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言败
中国建设银行澳大利亚悉尼分行总经理
王启新
和铁鹰老友也已结识近20年了。我们也都不年轻了。记得最近我们聊人生这个话题。在每个人都面对人生定数的规律下,什么才是真正有价值的人生?毫无歧义,我们都欣赏和赞成,在有限的人生中,如能经历多次不同的起点,把一生的有限时间,变成两次或更多的经历,岂不“伟大”?铁鹰很认真地说:“我60岁前主要是脑力工作,60岁后准备做一个体力劳动者。”我愕然!我知道铁鹰是很较劲的人,这可不是色彩缤纷的理想之谈,是不是在写褚橙案例时,褚时健也在悄然影响着他?
铁鹰早在去年就很兴奋地和我说,他正在研究褚时健,在研究褚橙。终于,我看到了文稿。他约我,你要不要写点儿感受?褚时健是中国经济改革大潮中一个颇有色彩的人物。他人生大起大落的经历对每一个人都有神秘感。所以,在拜读了全文后,2015年元旦之夜,我提起久已不用的笔要写点儿什么。尽管只是一个点滴,一页侧面。
我对案例中的一段话很有同感:“要研究褚时健的一生,就必须把中国现代史,特别是1949年以后的历史搞清楚,这超出了我的能力范围。另外,研究他如何成为烟草大王,又如何入狱,因为有太多人写,我也不愿意涉及。但他75岁出狱后开始种橙子,10年后又傲视同行。这个案例,我绝对有兴趣。”褚老的精彩,绝不在他过去的起落,也不在他的褚橙有多大价值。我以为,真谛在于褚老置之死地而后生,身体力行、永不言败的前行。这才是迷宫之钥,这才是人各不同的本质所在。
案例从企业管理分析入手,既鞭辟入里地描述了生产橙子的土壤、湿度、阳光等等专业条件,也细致如微地分析了褚橙的企业管理。我是非专业的,对于这些描述,没有任何发言权。但如果在完全同样的生产管理和营销方法下,换成张橙、李橙,是不是也能成功呢?我无法断言,但有一点我深信,褚橙精神是无法克隆的。
有多少人可以在75岁时,在毫无所知的行业,从零开始?褚老的一生主要经历了四个不同的行业,酒,糖,烟,橙。好像毫无连续性和关联性,但他的第一步是成功的,第二步是成功的,第三步也是成功的,第四步更是成功的。为什么诸多的成功会降落在褚老身上呢?也许,答案就是:永不言败!不仅仅是口头上和精神上的永不言败,更重要的是身体力行上的永不言败。
我在国有商业银行海外战线工作将近20年,在快到终点时,我经常思考,中资银行(不包括中国银行)从1991年开始迈向海外市场,至今已近24年了,但我们和欧美商业银行的区别依然是“形似神不似”!他们的神是什么?是真正的激情,是左突右冲,跌倒重来,是永不言败,永远饥渴的狼。而我们是统一管理下温顺的羊。我认为褚时健的认真和推倒再来,是永不言败的同义词。
感谢铁鹰老友,让我能这么静心读书,涤荡内心,重新思考自己马上要退休的人生。
向认真致敬
广东潮宏基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总裁
寥创宾
2008年,我初次结识黄铁鹰教授。他当时正在调研我们潮宏基的工厂管理案例。我对黄教授的第一印象就是“直接”和“认真”,他提问时总是盯着你的眼睛,直指要害,让你无法含糊。此外,他还是个不放过任何细节的人,对行内人的术语和行规一定要问明白。粗翻褚橙案例,看到“肥料、间伐、控梢、剪枝、病虫害”等一个个专业的小标题,我笑了,我知道黄教授一定用“审问”我的方式“审问”了褚时建。
曾经听过一句话“凡事不能太认真,一认真,你就输了”。然而,褚橙案例告诉我:要是一直认真、事事认真,你就赢定了!
