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99年的冬天,刘邦到黄河以北视察那里的平叛工作。他听说东垣地区(今石家庄附近)还有韩王信的余党活动,打算带兵顺便剿灭他们。
随从回答:“柏人。”刘邦故作惊讶地说:“柏人,就是受迫于人呀!”他借这个理由,不住宿而离开。
这件小插曲过去后,大约一个多月,刘邦返回长安,把这件事忘掉了。
第二年腊月,刘邦来到洛阳,他收到了一份实名举报,举报内容惊得他差点跳起来。其内容是:去年皇帝经过赵国的柏人城时,赵相贯高派人藏在厕所的夹墙中,试图行刺皇帝。
这可是件惊天大案,刘邦立即派人追查此事。这件事很快有了结果,举报属实。举报者是赵相贯高的仇家,他举报此事是为了报复贯高。
刘邦下令逮捕赵王张敖及所有参与此事者。朝廷的执法人员到达赵国时,赵王属下的赵午等十几人都表示要自杀,不愿让狱吏羞辱。贯高很气恼,怒骂他们说:“谁让你们这样干的?赵王确实没有参与谋反,今天被一并逮捕。你们都死了,谁来申明赵王不曾谋反的真相啊?”
这些人被骂得清醒过来,乖乖地等待执法人员到来。执法人员把他们关进胶封的木栏囚车内,与赵王一起押往长安。
朝廷组织人员对人犯进行审问,贯高对审讯官员说:“这件事只是我们自己干的,赵王根本不知道。”审讯官员不相信,反复追问,贯高反复说与赵王无关。审讯官员下令动刑,先是拷打鞭笞了几千下,而后又用刀刺,直至体无完肤,贯高始终不再说别的话。
审判结果报给刘邦后,刘邦不相信张敖没有参与,下令继续审理。
一般丈母娘都看女婿顺眼,吕后也不例外,况且怕女儿守寡,所以几次给张敖开脱,说:“赵王娶了公主,不会干此事。”刘邦怒气冲冲,指着她斥骂道:“没有见识的女人,要是张敖夺了天下,难道还缺你的女儿不成!”
廷尉继续审问,结果依如从前。廷尉不再抱有任何希望,把审问主犯贯高的详细情况汇报给刘邦,刘邦感慨地说:“这人真是个壮士,谁平时和他要好,可以用私情去探问一下。”中大夫泄公听说后,说:
“我和他同邑,平常很了解他,他在赵国原本就是个以义自立,不受侵辱,信守诺言的人。”
刘邦派泄公去探监。泄公来到贯高的竹床前,详细慰问他的伤情。
两人拉起家常,仍像平日一样欢洽,泄公套问说:“赵王张敖真的没有参与谋反计划吗?”贯高回答说:“以人之常情,谁不爱自己的父母与妻子儿女呢?现在我因此事三族都被定成了死罪,难道我爱赵王胜过爱我的亲人吗?因为实在是赵王不曾谋反,只是我们自己这样干的。”接着,他又详细述说了当初的谋反原因及具体实施情况。
泄公把这情况一一报告给刘邦,刘邦对贯高的人格很佩服,相信了他。正月份,下令赦免赵王张敖,但因他要负失察之责,废了他的王爵,改封为宣平侯。
刘邦下令赦免贯高,派泄公去告诉他。贯高听到赵王被赦免的消息有点不相信,问:“我的大王真的放出去了?”泄公说:“没错。”又告诉他:“皇上看重你,还把你给赦免了。”贯高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按他的罪名,断没有被无罪释放之理,而且听泄公的意思,皇帝还有可能重用自己。
贯高叹口气,说:“我之所以不死、被打得遍体鳞伤,就是为了证明赵王没有谋反。现在赵王已经出狱,我的责任也已尽到,可以死而无憾了。况且,我作为臣子,有谋害皇帝的罪名,有什么脸再去侍奉皇上呢!即使皇上不杀我,我就不心中有愧吗!”他避开泄公,掐断自己的颈脉,自杀身亡。
后世的荀悦议论这件事情,认为贯高带头谋反作乱,虽然能舍身证明赵王无辜,但这点小功不能抵赎他的大罪。刘邦不按法律办事,赦免贯高的死罪,是完全不对的。荀悦是东汉末年着名的史学家,他发这样的议论,实是迂腐之见。
刘邦赦免贯高有三个原因:一是他喜欢奇人,对贯高有爱怜之情;二是他嘉许贯高舍死护主的精神,希望通过赦免他,而教育自己的臣下。三是当时社会尚没有从战乱中恢复过来,社会矛盾还很激烈,刘邦不想制造太多的仇恨,希望借此推动社会的和解。
当时,黄河以北的许多地区动荡不安,赵国作为重要的稳定力量,弥足珍贵。而且,当时刘邦与萧何制定汉朝法律时确定了这样一条思想原则:德主刑辅,即强调教化,淡化刑罚。
朝廷当初逮捕张敖的时候,刘邦曾颁布诏书说:“赵王的群臣及宾客,有敢随从张敖者,满门抄斩。”可是他的这道诏书没有吓倒赵国的某些人,郎中田叔、孟舒等人都自行剃光头发,以铁圈束颈,装作赵王的家奴跟随进京。待到张敖免罪,刘邦听说了这些人的事迹,下令召见他们。刘邦与这些人交谈,发现他们不仅忠义,而且才干甚至超过了朝廷中的许多大臣。刘邦爱惜他们,任命田叔与孟舒分别担任郡守,及诸侯国的国相。
