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近两年的研究和精心研制,在2014年年底,我们推出了和美国M公司基本相同的第四代产品,我们的产品一上市就获得了很多用户的好评。随着我们自己和客户共同进行的实际应用测试,我们越来越有信心在一到两年之内,把这个产品做到与美国M公司完全不相上下的水平。
当我们的产品取得了初步的成功之后,除了一点成功的喜悦外,更多的却是深层次的疑惑:
为什么我们能在两年时间里就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功?这是真的吗?我们真的取得了成功吗?为什么其他厂家,在之前那么多年不去跟踪美国M公司的技术进步,去研发第四代的产品,却一直在研制和生产美国M公司第一代的落后产品?为什么美国人在许多部件上已经开发了更新的技术,而国内的厂家仍然在研制和生产陈旧的技术和产品?他们为什么不去进行针对性研究和攻关?难道这当中包含有什么不可逾越的高深技术吗?
就这个问题,我专门请教了行业内的一个资深专家,我连续问他这些为什么?面对我一连串的发问,他分析了原因:大多数厂家不认真,这些试验仪器厂就像大多数种橙者一样,依循着传统的做法,得过且过,人云亦云。传统的做法也能卖掉一些产品,也能糊口度日,甚至还能有些利润,所以就没有人去认真研究美国M公司的产品究竟好在哪里?为什么能够得到大多数用户的一致推崇?获得用户认可的真正原因在哪里?我们的产品和美国M公司的产品在技术上究竟有多大的差距?这些差距是不是我们能力所不及的?事实上,很多试验仪器厂家连认真研究一番的勇气都没有,当然就更谈不上去尝试或挑战一下了!
说得更悲观一些,他们可能都不知道他们埋头研制的产品仍然是美国M公司的第一代产品。
近几年来,也不断地总有人问我,为什么你能两次在同一个行业取得成功?你们有什么独家的核心技术吗?你的产品别的企业没有吗?相同的产品你的成本比别人低吗?因为你的名气比别人大吗?
刚开始我不知道怎么回答这类问题,被问多了,我就编了一个标准答案:所谓美女,不过是眼睛比别人大一点儿,鼻梁比别人高一点儿,皮肤比别人白一点儿,嘴巴比别人小一点儿,身材比别人好一点儿……
褚橙案例证明了我的论点。
知行合一
北京宽畅通信技术有限公司创始人
徐放
收到铁鹰老师的这篇新鲜出炉的大作后,连读三遍。当我读第一遍的时候,最强烈的感受就是,毛主席说得对啊,“世界上的事,怕就怕认真二字”。像王石所说,褚时健是一位天生的“精算师”,他关注细节,拒绝任何含糊、不确定的表述,给果农下达的都是具体的、可量化、可检查的工作指标。而这些数字化、工业化的指标不是凭空而来的,是通过大量的实验、对比,以及从对各种成功或者失败的经验教训中总结出来的。为了建立这套标准、执行这套标准,褚时健做了12年!我很难想象,在浮躁的社会环境下,一个70多岁的老人,一个曾经无比辉煌也承受过无比痛苦的老人,能够耐下心,不急不躁,一点一滴地构造出他心中的蓝图,令人敬佩。再看到14岁的褚时健在做学徒时,为了精确控制酿酒温度,每天晚上两小时起来一次;在他做糖厂厂长时,为了提高出糖率,一遍遍实验,不断尝试;在红塔集团时,他要求烟农对长在同一株烟草上不同位置的烟叶实施分类包装、保存和烘干。我不禁感慨,真是没人可以随随便便成功。关注细节、追根溯源、量化管理,这一切的根源就是最简单的两个字“认真”!“认真”就是褚时健的“成功密码”。
当我看了第二遍时,铁鹰老师在文章最后提出的问题始终缠绕在我心头,“难道真是我们的文化中,缺少了认真二字”?
褚时健的酿酒师傅想到了用草木灰给酿酒保温的方法却懒得去尝试,反倒是14岁的小徒弟认真地去做了。所有农民都知道土壤对农作物的重要性,但大多数人只是“用手捏一把土,就知道怎么回事儿了,根本不需要化验”。种植冰糖橙的同行也知道“间伐”,但是他们都没有褚时健那种伐掉将近一半健康果树的勇气。
其实,他不用跟种植果树的同行相比,就是跟我们这些接受过专业管理教育、科班出身的管理者相比,我们都难望其项背。我们学过了那么多管理方法和理论,知道了管理要具体,要量化,但是有几人能在工作中将这些理念切实地贯彻下去?为何做不到?一个原因是“懒”。回想自己做企业这么多年,有的时候明知道一些管理方法应该有用,但是却跟那位酿酒师傅一样,懒于尝试。还在心里安慰自己:可能试了,也不会起到太大的作用吧。再一个原因是“畏难”,比如在人事管理上,有时候明知道某人恐怕不能胜任了,但是却由于一些顾虑,没有褚时健“间伐”的勇气,最后搞得人浮于事,大家都开始混日子。《尚书·说命》中说,“非知之艰,行之惟艰。”不是不知道,而是做不到。这就是所谓“知易行难”!