科学实践
希腊人认为,数学是验证理念的唯一方法,由此创造了理性科学。而中国文史哲不分,讲究综合,不强调精确。
大厨煎鱼,习惯说两面煎至金黄,加盐少许,加水若干;西方人则讲每面各煎两分钟,每种调料加多少克。在褚老的橙园里,我看到了对水肥结构、用量、时间等精细的数字化管理。这使得几千亩果园的橙子品质可控,口味一致,接近工业生产品,还消除了大小年差异。
虽然一直有人呼吁中国的农业要向国外学习,但知易行难,褚老能做到实属不易。因此,我更欣赏躬身践行的人,其实褚老红塔时代“第一车间”的实践,就是对中国农业产业的科学实践。
科学实践要求探索与创新。褚老深入田间地头,敢于挑战尝试,以年度为周期,不断总结经验教训,逐步迭代优化,最终造就了褚橙的核心技术。
按程序办事
我们几个月前组织公司的管理团队到苏州的德胜洋楼游学参访,看到很多“认死理儿”的程序与规定。比如:每6寸钉一个钉子,就不可以在6寸半的地方钉;接待室天晴开哪几盏灯,下雨天又加开哪几盏灯,必须严格执行;小区绿化有虫害,必须弄清楚哪些是食叶类、哪些是食汁类的,前者用“敌杀死”,后者用“绿叶通”。在褚老的果园里,同样有“嫩梢10cm内必须控除干净”“果园里20cm以上的杂草要处理干净”“施肥沟深30cm,宽20cm……每株施有机肥7.5kg+复合肥0.3kg”……在褚橙和德胜都不允许“基本上理解”“大概这么做”和“差不多就好”。
正如德胜洋楼的老板聂圣哲所说:有时,没有灵活性的机械态度是一种宝贵的品德,它能保证制度的忠实执行、产品质量的稳定和理念落地。
行内人
褚老能根据地势、树龄、季节来调整剪枝,这是行内人高手才能做到的。也正是因为如此,他才能让农民信服。其实,所有行业都是如此。钱永远是行内人赚的,好的老板必须是行内高手。褚老为什么75岁接触新行业,还能成为高手?那是他站在毒日头下观察,用双手搓捻鸡粪得来的。87岁的老人,在种橙10年后,一眼能看出橙子表面的疤痕是由29种虫子中哪种虫害导致的,这情境,真像武侠小说中高手的一剑封喉,令人叫绝。
最后,引用案例中令我印象很深的一个桥段:
黄教授问大营街村书记任新民:褚时健凭什么在四个行业都做得比同行好?是别人太笨,还是他太聪明?回答是:我没看到过像他那么认真的人,他太认真,真是认真!
透过案例的字里行间,我想到7年前黄老师研究潮宏基案例时的那种刨根问底甚至咄咄逼人的眼神。黄老师是和褚老有一样精神气质的人,他也是个认真甚至较真的人,用这种精神种橙子能成,做中国人自己的商业案例库,我相信也能成。
我在褚橙中,也读到了我的不甘心!
深圳三思纵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黄志方
我是一个在试验仪器行业的民营企业家。试验仪器用大白话说,就是材料检验设备。我的人生也曾有过一段类似褚老这样咸鱼翻身的经历。
20世纪90年代,我和几个伙伴创业,用了8年时间,在中国的试验仪器领域地打造了一个行业龙头企业。2008年,我痛失了这个龙头企业(被美国公司收购),但是很快,我又用6年的时间,东山再起,重新在这个行业打造了一个仍是行业领先的企业。
“咸鱼翻身,绝地反击”对于一个好战的男人来说,肯定是痛快的。但是,这个男人不会告诉你,他从绝地一步一步爬上来所经历过的心灵上和肉体上的巨大痛苦。
为什么我能重新爬起来?因为“不甘心”。我在褚橙案例中读到了褚时健老人的不甘心,我也读到了我的不甘心。
是的,我不甘心,我很不甘心。
我不甘心自己就像一颗流星,曾经在这个行业短促地闪亮过一下,我不甘心让人说:在这个行业里,有一个人叫黄志方,曾经大红大紫过几年,但是很快就被美元淹没了。
所以,在公司被收购之后,我拒绝了美国人的高薪资,拒绝签署任何禁业限制协议,半年内重新组建了新公司和团队,只用了6年的时间,我们重新杀回行业前两名的位置,现在的第一名仍然是我之前创造的公司(现在的美国M公司的中国公司)。10年前,当我的公司成为行业冠军的时候,很多人无法理解:一个试验仪器的外行人,为什么能在8年时间里成为行业领先的冠军?
今天,我想他们仍然不能理解:为什么我又一次从零开始,用了6年的时间再一次成为这个行业的领先者?
