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穿越 > 逐唐全文阅读 > 第58章 徐氏的危机

第58章 徐氏的危机


徐世绩这次前来顾家堡,带有随从三十余人,人人披甲。

虽然,披在身上的只是皮甲,却不同于一般的皮甲,仅仅用硝石熬制,然后抹上桐油晾干便是了。皮甲厚有两三层,在胸前、后背、腰际等要害部位皆镶上了铁片,快速行进之时,叮当作响,就像是身披铁甲一般。说到铁甲,一行人也带着四五副,只是,不曾披挂在身上,而是放在马车上,没有遇到紧急情况不会拿出来。毕竟,盔甲这样的玩意和强弩一样乃是禁物,明面上,官府查得甚紧。

单是从装备来看,徐家庄的豪富就可见一斑。

要知道,整个顾家堡,也只有廖士元家才藏有几具铁甲,整个护堡队,无论是顾氏还是廖家,大多身穿布衣,只有少数几个骨干份子才有皮甲可穿。

而像半边云这样的大股马贼,就算他背后有神秘势力支持,也不过只有二三十副盔甲。平时,当做镇寨之宝,全都锁在仓库之中,遇到重大行动,这才拿出来分给那些骁勇的汉子披挂。

昨天前来攻打顾家堡,半边云以为有着廖士元配合,多半是手到擒来,故而,除了让大头一人身披铁甲之外,其他人并未披甲。

下雨天,披着几十斤重的铁甲上阵不是所有人都能办到的。

不然,昨天若是有十来个身披铁甲的汉子随着大头冲向顾寻,那时候,顾寻恐怕只能退避三舍。

在冷兵器作战的时代,盔甲的战斗力加成作用就是如此犀利。

这次前来顾家堡,徐世绩带来了四辆马车的货物。大部分是粮食、其中占绝大多数的是用小麦磨成的面粉、以及少量粟米。除了粮食之外,还有一马车布匹、少量油盐酱醋等物、以及一些铁制的农具……

这些货物便是徐世绩送给顾家堡的礼物。

接收礼物的是顾寻,顾寻接收了这批货物之后,是自己收下还是分给他人,徐世绩也就不管了。

当然,徐世绩最初的计划并非如此。

他原计划亲手将这批货物分给那些失去家园和亲人的乡民、以此来收买人心,将徐氏仁义无双的名头打响。之后,再站在高处慷慨陈词,说是徐家庄不会对顾家堡的遭遇视而不见,一定会组织人手,剿灭半边云。

卫南县是徐家的卫南县,无论是马贼还是别的什么袭扰卫南的子民,徐家决不允许。

这是作秀。

作秀其实就是宣传,亘古以来,人类就喜欢玩这样的花样,不仅仅是后世的那些政客才会懂得这样做。

古时候有刘邦进关中约法三章、后来每逢农民军起事就有均贫富等口号、以及某个皇朝改朝换代时人人平等的口号,无不是作秀宣传,其目的无非是忽悠,忽悠更多的蠢货为了少数人的野心去抛头颅洒热血,将一伙人从统治阶级的位置上踢下去,换得他们这批人坐上去罢了!

徐世绩也是在最秀。

用少量物资来结下一个善缘。

之所以如此做,并非贪图顾家堡的田地或是财物,他贪图的是顾家堡的人心,想要顾家堡的民众对他们徐家有一个好印象,日后,以便徐徐图之。

土豪和郡望不同,两者的不同并非因为财力大小,两者的不同在于影响力。

土豪的影响力不过是一个村庄、一个坞堡、一个宗族,又或是相邻的几个村落,了不起乃是一县之地。

就像廖士元和徐盖,两者都是土豪。

廖士元的影响力出不了顾家堡,若不是儿子廖昌杰在郡守衙门做事,他连在滑台以及白马渡口开办商社和货栈的资格都没有,没有儿子支持,那些商社货栈早就被那些权贵人士吃得能渣都不剩了。就算是有着儿子廖昌杰的名头,也不过开办了区区几间货栈,且有不少人在吃干股。

