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最厉害的皇帝:朕是刘邦全文阅读 > 第2章 游侠或是无业游民

第2章 游侠或是无业游民


  刘季什么时候改的名,我们已无法考证,但现在我们该称他为刘邦了。

  刘邦想当游侠,可游侠是个什么玩意儿?

  游侠,仗剑游荡世间,喜交朋友,豪爽疏财,重义轻生,勇于解人危难,是墨家精神的传承者。

  痞子,指横行市井、贪财好利,流里流气的人渣恶棍;他们欺压弱小,不重名节,没有理想,不讲原则。

  游侠与痞子是完全不同的两类人,一类是在青云之上高高飞翔的鹰隼,一类是墙缝砖块下畏畏缩缩的老鼠。现在的人已很难理解他们的区别了,因为世间已无游侠,只剩下了痞子。

  刘邦想实现自己的游侠梦,还有个现实问题需要解决:吃饭。游侠也要吃饭,可解决吃饭问题并非是件容易的事。刘邦不想偷,不想抢,也不愿坑蒙拐骗,那银子从哪里来?实际上他大多数时间还是要帮着家里春耕秋收,干点儿农活;只是农忙一过或手头有了点零花钱后,他就开始不安分,四处游荡,找朋友神侃。直到兴头过了,口袋瘪了,才打道回府。

  家里人对刘邦的这种生活方式很无奈,管不了他。老刘头虽然偶尔骂他几句,但也不想过分为难他。可是,不久,刘邦的家庭出现了变故,他的大哥刘伯不幸去世,撇下大嫂带着侄儿艰难过日子。家里少了个壮劳力,老刘头刘执嘉压力很大,他决定正式找老三刘邦谈谈,劝他收收心,向二哥刘仲学习,好好干活,攒钱娶媳妇成家。

  老刘头的想法是,小三即便不愿下地劳动,他有文化知识,能写能算,找个地主家打工补贴家用也可以。但刘邦宁愿在农田里帮忙,也不愿意侍候乡间的土财主。

  刘邦当了皇帝后,还记着这些事。有一天,他与老爹开玩笑:“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

  意思是:老爹您从前经常骂我不会赚钱养家,不如我二哥,现在您看是我的家业大?还是我二哥的家业大?

  刘邦自称的“无赖”这个词,曾引起过后人许多贬义的解读,但着名的文字学家许慎先生考证说:“赖,利也。”无赖,即指不会赚钱养家。

  老刘头与儿子谈话没有谈妥,刘邦依旧我行我素,任意妄为。长此以往,他大嫂对刘邦很有意见,脸色开始不好看。

  刘邦外出交游,朋友们常常请他吃饭,久而久之,刘邦不好意思,偶尔也回请朋友们到自己家里吃一顿。这天他又领着几个朋友来到自己家里,赶上饭点,他就招呼朋友们坐下来。他大嫂在厨房里忙活,见此情景,憋了一肚子气,随即施出点颜色,故意把锅刮得吱吱响,意思是已经空锅了,没东西可吃了。刘邦的朋友们都是些乖角,脸面薄,听到空锅响,都托辞走散了。刘邦偷偷溜进厨房,揭开锅一看,里面满满一锅羹饭,他气得脸变了色,暗骂大嫂不厚道。

  都说刘邦这人宽厚大度,但那得分什么事,他有时也挺记仇的,大嫂吝啬羹饭这件事,刘就记恨了一辈子。他当上皇帝后,大封刘家子弟,二哥刘仲的儿子都封了王,却故意把大哥的儿子刘信给漏掉了。老刘头看不下去,就这件事去找刘邦说和。刘邦回答说:“不是我忘了,是当年大嫂太不厚道,连点羹饭都不舍得拿出来吃,我气不过。”

  老父亲出面,刘邦不能不给面子,勉强给刘信封了个爵位,但还是没舍得给“王”,只给了个“侯”,而且这个侯的名字很特别,叫羹颉侯。羹颉什么意思?说白了就是:羹饭没了。真是快意恩怨!

  刘邦的游侠生涯实际上没有游出什么名堂,在乡邻父老的眼里,他更像个不务正业的游民,人生毫无希望。估计那时丰邑许多人家教育子女,都会以刘邦为反面教材。

  细揣摩起来,有些事情很有意思。鲨鱼在深海中威风凛凛,称王称霸;可是如果让它生活在浅水中,那它的庞大身躯立即就会成为负担,使它看起来笨拙可笑,反不如小鱼小虾具有生存优势,很容易被环境淘汰掉。刘邦就是一条小河沟里的大鱼,如果没有机会让他游到大江大海中去,他可能会老死乡间,境况还不如一个普通的农民。