看完第三遍的时候,我又在想,难道我们无法做到褚时健那样成功,仅仅是因为我们知道了而没有去做吗?我们真的知道吗?不,如果没有亲身的实践,所谓的知道也是假知道!14岁的褚时健如果没有去亲身尝试,他也不会知道什么样的温度最适合酿酒;当糖厂厂长的褚时健如果没有去尝一尝甘蔗渣的味道,他也不知道出糖率还有提高的空间;红塔集团的褚时健如果没有将他的第一车间放在田间,他也不会知道同一株上的烟叶品质还有不同;种冰糖橙的褚时健如果没有经过对比和实验,他也不会知道果树最适合的间伐比例、控梢次数、剪枝长度。他的这些“知”是他实际的“行”验证出来的,是真“知”!而他的“行”正是用每一次的“知”来指导。这不正是那个被尊为明朝第一人的王阳明所说的“知行合一”吗?“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心学”等哲学思想在日本备受推崇,被无数成功的日本企业家奉为金科玉律。高濑武次郎在《日本之阳明学》中说:“我邦阳明学之特色,在其有活动的事业家,藤树之孝,蕃山之经论,执离之熏化,中乔之献身事业,乃至维新诸豪杰之震天动地之伟业,殆无一不由王学所赐予”,可以说,日本工匠的“认真和精细”也是王学“知行合一”的具体体现。因此,在我看来,与其说褚时健有“日本工匠的那种认真和精细”,倒不如说他是王阳明“知行合一”的践行者。
所以,并不是我们的文化中缺少了认真二字,而是我们的文化中有很多被别人视之为瑰宝的东西,却被我们自己弃之如敝履。从古至今,墙内开花墙外香的事情还少吗?
其实与传统行业相比,移动互联网更加需要关注细节。因为用户的转移成本很低。我们在圈内经常会说一句话:魔鬼都在细节之中。有时,一个跳转按钮的位置差别,就可能导致用户的流失。所以移动互联网产品都在追求“极致”。什么是极致?极致就是将用户能体验到的一切都做到最好,极致就是要关注产品每一处细节,极致就是控制住产品生产的全部过程。其实这所谓的极致,也是“知行合一”的极致。
真的感谢铁鹰老师让我看到了如此精彩的一个商业案例,让我看到了一位老人的认真与执着,也让我能重新审视自己,接受一次全新的洗礼。
褚橙,你学得会
微软云服务渠道经理
杨海燕
2012年吃到了同事送的褚橙,顿时欲罢不能,立马买了几箱。那时超市的橙子是3.98元/斤,而褚橙要10元/斤,是水果中的LV了,但是我觉得超值,原因有三:
(1)甜度大,这是我吃过的最粘手的橙子;
(2)没有渣,特别适合老人和孩子;
(3)特别励志,单凭风云叱咤的褚爷爷在75岁做上了果园的霸道总裁这一点,就绝对可以跟卖鸡翅的肯爷爷媲美。我给公公、婆婆、爸爸、妈妈每人买了一箱,告诉他们年纪不是问题,梦想可以从退休开始。
吃着橙子,问题来了:如果褚老种的不是橙子,而是苹果、梨、葡萄,是不是也能像褚橙那样风靡全国?
看完褚橙案例,解开了我心中的谜,同时又让我生出浓浓的感动,像褚爷爷这样认真做一件事,没有干不好的事。褚橙的出名,是因为“褚”,而不是“橙”,“褚”赋予了“橙”新的价值。这个案例告诉我,成功的因素是相通的,作为MBA,我把褚橙成功的原因归纳如下。
(一)品牌就是“样样都好+一样独好”,褚橙的精细管理使得其比同类的冰糖橙产量高、品质好,加之褚老的故事褚橙便一鸣惊人了。
(二)健康的生态圈,在褚橙的圈子里,褚老赢,农户赢,经销商赢,周围的果园也赢,健康的平台能让里面的人都分一杯羹。
(三)管理者必须是内行。惊叹褚老永不止步的学习态度,真是“活到老,学到老”。
(四)管理是活的。从雇专家到扁平化管理,褚老能根据实践做出调整和变化。
(五)褚橙量化的标准、明确的手册、有梯度的培训保证了褚橙质量的一致性。举个不恰当的例子,《可兰经》之所以在世界上能更有效地传承并发扬,也是因为其明确的规范。
(六)一个问题:“让卖你东西的人赚钱,你的东西才能好卖”是控制好渠道,让所有人都能赚到钱是褚橙的营销法典。我做过销售,知道控制渠道是一件多难的事!这要从渠道的原始设计上控制窜货、管理返点、避免压货降价等一系列问题。真希望黄老师再把这个地方写细点儿。
几点思考
第一,“一个成功男人背后一定有一个成功的女人”。从一个女性的视角看,褚橙能坚持下来,离不开马老师对当家人“一纸令下,马上操办”的执行力。如果没有马老师的不离不弃,褚橙的今天会怎样?