徐盖则不同,不仅在东郡各地开办货栈,甚至连荥阳、济阴等地都有他的商社,其名下的船队在汴水、济水、通济渠、永济渠、黄河等河川上往来不息,名头甚是响亮,沿途无数官府衙门皆识得徐家船队的旗号。

然而,徐盖的影响力仍然出不了卫南县。

廖士元是小土豪,徐盖不过是大土豪,之所以如此,乃是因为两家的家族往上三代都无人在朝廷中做官。

郡望最基本的条件就是祖上三代每一代都有人在朝堂任职,最差也是郡守或是以前的州刺史一职。不然,就算你像徐盖这样豪富,也不过是区区土豪,一头待宰的肥猪,当你长得够肥的时候,你身后的主家就会下刀子割你的肉。如果你的主家不动手,官场上那些对你的财富红了眼的狼崽子也会动手。

只有你自身也成为统治阶级的一员,通过同门、同党、同乡等关系和某些人抱成一团结成某个势力之后,你才能够保护自己的宗族和财产。

所谓门阀世家就是这样形成的,一个门阀世家并非代表一个宗族,它代表的是许多人、许多家族的利益,盘根错节,极其复杂。

每一个土豪都想成为郡望、每一个郡望都想成为世家、每一个世家都想变成门阀……所谓人心向上便是如此。

就像水总是往低处流一样,人心总是想向上,这就是真理。

徐家想成为郡望,想扩大自家的影响力,似乎只有一条路可走。

徐家的产业之所以扩展得如此之快、之所以还没有被那些有背景的权贵人士分而割之,乃是因为他背后有靠山。

荥阳郑便是徐家的靠山。

荥阳郑家的历史要上溯到春秋时期的郑国,郑国灭亡之后王室传人也就以郑为姓,东汉末年,以郑浑、郑泰等人开始逐渐发展成了高门望族。从东汉末年到如今,无论是汉人的朝代东汉、魏、晋朝;还是以胡人为主的朝代、如北魏、北周等等;又或是现在的大一统皇朝隋朝,郑家都有许多人在朝中为官。

他们乃是统治阶级的一员,故而,他们的宗族不仅没有在两百多年的战乱中覆灭,反倒繁衍壮大起来。

郑氏的可怕之处不在于只是一两个姓郑的在朝堂上身居高位,而是许多姓郑的家伙都在朝堂上任职,不仅仅是在中枢的大兴、洛阳两地,在各地担任郡守、县令等地方官的也不在少数,还有某些郑氏子弟在军中任职。

荥阳郑,十足的一个庞然大物。

当初,郑家人犯事,仅仅是一个旁系不入流甚至是被家族放弃了的家伙,衙门也没人敢送那厮下狱,唯有胡乱找一个替罪羊,让廖小七的父亲顶缸了事。

说起来,廖小七其实并没有找对复仇的对象,他怨恨的不应该仅仅是荥阳郑,而应该是这个让贵族门阀掌握所有权力的制度。

现在的荥阳郑氏、以及博陵崔氏、陇西李氏、赵郡李氏、范阳卢氏、清河崔氏、太原王氏在后来被史学家并称为五姓七家,这七大世家不仅仅在如今,甚至在以后的唐朝仍然名声显赫、无论对朝堂还是民间的影响力都极为强大。

他们不仅仅是世家郡望,也算得上是门阀,代表着北方汉人的传承,除了陇西李氏之外,他们还是山东(太行山以东)贵族的代表。与他们在朝堂上对应以及对抗的则是以军功起家的关陇贵族,这些门阀最大的一个就是坐在龙椅上的杨家,除此之外,还有李家、宇文家、独孤家等世家门阀。