  人在世间混,七分靠打拼,三分天注定。假如老天不给这三分机缘,任凭你韬略满腹如姜太公,也难免湮没在贩夫走卒间。

  正当丰邑的乡亲们认定刘邦的人生彻底失败之时,刘邦的机遇已经悄悄临近。山不转水转,就在那些年里,沛县的小环境虽然波澜不惊,但外部世界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公元前230年,刘邦二十七岁,秦王嬴政派兵灭了韩国,在其故地设“颍川郡”。

  公元前228年,刘邦二十九岁,秦国名将王翦灭掉了赵国。

  公元前225年,刘邦三十二岁,秦将王贲进攻魏国,水淹大梁城,魏王被迫投降。

  魏国是刘邦的故国,它的灭亡让刘邦的心灵大为震动。魏国有个传奇式的游侠人物,名叫张耳,刘邦很敬仰他。

  张耳年轻的时候,曾是信陵君魏无忌家中的一个编外门客。后来,他犯了法,逃到外黄县躲避。当地一个富翁家的女儿格调高雅,很漂亮,嫁了个庸俗的丈夫。这个女人看不上自己的丈夫,逃婚躲到了她父亲旧时的一个门客家。这个门客是张耳的朋友,他建议说:“真想找个好丈夫,就嫁给张耳吧。”经他一牵线,这个女子还就真嫁给了张耳。

  张耳得了个美丽的女人,还得了大笔嫁妆,从一个逃犯,一下子奔上了小康。有了钱后,他积极派人到大梁城活动,打通了魏国高层的关节,当上了外黄县县令。

  魏国灭亡后,张耳躲了起来,他与朋友陈馀一起,暗中从事反秦活动。陈馀是个热血青年,比张耳年龄小,平时像对待父亲一样尊重张耳,两人是刎颈之交。

  刘邦听说一系列传奇故事后,离开家乡,前去拜访张耳。两人一见如故,成了好朋友。据司马迁记载,刘邦曾前后多次拜访张耳,相处达数月之久。这是个很有趣的问题,刘邦与张耳黏在一起干什么?想必他们不是天天吃吃喝喝,胡吹瞎聊,最起码张耳是没这个心情。他们走在一起,恐怕主要因为政治上有共同的想法。

  几年后,秦王听说张耳从事反秦活动,悬赏千金捉拿他。张耳隐名埋姓,与陈馀一起逃到了陈地,在陈县城中当了看门人。陈地就是陈国故地,具体在今河南淮阳一带,离刘邦的家乡也不是很远。

  张耳比刘邦大八岁,其时已步入中年,而且他在魏国的高层混过,算是个成熟的政治人物,刘邦通过与他交往,拓宽了视野,胸怀不再局限于丰邑这个小地方,增长了不少见识。刘邦对张耳相当敬重,终其一生都不忘这位老大哥的情谊,当了皇帝后,他把自己的爱女鲁元公主嫁给张耳的儿子为妻。

  换个角度看,身为一个默默无闻的小人物,刘邦能被张耳看重,也足以说明当时的他已经修炼到了一定程度,具备了相当的政治素养,不再是个等闲之辈。

  在这期间,公元前224年,刘邦的家乡发生了一件大事。

  这一年,秦王派王翦统率六十万大军讨伐楚国。秦军来势汹汹,直扑楚国最后的都城寿春(今安徽寿县)。楚王任命名将项燕为帅,举倾国之兵抵抗,双方在今安徽、河南两省交界处的平舆地区展开会战,王翦使用计谋,大败楚军,项燕战死。

  这个项燕就是后来西楚霸王项羽的爷爷,当时项羽只是个九岁的娃娃,比刘邦小二十四岁。这个小朋友还不是很懂事,正跟着叔叔项梁在家乡学文化知识与武艺。项羽的家乡在今天的苏北,与刘邦的家乡相距约一百八十公里,具体位置在今宿迁市宿城区,那时叫泗水郡下相县。

  第二年,楚王被王翦擒获,楚国灭亡。

  刘邦没有经过自己努力,就改变了自己的楚国人身份,成了秦国的臣民,这使他的命运发生了转折。秦国根据自己的行政规划,设立泗水郡,刘邦的户口地址瞬间变成了:大秦国泗水郡沛县丰邑乡中阳里(里相当于村)。泗水郡的首府设在相城(今安徽淮北市)。

  旧的秩序被打破后,楚国的官员不受新政权信任,他们要么被镇压,要么被从新体制中排除了出去。泗水郡需要大量的新公务员从事行政工作,刘邦的一些朋友通过考核,进入了政府部门。刘邦受到鼓舞,积极活动,希望为新政权服务。这对他是个极为难得的机遇,他当然不愿错过。

  经过一番努力,不知道是托人推荐,还是经过考试,刘邦最终成了一名正式的国家工作人员,被任命为泗水亭长。亭长虽然只是个芝麻大的基层小官,但是想当上也不那么容易,它需要具备两个条件:文能读公文写公文,武能使刀弄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