现没有一个人具备统帅的素质;但宰相的人选他有一个,这个人就是他的老朋友萧何。

  萧何是个奇人,他具备行政管理天赋,早在沛县当官吏的时候,他就是个有名的模范干部。上级人事部门组织干部考核,萧何的成绩常为第一。为此,有关领导打算调他到中央政府工作,萧何百般推辞,才得以继续留在地方。

  刘邦起兵后,萧何追随左右。他为人低调,从来不肯自夸,在军中默默无闻地做一些后勤保障工作,丝毫不引人注意。

  但萧何毕竟是萧何,解放咸阳时,萧何的另类表现让刘邦刮目相看,他不得不重新评价这位老友,感叹说:“萧何确有异才!”

  当时,进城的各位将领都忙着去发财;萧何也很忙,不过他忙的事有些特别。进城后,萧何迅疾带人来到丞相府,将所有地理图册、文书、户籍、账簿等档案资料全部清查整理,登记造册,收藏起来。这些档案记载着全国的山川要塞情况,以及各郡县的资源、人口、赋税、军政、民事等信息,极具价值。

  秦朝的官吏工作效率高,而且很认真,很敬业,他们制作这些档案资料时态度严谨,基本上没有疏漏与虚假。

  萧何掌握的这些信息,让刘邦眼界大开,他自此得以真正了解大秦帝国的底细,真正弄明白帝国政府具体管理运作的细节。就是这些珍贵的档案,为日后刘邦制定方针政策和律令制度提供了可靠的参考依据。

  萧何被刘邦任命为汉国的丞相后,一边忙于处理各种行政事务,一边开始自觉地为刘邦物色大将的人选。后来,他还真给刘邦找到了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