这群山西(太行山以西)人不仅占据了朝堂上的要职,最主要的是他们掌握着军权,军中的大部分高级将领以及中低层将领都是陕西人,皆出自关陇贵族。

以关陇贵族为首的北周征服了以关东汉人世家为根基的北齐,然而,当他们统一天下之后才发现他们若是想巩固自家的统治,仍然离不得关东世家的帮助。若是他们狠下心来铲除了关东的汉人世家,他们的统治也会变得不安稳。

如今,两者的关系是相互依存、又相互对抗。

话题扯远了,我们还是来说说徐家。

以徐盖为首的徐家若是想成为东郡的郡望,若是不想任人宰割,他们就必须在官场上找到代理人,这个所谓的代理人还必须出自徐氏宗族。

虽然,皇帝杨广开办了科举制度,寒门子弟可以通过科举来进入官场,然而,真正能够鲤鱼跳龙门的寒门子弟少之又少,通过科举制度进入官场还多为崔氏、郑氏、卢氏等世家子弟,毕竟,这些世家子弟所受的教育远在寒门子弟之上。

徐世绩虽然也算熟读诗书,然而,要想通过科举进入仕途却也困难重重。

那么,他只能走另一条路。

虽然有了科举制度,然而,现如今官场上流行的取士制度还是举荐制,也就是说只要有人举荐,你就可以入朝为官。当然,这个举荐人的背景要非常了得才是,这举荐人若是出自荥阳郑家的话,也就没有问题。

作为荥阳郑家在商场上的代理人,徐盖麻着胆子向郑家提出了要求。

负责和他打交道的郑家安乐堂的郑三爷郑畅说是要考虑考虑,之后,郑家出面,也的确安排了一些徐氏族人进入官场,然而,都是一些不入流的小吏,在某个巡检司担任巡检副手、又或是在县衙门当捕快头子之类的。

徐盖虽然心有不满,却不敢说什么。

郑畅向他承诺,等徐世绩年长之后就会推荐徐世绩到东都洛阳任职,现如今徐世绩才十七岁,年纪不够,起码要二十岁之后这事才靠谱。

徐盖相信了郑畅的话。

这样说吧,徐盖只能选择相信郑畅的话。

像荥阳郑氏这样的门阀世家讲究的是诗书耕读传家,不做官便务农,这是大部分汉人世家的家训,他们鄙薄商业之道,认为锱铢必较的商人乃是不入流的货色。然而,他们又并非读书读傻了的货色,非常清楚财货对家族的重要性,仅仅是通过务农积攒财富实在是太慢了,所谓商业流通还是要有的。

然而,他们又不能违背家训赤膊上阵成为被圣人鄙视的商人,于是,他们选择了一些土豪家族来成为代理人。

徐氏便是其中之一。

徐盖原本是曹州离狐人,被荥阳郑氏选中成为商业上的代理人之后,这才举家搬迁到了东郡卫南县。

表面上,他是卫南县数一数二的大地主,在各地有着众多产业,仅仅徐家船队那几十条船就极其了得,然而,他不过是荥阳郑家呼之即来挥之即去的狗腿子,不过是为郑家收敛钱财的工具。

郑家若是不满,只要稍有示意,就有无数人扑上来将徐家打下十八层地狱。

所以,他只能相信郑畅的话,相信几年后徐世绩能够在郑家某人的举荐下到东都洛阳去做官。

然而,徐盖和徐世绩并不会就此听天由命。

徐世绩制定了一个计划,为自家寻了一个退路,这计划在两年前就开始实行了。

毕竟,狡兔尚有三窟。

在徐世绩看来,徐家不能只吊在荥阳郑这条绳上不放,还须得找更多的绳索来吊。

向上的道路因为荥阳郑的关系已经全部被堵死了,不可能另寻其他世家投靠。半途投靠别的世家,别人不会相信你的忠诚。何况,东郡相当于荥阳郑的后花园,其他世家也会非常识趣地不在这里插上一脚。