第二,我无法假设褚橙用职业经理人来管理销售会不会比现在更好,但幸运的是,褚老的外孙女和外孙女婿是能干的接班人。如果褚橙没有这个年轻的家族销售团队,褚橙的今天会怎样?
第三,据统计,100个创业企业,真正成功的只有5个。有人说,创业就是一个不断填坑的过程,熬得住的才能留下来。褚橙前期遭受了毁灭性打击,还能有资金填下去继续坚持,如果那时没有人帮助褚老,褚橙的今天会怎样?
第四,我去某大型电商搜索关键字“褚橙”“云冠橙”,非常遗憾的是,第一页显示的结果里竟然没有一个正品褚橙!满眼都是麻橙、赛云冠、励志橙,价格5~8元不等,评论也是品质一般、上当等说法。看到这么多打着褚橙旗号的冒牌货,褚橙打假也是迫在眉睫!不解决“山寨”问题,褚橙的未来会怎样?
食品的质量在于稳定
赵香兰南洋火锅铺创始人
户峰阳
我没有吃水果的习惯,我家领导有。
2014年11月,我给领导从“本来生活网”买了一些水果,包含一箱褚橙。确实好吃哇,我家领导这样讲。她是“水果杀手”,几乎每天都要买水果,并且吃光光,对口味的判断绝对权威。
不久后,在微博上看到“找同行网”征集参与者做橙子盲测,我和领导就报了名。2014年12月13日的盲测,4种橙子,挨个儿试吃,还真是分出了两个不相上下的品种,都特别喜欢。我们知道这两种里,必有其一是褚橙,因为跟我们自己买的褚橙味道很接近。
这个时候,褚橙算是流行到我家了。考虑到它的名气和口味,如果价格差不多,购买也都方便,我家领导肯定会买褚橙。
但在我看来,褚橙的热卖,不全因褚时健的名气大,也不全是褚橙的口味好。
在互联网圈和餐饮圈混久了,身边朋友也不少,大多数朋友知道我新开了个火锅店,路过的时候就会说,哦,小户开的,进来尝尝。但尝过之后,如果不好吃,不对胃口,那一定是不会再来,我的店自然也就没有口碑;如果有,也是坏口碑。褚橙应该也是这样。
如果第一次吃味道不错,客人就会再来吃。第二次吃的时候,发现味道还是不错,但和第一次味道不一样,怎么办?有的客人可能还会再来,有的客人可能就觉得你的菜变味了,没找到第一次的感觉-人对初恋的记忆最深,虽然不难吃,但不一定再来了。如果第三次,味道仍然不错,可又和前两次不一样-这对做餐厅的就是大事了。
不论是橙子,还是菜品,只要是食品,就需要被人重复消费。质量变化大,哪怕是在好的质量之间变化,也会让消费者感到有问题,因为人的味觉是习惯,与习惯不符,感觉就不爽。
我最早开店是做米线和炒菜的。有一道菜特别受客人欢迎,叫“小锅米线”,是用云南的铜锅,一锅锅煮出来的米线。
刚开始,不管北方本地人,还是在北方工作的云南人,都特别喜欢这道菜。云南朋友还直夸我们的米线有家乡的味道,几乎每天都来,还带很多同事来吃。几个月之后不对了,客人宁愿点没有特色的炒饭,也不点小锅米线了。
问原因,云南的朋友说:你们味道不对了;本地的客人说:
不好吃了。我自己煮一锅尝尝,是不对了,根本不是原来的味道。
我就纳闷了,料一样、工序一样,味道咋就不一样?一琢磨,发现问题了:做小锅米线的人不一样了。一开始做这道菜的厨师小伙儿回老家了,手写了个米线的配方和流程就走了。新来的伙计就照着这个配方和流程做,可是做出来的味道就不对了……为什么配方一样,流程一样,味道却不一样?难道是厨师留下的配方不对?操作步骤写错了?还是新来的人没有按配方和流程操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