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己照着配方和流程做了一锅,果真也不是原来的味道。
我苦思冥想后,找出了下面三个原因:(1)标准模糊;(2)环节太多;(3)操作人的“主观能动性”太强。
首先说,标准模糊。厨师留下的配方上写着要用一勺油、少许盐、一把米线等等,但没说勺有多大,少许盐是多少,一把米线是几两几克。
其次是,环节太多。一个小锅米线,从头到尾的流程繁琐,比流水线的工人只做一个工序要操的心多得多。
再次,就是人为干扰太多了。同样的操作,完全依赖于人的控制,几分钟后放这个,几分钟后放那个,一忙起来,哪有时间看表,就是凭感觉!这怎么可能味道一样?老师傅或许控制得好,经验到了,下意识地什么点做什么事,做出来的味道每次也就大致相同。新师傅就不好拿捏了。
之后,我又做传统炒菜餐厅。再遇到同样问题,就知道从明确标准、减少工序着手:能统一加工的就统一,尽量把同一件事给同一个人做……再后来,我就开了现在的火锅店,为什么呢?标准化容易啊。
火锅控制味道的东西,主要有两个:(1)底料;(2)蘸料。
这两项我能做好精细化标准:什么料几克、什么时候放都规定好。然后统一加工炒制,装袋,统一配送到店面。每个店面几乎不需要再做其他工序,减少了影响味道的因素。好,也是这个味道;不好,也是这个味道。
当然,做吃的,味道是一定要好的,不然谁来啊。
褚橙能火这么多年,重复消费的人一定很多。我没种过橙,但我相信,褚橙在品质控制方面做了很多工作,起码能保证它的味道比其他橙子更稳定。这可比做火锅难多了!
如果只是橙子,就算甜如蜜也不值钱
法国美帕MedSPA大中华区总裁
李承国
首先声明,我并没有吃过褚橙。但我认为:如果褚橙只是一个橙子,即使它甜如蜜,也不会值钱。
黄老师研究的褚橙案例最终给出了两个结论:(1)褚橙质量好的重要性不亚于褚时健的名声;(2)产品永远比营销更重要。对此,我个人完全持反对意见。请大家思考两个问题:
(1)脑白金热销这么多年是因为产品好吗?
(2)凡客、皇太极、小米的热销是因为他们的产品好吗?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国外,很多质量非常好的产品最后都死掉了。我在互联网上做了5年法国高端化妆品营销,我认为产品好只是获得成功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否则,我们布朗兄弟代理的法国美帕早就销售过10亿了。如果褚橙没有褚时健的故事,还能这么容易成功吗?
如果褚橙没有“用卖可乐的方式卖橙子”,没有借助“本来生活网”的营销和宣传,没有通过名人、互联网将褚时健的这种匠人精神放大,褚橙还能成功吗?
在产品极度匮乏的年代,产品质量好就能轻松地获得成功。所以古人说,“酒香不怕巷子深”。可是如今物质已经极度丰富,随着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兴起,如果没有营销手段把好的产品表达出来,成功几乎是遥不可及的。在这个年代,酒香也怕巷子深!
褚橙案例中提到,褚橙在互联网上的销售量其实占比并不高。但这忽略了最重要一点:网络所起到的作用并非销售渠道,而是传播美誉度,加强品牌口碑的深度和广度。我可以很肯定地说,如果没有互联网上的营销,褚橙的线下销售量会减少很多,价钱也不可能如此之高。
消费者购买产品前,确实是理性的。此时,消费者比较的是产品品质和相关参数。但是,消费者真正决定购买的一刹那,起决定性因素的是感性和情感,比如品牌背后的故事。这才是真正能让人记住并传播的东西。
如果一个产品不能给消费者带来精神层面的认同和共鸣,一定不能长久。这方面做得最好的是宗教,商业案例中最接近的是苹果。很多消费者购买苹果绝不仅仅是因为苹果的产品质量好,而是因为对苹果有一种近乎虔诚的忠诚。
对于竞争对手,褚橙案例中只分析、对比了其他品牌或者地域的冰糖橙,这是不完整的。褚橙绝不仅仅只切入了冰糖橙市场,还切入了整个水果市场。同样是水果,当然是买有故事、有品牌的褚橙更好!
