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无所期待、无所事事的人才会觉得人生之苦,因为他的格局就那么大,能体验到的感觉就那么少,他的人生是由“苦”和“不苦”来定义,而怀揣梦想的人的人生却是由“不苦”和“乐”来定义的。
在外漂泊过的人,面对同一个问题的视角是不同的,处在同一个环境的感受也是不同的。很多人是因为没有选择而不得不忍受现在无波无澜的生活,而漂泊归来的人,是真心接受并享受现在平静安稳的生活;很多人在缺乏竞争和进取的环境中得过且过,而漂泊归来的人,却已经习惯在任何条件环境下都以高标准要求自我,因为这样的人才会知道,梦想实现的途径各式各样,实现的地点不一而足——唯一相通的是怎么做,在乎的是什么。
梦想之花终会开放。虽然这个世界时而硬邦邦的,时而软绵绵的,时而让人心生绝望,时而给人一丝希望,只要梦想之光还在,就能让这硬邦邦的世界不至硬进心里,让这软弱的心不至倒塌不起。
你看,有一个人一直在漂泊,或许还将继续漂泊下去,只有我知道,她的梦想正带她回家。
放慢速度,才能更好感受阳光的温度
人生至少应该做到心怀梦想而脚踏实地,懂得不动声色地享受沉默,能够放缓脚步与世界对话。只有守得住内心的淡泊与宁静,才能渐进人生更深远的境界,欣赏到独一无二的风景。
自从大学毕业以后,我就感觉自己没有一刻停下来,整日忙忙碌碌,对未来忧心忡忡。仔细想想,我都记不清有多久没有好好地放松下自己的神经了。
就像一个上紧了发条的闹钟,不管自己情愿不情愿,每天都要马不停蹄地向前奔跑。强迫自己接受不喜欢的生活,去见不喜欢的人,去做不喜欢的事,时刻提醒自己:你都这么大了,已经没有继续任性的权利了。动起来,快起来!
效率!效率!时不我待!
那种感觉就像一千匹狼在我背后不停地追着,如果我不拼命地跑起来,便会落得个尸骨无存。
加班的时候,我得泡很多浓得发苦的茶,才能勉强阻止沉沉的眼皮掉下来;晚上回家时,我挤在拥挤的地铁中,仿佛是没了力气的皮囊,跟随着人潮的动作机械地晃动。
按照传统的成功标准,我要买房,我要买车,我要挣很多钱,我要爬到更高的职位,我要赶快结婚生孩子……生命有多匮乏,脚步就有多匆忙。
二十多岁,好像要把一生的事情都完成,把所有的不足都填补上。
就像一只被皮鞭不停抽打着旋转的陀螺,永远无法停下来瞧一眼周围的风景,看一看足下的土地,享受一下掠过的秋风,和心底涌上的喜悦。
陀螺很忙,却早已忘了忙碌的初衷。
可是,之后呢?坐吃等死吗?更何况,事情的完成都是需要时间的,你即使再急,除了让自己变得浮躁和功利外,也取得不了任何进展。欲速不达的道理不是很简单吗?
二十多岁,到底应该干什么?可能是很多人都在想的一个问题。
小的时候,我做梦都想快点迈入那个“二十多岁”的圈子,因为他们于我而言,不仅可以养活自己,还可以过体面而有尊严的生活;不仅有自己的职业,还可以有足够的自由去交际、去生活;那些二十多岁的人可以自己做主,他们离自己的梦想很近,他们过的简直就是好莱坞大片中的生活啊。世界仿佛就是给二十多岁的人准备的,供他们娱乐玩闹,大展拳脚。
我那么迫切地渴望进入二十多岁,可是真的到了二十多岁却又忍不住发出“不想长大”的感慨。
恍惚回首,曾经拼了命想要逃离的那段岁月才是最好的时光,专注而充满希望。那时候,一切都有盼头,觉得要考个好大学,再谈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便此生足矣。可是,现在呢,反而不知道以后想做什么了。似乎一切都在跨入二十多岁的门槛后戛然而止,整个人迷失在忙忙碌碌的生活中,以至于都不知道自己整日都在忙些什么。
二十多岁的阶段,看起来充斥着各种各样的选择,因为都想要反而不知道该从哪个下手。每个人仿佛都在做着永远也做不完的事情。我们身处流水线,因为惯性一直向前,根本没有时间停下来想一想,休息一下。大家都很急,都急着找一份好工作、拥有一段好婚姻,对生活和梦想的差距也由最初的挣扎变为妥协。
最近一次同学聚会,感受尤其明显,每个人都步履匆匆,想要追上那些买车买房结婚的人。生活的步伐落后一步,是不是就意味着满盘皆输?生命啊,本不应该是一场输赢的较量,而应该是对遭遇的美好的礼赞啊!
