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自卑与超越:你要清楚自己应该怎样过好这一生全文阅读 > 第3章 我们对于意义的追寻(2)

第3章 我们对于意义的追寻(2)


  我们可以简要来说明一下解读儿童情境的不同方式。在童年时期所经历的不幸有时候可以被赋予完全相反的意义。比如,有的孩子并不将自己的不快乐视为痛苦经历,而是看作“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于是努力摆脱这个困境,为自己营造更好的未来。由此,他会这么想:“我一定要努力改善自己的生活,不让我的孩子像我一样经历这种痛苦。”面对同样的情境,有的人则会这么想:“上天太不公平了,其他人总是好运连连。既然上天待我这么薄,我凭什么还要善意地对待他人和世界?”

  有的父母会这么解读:“我小时候吃过不少苦,也这么过来了。为什么现在的孩子就吃不了一点苦呢?”还有人可能这么想:“童年时我已经吃过了足够多的苦,现在我做什么事情都应该得到上天的原谅。”

  上述这些类型人的思想都会反映在他们的行为里。如果思想得不到改变,行为自然无法被改变。在此,个体心理学摒弃了决定论。经验并非成功或失败之母。我们的生活经验对我们没有太大用处,起决定作用的是我们赋予经验的认知和意义。所以说,我们是自我决定的,决定于我们赋予经验的意义。如果我们将过去的经验作为未来生活的基础,那么我们很可能会一直错下去。所以说,生命意义不取决于环境,而取决于我们给予环境的意义。这个,决定了我们。

  先天残缺

  成年失败者,很多是因为童年时期对人生没有形成正确的认知。这其中,我们首先考虑那些婴幼儿时期存有缺陷或患病的孩子。这些孩子从小经历坎坷和痛苦,怎么可能认为生命在于奉献呢?自己的人生比别人的都痛苦,自己为何还要去关心他人,为他人奉献呢?除非与他们有相同经历的人引导其学会关心他人。否则,他们形成不了正确的认知。不仅如此,他们还有可能因为比身边人不幸而自暴自弃,如果这时有人给予关怀和同情,反而会加重其自卑感。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他们会渐渐失去价值感,觉得自己无用,认为整个世界都将自己抛弃了。

  只看外在,评价不了一个人的好坏

  我是第一个研究先天身体残缺或内分泌异常对孩子生活产生消极影响的人。现在这个学科分支已经成绩斐然,但其发展方向并非我所预期和期待。我一直想要做的是找到克服这种消极影响的方法,而不是企图证明这些人对生活的错误认知是其先天残缺所致。而且,我想说,先天器官的残缺并不能强迫人们建立错误的生活模式。我们找不到内分泌腺对他们产生相同效果的两个儿童。我们却经常可以见到一些儿童,他们克服自身存在的困难,迎难而上,发展了更加完善的自己。从这点上来看,个体心理学并不倡导优生优育。很多人才为我们的生活和社会做出了贡献,但他们或有身体缺陷,或有后天疾病;他们克服自身障碍做出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他们努力奋斗,坚韧不拔,耐力更强,他们做出了一般人做不出的业绩。所以,只看外在,我们评判不了一个人的心灵好坏。既然先天缺陷不会直接导致错误的生命观,那为什么这类人成年后更多走向失败?前面已经说了,先天缺陷的人在专业人士的帮助下才更有可能纠正错谬信念,但目前大多数具有先天残缺的人都得不到正确的指导和帮助,所以他们的痛苦只能自己排解,由此变得越发自我。他们渐渐变得只对自己感兴趣,先天残缺产生的强大压力折磨着自己,成年后成为失败者也可以理解了。

  溺爱

  第二种容易出现错误认知的人群是溺爱儿童。家长对于孩子的过度宠爱是很多孩子产生错误认知信念的直接原因。在这些被娇惯的孩子的认知里,自己最大,自己的想法就是法律,自己无需努力便可以得到一切。他们认为自己天生与众不同,其他人就应该为自己服务。这是非常危险的,如果在生活中他们一旦发现自己并非独一无二的,他人也不一定总是会为自己考虑时,他就会感到强烈的痛苦感,感觉世界都背叛了自己。被娇惯的孩子从记事起便一直被娇宠,要啥有啥,对别人只有索取,没有回报。他们不懂得与他人的相处还有除索求外其他的方式,当成年后遇到困难时,他只会求别人帮助。他们总渴望自己还能像幼年一样集万宠于一身,幻想着当大家重新将自己视为焦点时,处境就又可以跟以前一样。