汉初尚有战国时期的侠气遗风,像田横门客及贯高这样重义轻生之人,后世已非常罕见。
这起事件对刘邦有一个意外收获,那就是顺势罢免了张敖的赵王之职。女婿虽算半个儿,但毕竟是外姓人,与儿子不能画等号。赵国是保留?还是废掉?刘邦衡量的结果是保留,因为他心目中有了一个合适的新赵王人选——儿子刘如意。
刘如意是刘邦的第三个儿子,比刘肥、刘盈小一些。
前面介绍过,刘如意的生母是戚姬,也称戚夫人。这个戚夫人大概在公元前209年前后跟随刘邦。那时刘邦刚拉队伍造反不久,四处征战,吕雉在家中照顾老小,戚姬就成了刘邦的贴身秘书,在军营中为他提供生活服务。这个小姑娘不仅美丽动人,而且还受过专业的歌舞训练,长于跳翘袖折腰之舞。更难得的是,她可能还有一定的文化知识,与刘邦谈心说话没有什么障碍。
戚姬的家庭情况历史上没有记载,从她的一些特点分析,她极可能出身名门,后来家道衰落,才沦为艺女。
戚姬在公元前208年给刘邦生了个儿子,就是刘如意。老男人刘邦由于常年与她在一起,吕后又不在身边,自然对她宠爱有加。可是美丽的女人往往愚蠢,戚姬也不例外。她仗着刘邦对自己的亲近,对吕后颇看不上。
吕后与刘邦常年分居,即便团聚后,因为吕后上了点年纪,又受了许多苦,色貌稍衰,比不上戚姬年轻貌美,所以很受冷落。刘邦出外巡行,常常把吕后留在长安,只带戚姬。戚姬越发得意,她想在名分上也压倒吕后,所以做出了一件很蠢的事,怂恿刘邦更换太子,废刘盈而立刘如意。刘邦推托说此事重大,要从长计议。
刘邦借机把刘如意封为赵王,本意是断绝戚姬的念头,可是戚姬不愿意让儿子远去赵国,依旧将他留在身旁,而且从此日夜哭泣,在枕头边急迫地逼刘邦答应废掉太子。
刘邦没有及时严厉制止戚姬的行为,致使这件事情传扬了出去。这时,刘邦才猛然醒悟过来,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戚姬此举等于公开向吕后宣战呀!他的这两个最亲近的女人,从此将成为不共戴天的死敌。
刘邦明白,现在他需要作出选择:如果要保全戚姬,那么就必须废掉现太子刘盈,扶立刘如意;而如果要保全吕后,他就绝对不能答应戚姬。
刘邦一向做事冷静,可在这个问题上他却让感情支配了理智。这可能是人性的弱点,年老的丈夫,很容易被青春貌美妻子支配。
然而,这岂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第一,刘如意不足十岁,还是个娃娃,而太子刘盈快十三岁了,已是翩翩少年,废长立幼,需要个理由。
第二,刘盈为正妻所生,废嫡立庶,也需要个说法。
第三,刘盈忠厚仁慈,深受群臣的赞许,为何无过而废,也得有个交代。
第四,吕后与刘邦是患难夫妻,她为革命事业做出过巨大贡献与牺牲,在群臣中颇受尊重,刘邦的那些哥们儿都认这个老嫂子,废掉吕后,群臣心理上将很难接受。
第五,刘邦革命成功,得吕氏家族的助力很大,吕氏家族在朝野有一定的影响力,刘邦不能不顾忌。
果然,刘邦要废掉太子之事刚刚露出一点口风,立即引来一片反对之声。群臣进宫找他说理。刘邦没有别的话辩解,只是说太子为人仁慈懦弱,不像自己,不比刘如意。这个理由在群臣看来简直荒谬,但刘邦就是不松口。
御史大夫周昌到宫廷中与刘邦争执,刘邦问他理由何在。周昌说话口吃,又在急切之下,急得只是说:“臣口不能言,但臣期期知道不能这样做,陛下要废太子,臣期期不奉命!”刘邦看他那个样子,被逗笑了,答应不再提这事。吕后在东厢房侧耳聆听,事过后,她召见周昌,向他跪谢说:“要不是您,太子几乎就废掉了。”
这个周昌是烈士周苛的堂弟,也是沛县丰邑人,早年与周苛一同在泗水郡官衙中担任小吏,算刘邦的老朋友。周昌为人一贯耿直,讲话不留情面,萧何、曹参等都畏他三分,所以刘邦任命他为御史大夫。一次周昌进宫奏事,因为是休息时间,刘邦正和戚姬拥抱亲热,周昌见此情景,扭头便跑,刘邦连忙追出来,一跳骑在了周昌的背上,搂住周昌的脖子嬉皮笑脸地问:“你看我是什么样的皇帝?”周昌挺直脖子,昂起头说:“陛下您就与夏桀、商纣差不多。”刘邦哈哈大笑,对这个老伙计又敬又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