年轻的时候,生活是一场旅行,阳光、沙滩和海浪,鲜花、飞鸟和四季。然后,你开始长大,学会小心翼翼,你学会了藏拙,选择大家都在走的路,因为这样既安全,也容易。可是生活并没有安全网,什么时候生活开始迫切得令人害怕而不好玩了呢?
我经常看到马路中间几辆大车横亘其中,因为大家都很急,反而把自己困在自己制造的困境中,一个都走不了。
一个长辈看着我整天步履匆匆,眉头紧皱,就好像有一座大山压在身上,整个人每天都绷得紧紧的,似乎随时会断裂崩溃一般,终于忍不住对我说:“你现在才二十多岁,何必这么逼着自己?钱财、权势、名誉、地位,这些都是你四十岁以后要考虑的事,何必那么急着长大呢?”
何必呢?因为大家都是这样啊。当我们的步伐与同龄人的步伐不一致的时候,享受生活也许是一件难事儿。
与众不同有时意味着异类。世俗中的人往往崇尚世俗的活法,那些活得明白、活得通透的人反而与世界与众。
我也曾经喜欢坐在角落,看着路上的行人与车,享受着与他们擦肩而过的奇妙感觉。后来,我也沦为行人中的甲乙丙丁,交流只为目的,吃饭只为填饱肚子,时刻提醒自己,效率效率!
日子久了,越过越发现,即使一天到晚忙到死,也毫无成就感,也没有感到一丝快乐。然后,一边挫败,一边继续做着无用功,继续挫败……似乎陷入了一个死循环。
在我的身体再次出现故障,精神又一次快到崩溃的边缘时,我想,我或许应该放缓一下脚步,让自己的身体、能力和心灵同步吧。
我们总要学会在恰当的年纪做适合的事情。20多岁正是你享受大好年华的时候,30多岁是你靠教训和经验立足的时候,而40多岁才是你为后人撑起天空的时候。成熟不用那么着急,该来的时候自会来。
也许只有你慢下来,才能看见别人看不见的,听见别人听不见的,想到别人想不到的。
毕竟,当你只顾埋头赶路,怎么能发现你错失了多少美丽的风景?当你陷入高速运作的生活旋涡中,又怎么可能好好感受阳光的温暖?毕淑敏在《星光下的灵魂》中写道:“凡是自然的东西都是缓慢的。太阳一点点升起,一点点落下。花一朵朵开,一瓣瓣地落下,稻谷成熟,都慢得很。那些急遽发生的自然变化,多是灾难。如火山喷发、飓风和暴雨。一个孩子要长大是很慢的。一个人睡觉,也是很慢的,从日落到日出,人才能休息过来。”人生何其漫长,何必在二十出头用完所有后劲。
如果我们站在海边的时候看到过春暖花开;经过麦田的时候邂逅过怒放的生命;如果我们为听到空谷中的山歌流过眼泪……我们的心灵就会越来越丰盈。
让生活慢下来,还生命一个本来面目。想想小时候,每一天都过得很仔细,很悠长,生活清晰地在眼前铺陈开,甚至可以回忆起一天天是怎么度过的,以及当时的心情,和每一个反应,是喜是怒,是嘴角上扬还是眉头紧皱。
不知从何时起,生命里就充斥了太多的东西,我们像海绵一样吸收加之于我们的种种,却不加分辨,尽管我们还没来得及思考这些东西是不是必要的,入梦前唯一记得的也只是忙或者忙到什么程度,生活无趣到似乎只用一个“忙”字就足以概括,至于它到底是如何发生的却全无头绪。
人生应该过成一本童话书,你会想起玩耍的田地或小沙丘,想起飞舞的红蜻蜓和草丛间的蚱蜢。这也许才是你能带给身边的人最好的礼物,也是你给自己最大的奖赏。慢一点,至少你能微笑,能真正关心他人,能给陌生人腾出一点时间,给自己留出一些喘息和治愈的机会。
人生至少应该做到心怀梦想而脚踏实地,懂得不动声色地享受沉默,能够放缓脚步与世界对话。只有守得住内心的淡泊与宁静,才能渐进人生更深远的境界,欣赏到独一无二的风景。
原谅无法改变过去,但可以放大未来
当你决定原谅的时候,新的开始就已经发生了。未来,给我们希望,让我们有勇气以一种新的方式去生活和看待这个世界。让旧习惯和旧的记忆离开,总有一些是值得你继续追逐的。
很多时候,我们都喜欢假设,假设自己当初没有违反规则,假设当初能再坚持一下,假设当初没有为了一点利益损害他人,假设当初能小心谨慎一些,甚至假设当初没有放开他的手,没有经过那条路等等,如果这些假设都能够成立,那么这个世界一定会变得非常完美,至少是我们认为的圆满。