  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很可能成为社会的毒瘤。在工作上,他们会伪装自己,表现出“谄媚”的姿态,表里不一,私底下一有机会就损害他人的利益。他们不懂合作,无法跟他人合作完成某件事情。如果周围人对他不热情,他便视别人为自己的敌人,百般攻击。在他的认知里,他觉得对不起他的人会遭到周围所有人的唾弃,所有人都应该帮助自己报复之。如果身边人不与其“同仇敌忾”,他就视其为叛徒,产生被出卖感。而“背叛者”所受到自己的攻击是罪有应得。当所有人都与之相悖时,他不会觉得自己存在问题,而会觉得:所有人都背叛我,与我对着干,对不起我。被娇惯的孩子,无论是蓄意伤害他人,还是对他人居心叵测,他们的思想在本质上是一样的:对人生的理解都是错误的。如果这样的孩子一直将“自己至高无上、自己是王”作为生命的意义来解读,不管对外采取怎样的方法,他都不会得到完善的发展。

  被忽视儿童

  一个人对外在的兴趣是需要培养和练习的

  第三种容易产生错误认知信念的人群是被忽视儿童。这类孩子的思维中没有关心和合作的概念,因为这些对他们是如此陌生。所以,在成年生活中遇到困难时,他们不懂得去求助于人。而如果别人不主动提供帮助,他们便会觉得世界对其是冷漠的,自己是受漠视的。他们不懂得如何博取他人的帮助和尊敬。“想要得到他人的帮助,首先要学会帮助他人”在他的认知里是行不通的。他们不相信别人,因为连自己都不可信。事实上,情感因素在一个人的发展中所起到的角色胜过任何的生活经验。孩子出生后,母亲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让孩子信赖自己,进而信任身边的人和事。如果母亲在这点上没有做好,孩子在后续发展中便很难对外界产生信赖和兴趣。一个人对外在的兴趣是需要培养和练习的,如果得不到培养,则很难展现出来。

  对于被忽视儿童进行的研究结果发现,这些孩子缺乏合作意识,独来独往,难以融入社会,不好沟通,不懂得寻求帮助,也不主动帮助他人。这样的人生有什么意义?其实,对于完全被忽视的孩子,我们暂且不讨论。我们只管那些受到某种程度忽视或某方面忽视的孩子。因为一个孩子如果完全被忽视,估计都活不过婴儿期吧。总而言之,被忽视的儿童缺乏对人和对社会的依赖感。很多成年失败者在幼年时都是孤儿或私生子,这是对于我们文明的讽刺。

  下面我来总结一下。身体残缺、被过度娇惯和被人忽视的儿童是最容易形成错误认知信念的。有过这些经历的儿童大多需要外在他人的帮助来纠正其错误的生命观。单靠他们自己的力量是很难改变对于生命意义的解读的。如果我们曾关心过这些人群,对他们的人生产生过兴趣,我们一定会发现,他们做的事情都映射着他们对于生命意义的解读。

  5 童年记忆的重要价值

  梦与记忆的益处已经被研究所证实。人的人格在梦中和清醒时都是一致的。只是梦境中,人比清醒时更为放松,人格受到的障碍和防御减少,能够更真实地表现出来。此外,如果想要了解一个人赋予生命的意义,应该多关注其记忆。记忆都是有用的,哪怕是星星点点的零碎记忆。每段记忆都记录着应该被记住的事情。“这是你期待的事情”、“这是你想要逃避的事情”、“生命就是这样子的”……我们头脑中所积累的所有记忆会沉淀成一种生活经验,从中可以解读出我们所赋予的生命意义。所以,对于生命意义,每个记忆都不可或缺。

  童年记忆对于我们了解一个人的生活观有着重要价值。原因有二:首先,童年记忆涵盖了一个人对于自己和环境的初始印象,个体第一次将自己外貌、自我评价、他人评价综合起来考虑;其次,这是个体主观意识的起点,也是人生的起点。心理学家认为,童年记忆中的事情是否是个体记忆中第一件事情以及记忆的真实性都不是重要问题,最重要的是,童年记忆对于人的一生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我举个例子帮助大家理解童年记忆对于生命意义定位的影响:一个女孩提到自己的早期记忆:“咖啡壶从桌子上掉下来,我被烫伤了。”如果在以后的生活中,遇到问题,她便大惊小怪,满满的无助感和恐惧,你没什么惊讶的;如果她觉得自己得不到他人的关心,也没什么新奇的。