他们为什么不理解?那是他们不理解企业家的不甘心。在案例中,我还读到了“认真”。
褚橙案例的分析中指出了中国人的弱点:不认真。这句话让我极有共鸣。
褚老能在酿酒、榨糖、烟业和种橙等几个领域都取得成功,一个非常致命的原因就是他比别人认真。
因为认真,所以他酿的酒出产率高,他的酒比别人的好喝。
因为认真,他榨出的糖产出更多、能耗更低。
因为认真,红塔山能够成为亚洲第一的烟草集团。因为认真,75岁创业的老人能够颠覆种橙行业。
然而,大多数中国人缺乏认真精神。
我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对企业的产品、质量、服务和运营做了很多事后看来极有成效的改进,但是,在夜深人静时,我经常感到深深的困惑:这些并不复杂的问题,难道别人没有发现吗?难道我比别人聪明吗?还是其中另有玄机?可是,事实一次又一次地向我证明:大多数中国人真的缺少认真的精神,不求甚解,人云亦云。
在我们这个行业,从1996年到2002年,曾经有一家德国DL公司生产的内置控制器,在中国市场上占领了相当高的市场份额。国内所有用户都以选配这个内置控制器为荣,就像用户购买电脑都愿意选配英特尔的CPU一样,几乎所有用户在招标的时候,都会指定要求配置德国DL控制器。在这样的一种迷信德国产品的氛围下,国内的试验仪器厂家不得不付出高昂的代价纷纷从德国进口这种控制器。虽然也有一些用户和厂家的工程师指出这个DL控制器性能和质量并不怎么样,但是人云亦云,个别客户和工程师的发言,无法影响整个行业的大局。
德国人趾高气扬地宣称:这种三路闭环自动控制技术,没有十几个工程师,没有三五年时间是搞不出来的。
面对德国人的狂妄自大,国内的所有试验仪器厂家似乎自甘落后,甚至没有人去认真研究这个控制器究竟有什么技术难度?为什么中国人就研发不出来?难道德国人的定论就是我们的宿命?
不认真,严重地不认真。
2002年,我在人才市场上招聘了一个电子工程师,月薪5000元的工程师,承诺研发成功之后奖励5万元现金,只用了一个电子工程师,只用了接近一年的时间,就研制成功了中国人自己的三路闭环控制内置控制器。2003年,我们又只用了一年的时间就在国内市场上横扫了德国这家公司,使得他们在中国市场的销售额跌了三分之二还要多。
当然,能把德国人几乎扫出中国国门,并不是我们唯一一家企业的功劳。在我们公司2003年取得辉煌成绩的示范效应之后,其他试验仪器厂家恍然大悟,纷纷研发自己的内置控制器,纷纷向用户宣传使用国内内置控制器的优点。在国内的试验仪器厂家和广大用户的共同努力下,一下子就使得这家德国公司的产品销路一落千丈。
再举一个类似的例子。
2013年,我们在科技部的支持下,立项研制一个试验仪器,全名叫动态疲劳试验机。这是一个用于材料研究和试验的行业最高端产品,专门用于材料的长期疲劳性能试验,单台设备的进口价格最低配置为150万元人民币。
过去的30多年,这个产品在中国市场上都被美国M公司牢牢地占据着,中国的用户要购买美国M公司的这个产品,必须通过美国商务部的资格审查(航空航天、兵器工业的用户是肯定不可以购买的,西北工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昌航空航天大学三所航空航天大学是肯定不可以购买的),如果通过了资格审查,用户也要签署许多最终用户保密和禁止协议,必须要用外汇购买,而且购买的时候要预付90%的货款,半年甚至一年以后才能交货。毫无疑问,这个产品的性能是国际一流的,中国的绝大多数用户对于这个产品已经到了膜拜、迷信的程度。
20多年来,国内也曾有一些企业尝试开发和研制这个产品,但是开发出来的产品和美国M公司的产品相比,许多性能指标有很大差距。技术差距和粗糙的工艺使得国内的绝大多数用户依然愿意选择美国M公司的产品。
我们公司开始立项研制这个产品的时候,很多同行和客户都表示怀疑,认为根本不可能成功,他们认为美国M公司的动态疲劳试验机实在是太完美了,里面充满了太多的世界尖端技术。
可是,我们的总工程师在一开始研究就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国内的厂家虽然一直在研制和生产这个高端产品,但是实际上他们模仿和抄袭的却是美国M公司三四十年前的第一代产品,美国M公司目前正在中国市场销售的却是他们最新的第四代产品。
对此,我们深感吃惊:为什么美国M公司已经连续开发改进了四代产品,而国内的同行厂家却仍然在模仿抄袭美国M公司的第一代产品呢?美国人的第四代产品与第一代产品相比,在技术上已经有了很多改进和提升。我们真不能理解这是为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