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最厉害的皇帝:朕是刘邦全文阅读 > 第24章 彭城惨败

第24章 彭城惨败


  刘邦给义帝发丧完毕后, 大会诸侯兵马, 很快聚集起了一支五十六万人的超级队伍。

  这支超级军队沿着黄河南岸东伐,如入无人之境,越荥阳,过开封,到达今河南民权县一带(外黄县)。大野泽里的彭越听说刘邦来了,非常兴奋,立即带领他的三万部属,前来会师。

  刘邦认为彭越不宜跟随自己去攻打彭城,应该留下来发挥更大作用。他担心齐地的项羽会突然西进,直插开封、荥阳一线,掐断自己的后路;所以他希望彭越在今鲁西南地区扩充实力,构建防线,阻止项羽主力经过这一地区,以保护主力部队的侧后方。

  刘邦对彭越说:“我听说您已夺取了魏地的十多个城邑,还想尽快扶立原魏国国君的后代为王,如今魏王豹便是真正的魏国后裔,把他给您吧。”随后,刘邦任命彭越为魏国的相国,让他独自率领自己的部队去平定原魏国故地。

  对于这项安排,彭越没意见,可魏王豹却很有意见。刘邦看不上魏王豹,不把他当碟菜看,这次把他分配给彭越,根本就没有与他认真商量;更令他不爽的是,他被迫与自己原先的部队分离,寄在彭越的篱下,名义上为君主,实际毫无权力,与木偶无异。魏王豹虽然恼恨,但也不敢说什么。

  刘邦对彭城的进攻出奇顺利,一路基本没遇到楚军的阻拦,与快乐大游行差不多。原来,项羽为了迅速平息齐国的叛乱,已将楚国的野战部队悉数调去,本土基本没有留多少兵马。刘邦率诸侯联军经今河南虞城、安徽砀山与萧县,于草长花繁的4月,没费什么劲儿,兵不血刃地占领了项羽的国都彭城。

  刘邦又回到了魂牵梦萦的故土,轻松端掉了敌手项羽的老巢,感觉非常美,下令庆祝胜利。刘邦嫡系部队中的基干人员,多是本地人,他们想回家看望家人,纷纷请探亲假。刘邦本人也很忙,主要忙三件事:

  第一件事是清查项羽从咸阳抢来的财宝与美女,准备将它们再带回关中;第二件事,是摆设筵席,与诸侯及将领们饮酒庆贺;第三件事,是接待一些故旧老友,与他们把酒言欢。

  刘邦天天疲惫而快乐着,似乎有点忘乎所以,但他的内心深处其实很紧张。他知道自己不过是钻了个漏子,捡了个便宜,楚军的主力精锐依旧完好,他们虽然陷在了齐国,可是一旦杀回来,必将一场恶战。对于楚军的战斗力,刘邦很熟悉,他们能战胜训练有素的四十万秦军,根本不会忌惮自己这五十六万乌合之众。

  早在尚未攻下彭城之前,刘邦与他的幕僚团队就作出判断,项羽得到后方危机的信息后必定会迅速回援。从当时楚军集结的齐国莒地,也就是今山东莒县附近,到达彭城(今徐州),直线距离不过四百余里。

  楚军回师有两条捷径可走,一是奔西南方向,经今山东的临沂、苍山、枣庄,直抵徐州;二是,向南经过今山东莒南、郯城,至江苏新沂,折西扑向徐州。只要走这两条捷径,按中等行军速度计,楚军不出三天,定能杀回彭城。

  因此,在联军占领彭城之初,刘邦一方面派出大量的情报人员,去齐地刺探楚军的情报;另一方面,他在彭城的北面与东面,楚军回师的必经之地,布下了重兵。

  可是,让刘邦疑惑的是,他占领彭城后,远在齐国莒地的楚军似乎毫无反应,丝毫没有回师救援的迹象。是他们没有得到彭城失守的消息吗?还是他们一听说老窝被端,军心涣散,组织不起回援的力量?还是项羽这小子疯了,不杀田横誓不罢休?

  一天没有动静,两天没有动静,三天还没有动静。就在刘邦一边饮酒欢颜,一边困惑不安的时候,项羽正率领楚军中最精锐的三万人马,悄悄疾行,迂回了过来。

  原来项羽只顾与田横死磕,忽视了刘邦,他尤其忽视了刘邦长途奔袭的速度,所以,当彭城失守的消息传来时,他差一点没晕过去,继而暴跳如雷,准备收拾兵马回去与刘邦拼命。可是,项羽虽然缺乏政治头脑,但绝对是个战争天才,直觉告诉他,如果匆匆向回赶,必会落入刘邦在半道设置的圈套中,自己的军队尽管精锐,但数量占优势的诸侯联军以逸待劳,会使自己非常被动。