  再讲一个相似的案例。一个人在回忆童年记忆时候,提到这么件事:“三岁时,我从婴儿车上掉了下来”。在此后的生活中,他经常做同一个梦:“世界末日来临了。我半夜惊醒,看到天空火红一片。星星纷纷坠落,地球跟别的星球相撞,眼看就要爆炸了。我就醒了。”这是我的一个来访者,还是个学生。当我问他觉得自己害怕什么时,他告诉我:“害怕一生碌碌无为。”很显然,童年记忆和噩梦的出现,让他失去了生活的兴趣,觉得生活多灾多难,又害怕自己失败。

  童年记忆对于我们了解一个人的生活观有着重要价值

  一个12岁男孩被家人带来找我寻求咨询,他一直有尿床症,而且经常跟母亲吵架。他告诉我了一个童年记忆:有一天,他偷偷藏进衣柜中,而母亲以为他在外面走丢了,便非常恐慌地跑出去呼喊、寻找。这样的童年记忆给他造成了这样的认知:要想获得他人的关注,就要制造出一些麻烦引起他人的注意。当别人忽略自己时,自己可以通过欺骗来获得注意。他的尿床行为是他博得注意的手段,借此,母亲又可以紧张自己了,自己又是焦点了。在这个男孩子的认知里,世界是危险的,而安全感可以通过他人对自己的关心和担心来获得。

  有个35岁的妇女,讲过这样一个早期记忆:“在我3岁时,我走在黑漆漆的楼道中,突然,比我大点的堂兄朝我走来,我被吓了一跳。”从这段记忆可以看出,这个女人小时候不爱与他人玩耍,更不喜欢跟异性单独相处。我判断她是独生女,事实证明我是对的。现在她35岁了,依旧单身。

  下面这个记忆体现出更高层次的社会感:“我妈妈让我推着妹妹的婴儿车,陪她玩。”显示出,她喜欢跟比自己年纪小的人相处,并且对自己的母亲心存依赖。对非独生子女家庭而言,最好的家庭教育方式便是让年纪大的子女照顾年幼的子女,这可以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也会让年长孩子对新生儿产生兴趣。如果这发展成为一种主动行为,那年长者就不会因为父母对于幼儿的关爱而产生忽略感,也不会对自己的弟妹产生厌恶感。

  喜欢与人相处并不意味着对他人感兴趣。有一个女孩子描述自己的童年记忆:“我和姐姐还有另外两个女孩子经常在一起玩。”通过这个记忆,我们可以推测她喜欢与别人相处。可她说自己最害怕的是:“我担心自己一个人。”这说明她的独立性比较差,她愿意与他人相处并非对他人感兴趣,而是害怕孤单。

  6 合作的重要性

  对于生命意义有着真正的正确理解,才可以真正了解人的性格。常有人说,人性是无法改变的。我认为,人性之所谓无法改变,是因为没有找到改变的正确方法。如果找到了人性曲解的初始端,并配以有效的治疗方法,那人性是可以改变的。这里所谓的有效方法即培养个体与人合作的勇气和精神。

  合作是防止神经症产生的唯一保障。鼓励孩子学会与人合作,独立处理生活或游戏中他人与自己的关系是十分重要的。妨碍任何形式的合作,都会导致不好的后果。如果你对孩子太过娇宠,孩子很可能会将这种自私和独我意识带到与上学后其他孩子的交往中;他对学习的兴趣也会建立在“学习可以换得老师的宠爱”的错误认知上。当他成年后,他缺乏合作意识会表现得越发明显。所谓的责任感、独立性、合作的重要性此时已经唤不起他的重视和努力,这时,他已无力应对人生。

  当然,面对这样的人,我们不能一味指责,我们需要做的是帮助他重新学会与人合作。这需要正规的训练,因为我们无法让一个从没有上过地理课的孩子在地理测试上取得好成绩;我们无法让一个对合作精神没有任何概念的孩子在需要合作的事情上表现良好。生活中所有的难题都离不开合作。而所有的合作都要以为人类谋取福利为前提。只有一个人明白生命在于奉献,才会有勇气去直面困难,获得成功。

  如果家长、教师和心理学家们都能了解孩子在理解生命意义时会犯下的错误,我们就可以相信,缺失社会感的孩子们终有一天会找到自己的位置和人生的机遇。这时,他们不再因困难而放弃,不再为逃避责任采取不正规的方式,不再过分苛求他人给予特殊照顾,不再蓄意报复他人、伤害他人,不再以为“人生没啥意思,生活给不了我什么”。他们会转过来想:“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人生,我需要过好自己的人生,这是我的责任。我应该成为自己人生的主宰。”如果人人都可以如此想,如此做,乐于合作,主动面对生活,那人类文明的进步将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