遗憾的是,人生没有橡皮擦,更不是录音机,所有经历过的都成为不可更改的事实和历史。如果足够幸运,这些事实是快乐,我们自然愿意欢欢喜喜地接受。如果遭遇不幸,带着伤害和眼泪,我们总会排斥、拒绝,从而掉进各种假设的陷阱,悔恨、懊恼、自责,直至身心俱疲。让人更加崩溃的是,这就是生活的真相,没有任何力量可以更改一丝一毫。
在影片《兔子洞》中,霍维(艾伦o艾克哈特饰)和贝卡(妮可o基德曼饰)原本过着幸福快乐的生活,夫妻恩爱,儿子丹尼乖巧伶俐,但是一场车祸夺去丹尼的性命,也彻底摧毁了霍维夫妇的生活。于是,他们试图装作什么都没发生,却终究逃离不了目睹儿子死去的那一幕的重复上演,他们试图用各种方式留住孩子留存下的痕迹,却发现一切只是徒劳。
之后,贝卡偶然遇见那个导致儿子死亡的高中男孩,她开始有意识地去接近他。很难说清贝卡对他究竟怀着怎么样的感情,但是就像她说的,“这不是任何人的过错”。
很多伤痛,你没有经历,就是无法感同身受。而贝卡自己最明白,这是怎样的一种折磨。她试图消解对方的负罪感,也获得自我心灵的平静。儿子已经死了,而他们还活着,她不希望这悲剧带来的伤痛再影响到其他人的生活。事物应当适时地结束,只有这样你才能放手,否则你的心就会因悔恨而沉重。
男孩在漫画里创造着他幻想的平行世界,在那里一切井然有序,一切安好如初。她听着,不觉眼泛泪光:“这只是我们生活的悲伤版本。还有其他版本,在那里,一切还好好的——我喜欢这个想法,真好——在某处,我们仍在欢度年华。”
如何应对我们的负罪感,其实完全取决于自己。我们可以选择,让负罪感把我们重新带回让我们最初陷入麻烦的行为中去,或者,从负罪感中学习,尽自己努力向前看。
人生有很多无奈,偏偏事情不是我们能把握和控制的。事情已经发生,现实不可更改,你的所有假设也于事无补。
一个好友可能因为利益的诱惑背叛了友谊,一个司机可能因为一时的分心大意而造成无可挽回的事故和伤亡……或许你被伤害过,或许也伤害过别人,不论哪一种,如果不放手,怨恨别人,埋怨自己,都会成为心中挥之不去的阴影。可是,抱怨的结果又能怎样呢?也只是自己在制造孤独终老的一生,或者把自己推向另一个看不到希望的深渊。
你也许依然正常上班、学习和生活,但你的心早已退休,甚至死去。只有自己知道,冷漠麻木的外表下那颗火热的心一直都渴望着宽恕和救赎。
唯一的办法就是接受,接受遭遇的不公,接受突发的意外,接受生活的真相。然后,将生活拨向正轨。死后总能同过去重逢,你没有资格现在自暴自弃。
其实。人生就好像一出戏,这出戏由我们自己主导,总有人进进出出,总有事来来往往。戏中谁是仇人、谁是亲人、谁是陌生人,以及戏剧的走向,都是我们自己决定的。到后来,时间久了,也都不重要了。等戏演完了,落幕了,我们也可以走出剧场了。
我们总得找到一种争取更好的未来的方式。如果当悲伤的事情发生后,你学不会原谅、包容,噩梦就会重复发生,你就只能生活在过去的悲伤中,无法自拔。
所以,你最应该学会的就是原谅对方,原谅自己。
过去已经无法改变,原谅则可以放大未来,赢得新生。接纳新的人,迎接一份新的感情,从事一份新的职业,开始一段新的生活。打开你的心,从过去的牢笼走出来,你才能看见更加宽阔的未来。岛田洋七说得对:“时钟反着走,人们会觉得钟坏了而扔掉。人也不要老回顾过去,要一直向前走。”
有时我们需要的只是时间,用时间来消化悲伤,用时间来学会接受,用时间来做好迎接未来的准备。我们并不需要安慰、同情,只是需要一点耐心。就像贝卡的母亲所说的那样,“有时,它变得可以忍受”。绝望不该成为任何一种生活的基调,希望才是。
你要懂得让步,对自己让步,也对他们让步。你的未来不在后面、过去,也不在回忆,在前面。如果你不走出去,你就会认为这里就是整个世界。
很多时候,我们无法弥补过错,无法原谅自己,但作为普通人,我们可以力争更好。当然,“对不起”并不总能解决一切。但更多时候,我们自己才是自己的救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