  项羽定下一计,令楚军大部仍然留在齐国围攻莒城,暂时不要撤军。他自己率领三万精锐悄然西行,越过浮来山,潜隐到蒙山山脉之中,此后折向西南而行,借着鲁南群山掩护,到达今曲阜一带;再继续隐蔽南行,经过胡陵(今山东鱼台),抵达刘邦的家乡丰沛附近。对于刘邦而言,这一带地处后方,是自己的家乡,群众基础好,是最放心的地方。此时,围攻莒城的楚军开始全军回援,他们声势浩大,走捷径直扑彭城。

  就在刘邦与诸侯们听到楚军回援的消息,集中精力调兵遣将,准备在彭城东北方向阻击楚军之时;项羽已经悄悄运动到了他们的后方萧县一线,做好了发动突然袭击的准备。

  这天拂晓,项羽的三万多人开始发动进攻。项羽的部队多是骑兵,运动速度极快,他们占领萧县后,迅速向东推进,等到中午时分,已经打到了彭城。刘邦毫无防备,匆忙抽调部队组织抵抗,被项羽杀得落花流水。汉军被杀破了胆,惊慌失措,有的藏入山谷,有的向东渡过泗水躲避。可是,他们逃跑的方向错了——此时,从齐地回援的楚军主力从东面发起了进攻,楚军东西夹击,杀死汉军士卒十万多人。西、北、东三个方向都出现了楚军,汉军余部只能向南溃退,楚军紧追不舍。

  汉军逃出一百多里地,到达今安徽灵璧以北时,有一条河水挡住了他们的去路。这条河叫濉河,是淮北一条重要的河流,河道不宽,但水量充沛。汉军来不及架桥,楚军骑兵就冲杀了过来,一时间汉军蜂拥渡河,被淹死者不计其数,濉河被尸体堵塞断流。

  刘邦随着乱军南逃,尚未来得及渡河,被楚军层层包围。汉军人困马乏,折损过半,眼看陷于了绝境。正在这个危急时刻,奇迹出现了。

  突然从西北方向刮起了沙尘暴,风势甚猛,折树摧屋,天昏地暗。刘邦趁乱迎风突击,率领数十骑冲出包围圈,向西北方向逃去。老天爷帮了他一把。

  刘邦计划逃回沛县,歇歇脚,喘口气。更重要的是,他的老父亲与妻子儿女现今都在沛县,他希望接着他们一同撤离。刘邦有些惭愧,自己来到彭城已有几日,天天忙着应酬,至今没顾上回家瞧瞧。可是,走到半路时,刘邦得到情报,一支楚军部队,已经抢先一步占领了沛县,自己的亲属四散遁逃。

  刘邦听说丰邑还在自己人手里,赶忙策马西奔,投丰邑而来。走到半道时,刘邦听到路边有孩子哭,仔细看时,是自己的儿子与女儿,刘邦喜出望外,顾不上多问,赶忙把两个孩子抱上车一起逃命。不多一会,楚军的骑兵追了过来,而且越追越近,刘邦以为他们是冲自己而来,大为惊恐,为了减轻车子的分量,他三次把儿子、女儿推下车去,当时夏侯婴负责驾车,他总要停下车,把两个孩子收载起来,这样反而使车走得更慢了。每当夏侯婴停车救孩子之时,刘邦就又急又气,威胁要杀夏侯婴,可夏侯婴并不理他,反而说:“现在尽管情势危急,可车子也就这么快了,抛下孩子有什么用啊!”刘邦驾车技术差,这种情况下他只能听司机的。

  这件事被后人视为刘邦腹黑的证据,其实刘邦并非不爱自己的儿女,在那种情况下,刘邦这样做,也是一种无奈的选择。他要让追随他的将士们知道,他刘邦关键时候,宁愿放弃自己的子女,也不愿抛弃他们。刘邦很清楚,在那种危机的情势下,他的部下中有人起异心很正常,如果他不能让他们服气,不要说保不住儿女,极有可能还会把自己搭进去。

  所幸,当时到处乱糟糟的,楚军骑兵并没有专门注意刘邦,再加上这一带是刘邦的家乡,他比较熟悉地形,所以专走小路,一路狂奔,来到了丰邑。丰邑的守军具有比较完整的建制,尚有一定的战斗力,其将领是刘邦的大舅子吕泽。刘邦宽慰之余,又有些丧气,他在丰邑没有见到老父与妻子,到处查问,才知道已经被楚军掳了去。

  先前刘邦西征关中之时,曾安排好友审食其负责照顾自己的家人。

  审食其很敬业,一直尽职尽责。沛县被楚军攻克时,他带领太公、吕雉从小路寻找刘邦,没有遇见,反而碰上了楚军。楚军将他们一起带回,项羽这次动了心思,把他们软禁在军营中,留作人质。