所以,徐家唯有向下。

既然,向上的路暂时不通,那么便往下经营。

也就是不依靠他人,而是自己凝聚人心、积攒实力。

这便是徐盖被卫南县的老百姓叫做徐大善人的缘故,凡是修桥补路、开仓赈济等等善事他总是不落后人。

当晓得顾家堡被马贼袭击之后,徐世绩也就带着大量物资前来了。

明摆着是为了收买人心。

除了收买人心之外,徐世绩还想和顾家堡的当权派形成交易,也就是组成乡兵联盟,彼此之间互望互助,共同对付马贼的袭扰。徐家庄附近的几个村落和坞堡已经和徐家形成了联盟,如今,他准备把百里之外的顾家堡也揽入其中。搞定顾家堡之后,再以此为基点向相邻的几个坞堡提出邀请,如此,彻底将这块地盘纳入掌握。

徐世绩并不贪图这些坞堡的财货,相反,他还要用大量物资和钱财去收买这些家伙,其目的只有一个,扩大徐家的影响力。

不仅仅是一个好名声,而是真正的影响力,一旦有事,徐家振臂一呼,就能将这些地方的人手动员起来。

虽然只有十七岁,徐世绩却不同于一般的少年,他的眼光比很多成年人都要看得远。他心里明白,所谓老百姓和水滴差不多,一颗或两三颗水滴当然没什么用,拿来润一下嘴皮子都不行。然而,千千万万、不、应该是无数的水滴聚在一起那就不同了,一旦形成山洪,没有什么能够阻挡。

一个真正厉害的商人不是经营产业,而是经营人心。

原本,徐世绩准备慢慢来,然而,形势逼人,逼得他不得不加快了步伐。

当徐氏的船队被相邻的几个郡指定运送物资前往涿郡之后,徐世绩的心都凉了半截。

皇帝准备亲征高句丽,号称有百万大军,这百万大军的消耗自然非常惊人,须得全国各地供养,仅仅将物资运送到涿郡就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并且,皇帝限定了时间,下达到每一个郡的征收任务必须按时完成。

还好,前几年大运河开通,能够通过水路押送物资前往涿郡。

徐氏有着数十只船,被当地官府寄予厚望也就是应有之义。

因为徐家有背景,官府自然不会强行征收船只,而是按照商业规则每一船都支付了费用,且费用比市价要高许多。后世的人都懂得其中的猫腻,无非是官商勾结,大伙儿一起吃肉喝汤,将负担转移到那些底层的老百姓身上。

在徐世绩看来,无论皇帝亲征高句丽的胜负如何,战后通过战事大发横财的徐家都会被荥阳郑抛弃成为众矢之的。因为一旦徐家发达形成尾大不掉的势头,荥阳郑肯定会动手,就像过年杀猪一样,杀了这头肥猪,猪圈尚在,日后再养一头便是。

说不定,这时候已经开始养别的猪了。

也就是说,徐家的生意越是兴旺,覆灭的日子也就越发近了。

所以,这一次徐世绩才会亲自带队前来顾家堡,无非是情势所迫。

在这里,晓得原本掌权的廖士元被杀,如今,暂时由童年好友顾寻掌权之后,徐世绩的心情变得极好。

一方面自然是因为故友久别重逢,另一方面则是和顾寻更容易合作。

首先,顾寻需要他的帮助才能真正掌控顾家堡的大权,如今,大伙儿只是因为担心半边云卷土重来这才不得不依赖他。真心真意跟随他的只有顾家的数十个青年后生,其中,还有三成是半大小子。

他需要顾寻,顾寻也需要他,两者自然一拍即合。

当然,徐世绩并未一见面就向顾寻讲诉徐家的背景以及危机,他只是向顾寻讲诉一些行船跑马的江湖故事。

今夜只是叙旧,正是明日再提不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