  刘邦在丰邑稍事休息,收集起一些被打散的逃兵,便匆忙向西退却。在路上,刘邦对楚军的可怕战斗力心有余悸,甚至有些悲观,有一天他对群臣说:“我想把函谷关以东的土地拿出来,作为封赏,你们看有谁可以与我共同建功立业呀?”这话的言外之意是,反正我也打不过项羽,只要能保住关中,关东之地谁能帮我夺了,就封给谁。张良不愧是刘邦的首席幕僚,他对这个问题早有思考,应声回答,当世有三个人具备此能力,他们分别是九江王英布、彭越与韩信。他建议立即起用这三个人。

  刘邦对张良的分析深为折服,在张良推荐的这三个人当中,彭越是自己的老朋友,韩信是自己的老部下,肯定没有问题,但他感到英布这个人有点不靠谱,理由是英布为项羽的爱将,是自己的敌人,让他为自己所用岂非天方夜谭?但是张良告诉他,英布其实与项羽有矛盾。

  张良说得没错,英布与项羽不但有矛盾,而且矛盾还比较难解决。

  起因大致这样:上次项羽起兵讨伐齐国,征调英布领兵配合,英布以生病为借口不肯亲自跟随,只派遣部将率几千士卒前去应付;当汉军攻破楚国的国都彭城时,英布拥兵坐视,丝毫没有救援的意思。项羽对此记恨在心,彭城大捷后,多次派使者去批评英布,并要召见他。英布非常害怕,不敢前往,两人就这样耗上了。

  在一般人看来,英布算项羽的铁杆,项羽又非常器重他,何至于如此相互猜忌,离心离德?其实,问题主要在英布身上。一来,英布听从项羽的命令,追杀义帝熊心,背上了恶名,使他有上当的感觉,颇为烦心;二来,诸侯纷纷背叛项羽,让他对自己铁保项羽是否明智画上了问号;三来,他有个狐狸级别的岳父大人吴芮,此人洞察天下大势,对项羽的事业不很看好。

  刘邦深知英布在自己战略棋局上的重要性。英布的九江王国辖九江与庐江两个郡,治所设在今安徽六安市,辖境大致相当于今安徽中南部及江西北部,因水泽众多而得名。这个地理位置正好处于项羽楚国的后方腹地,如果将英布争取过来,不仅在战略上能对项氏楚国形成包围之势,而且等于在背后给他插了一刀。届时,北有魏地的彭越,东有齐国的田横,南有九江的英布,西面有他刘邦本人,四面进攻,就算项羽为神人,也难逃失败的命运。

  很显然,这是一盘战略大棋,只要走活英布这颗棋子,那么满盘棋也就跟着活了。可是,怎么让英布这枚棋子为自己所用呢?刘邦为此愁眉不展,想不出解决的办法。

  这一天,刘邦带着残兵败将撤到了今河南的虞城,他的心情很坏,忍不住对身边的随行人员乱发脾气,责骂他们说:“你们这群没用的家伙,没有一个能替我办点大事!”

  这群人被骂得面面相觑,不知所措,其中有一个人斗胆问道:“不知陛下所说的大事指什么?”

  刘邦说:“有谁能为我出使九江王那里,让他起兵叛楚?只需把项羽拖住几个月,我夺取天下就十分有把握了。”

  没想到那人一听这话来劲了,毫不含糊地答道:“我请求出使!”

  这个答话的牛人不是什么高官,他是刘邦的一名近侍,现有的职务是“谒者”,也就是负责传达禀报之职的官员,相当于领导的贴身秘书,名字叫随何。刘邦见随何先生自告奋勇,也不管他有没有把握,拨给他二十名随从,让他立即前往。

  这里暂且按下随何出使九江国不说,再说刘邦继续西逃,他经过长途奔波,脱离险境,抵达荥阳。荥阳是刘邦东伐大军的总后勤基地,刘邦到达时,其他各路败军也已经陆续回到了这里。刘邦立即着手整编残部,很快,各种数据都出来了,除了自己的嫡系兵员折损严重之外,其他各诸侯国的军队也已经所剩无几,他们要么投降了项羽,要么都逃回了本国。

  在跟随东伐的各路诸侯中,塞王司马欣与翟王董翳叛逃到了项羽那里;陈馀探听到张耳没有死亡的消息,以为受了刘邦的戏弄,勃然大怒,直接领着他的军队回到了赵国,并宣布与刘邦断绝联盟关系。

  面对残局,不仅刘邦痛心,他的部队中也弥漫着失败主义情绪。

  五十六万人都已经土崩瓦解,剩下的这几万残兵,还能经得住项羽的进攻吗?红旗到底还能扛多久?跟着刘邦混到底还有没有前途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