不仅如此,褚橙背后褚老的故事让它早就跳出了橙子、水果的范畴;同时,因为褚橙产量有限,也为它制造了溢价空间。这一切,都让褚橙进入了更加广阔的礼品市场。当今,送变身成为励志橙的褚橙,显然比送脑白金强!因为送褚橙送的是故事,是传奇,是精神。这个属性是其他任何橙子,甚至是任何水果都不具备的,而且这个属性跟褚橙甜不甜一点儿关系都没有。甚至如果褚橙不甜,都可以讲这样一个故事:褚橙有点儿酸,像极了褚时健这一生的坎坷,品味褚橙,丰富你的人生阅历。
如果褚橙只当橙子卖,只卖口味,它除了甜什么都没有。它不一定会死,但肯定没什么影响力。褚橙的成功恰恰是因为融入了各种故事,并有名人推波助澜,甚至褚老对质量苛刻追求的这个故事本身都远远比褚橙的甜带来的价值要大得多。褚时健种的褚橙是一种跨界,绝不能只在橙子的范畴去分析。这就好像iPhone进入手机市场,不仅改变了手机,还颠覆了互联网,创造了移动互联网;微信进入了移动社交领域,改变了用户的通信习惯。
当然,我并不是说产品可以很垃圾,但是我认为,营销是最重要的!因为中国现在有太多的劣质、“三无”产品,靠各种营销概念和手段占有市场。这类产品成本低、毛利大,因此有钱做足营销。
中国化妆品行业尤其明显。大量伪劣、“三无”产品充斥在市场上。这些产品不断变换着包装和营销概念,今年火完,明年换个身份、牌子继续来忽悠。比如去年网络上超级火爆的泰国童颜神器,半年后被爆出激素、重金属含量超标,毁了无数女性的肌肤。这种赚快钱、劣币驱逐良币的商业行为,在中国尚不成熟的市场下,会一直存在。正因如此,我认为褚橙仅仅是因为甜而获得成功的论断是极其荒谬的。
仅仅认真是不够的
中关源科技CEO
隋宗池
初读褚橙案例,认同褚时健的认真。
后来又多读了几遍,慢慢地,我感觉有些不一样的东西了。
我相信每件事情都是多面的,每个人的视角都是真实但不完整的。“认真”是黄老师看褚橙的视角。但我觉得褚老的能算大账才是成功的关键。
褚老说:“我也看到很多人,觉得他们也认真,甚至可能比我还认真。但是他们大事小事不分,一律对待。我认为要分清主次,在关键问题上认真,小问题要能放得过去。每个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要搞清楚哪些是大事情,把精力用于搞主要问题。要算大账。”
算大账!这道理谁都懂,但问题是,什么是“大”,什么是“小”?要想真分清楚什么是关键问题,什么是鸡毛蒜皮,不仅需要专业,更需要高度和前瞻。否则,再怎么认真、努力、执着、拼搏,都无法成功。
在褚橙这盘棋中,褚老把握住了真正的大事-各方的利益关系。人的利益决定了人聚、人散。健康的利益关系是合作共事的基础。褚老自述“我不聪明。有时候啊,我笨得很,尤其是在和别人打交道的时候。”这句话很有深意,这背后也一定有很多故事。(很遗憾我当时不在场,否则一定请褚老讲讲这些“笨得很”的故事)褚橙这盘棋有两个关键群体-果农和经销商。
对果农
(1)先发工资,每月3号发当月工资。这和很多企业发上月工资是不同的。这符合农民手里现金少的生活需求。
(2)借发工资,年底按产量和质量结算。合理的薪酬结构!既挂钩,又有保障。
为什么褚时健能这样做?农民说:“褚时健知道我们农民怎么想!”然后,从我多年从事HR的角度看,这需要的不仅是知道被管理者怎么想,更需要高度、前瞻以及承担风险的勇气!
对销售渠道
“不论用什么方式卖,必须要让卖你东西的人赚钱,你的东西才能好卖!”这个原则再简单不过了,可是在锱铢必较的生意场上,有几人真能做到?然而,褚老做到了,这就是他所说的“算大账”!
这两条够狠,直指人心!只有能抓住人的心,才能让别人走向你希望的方向。这其实更像是个一个角色定位的过程,角色对了,人心就顺畅了;精细化的技术管理、创新的营销方法才能在这盘棋里顺畅运行。离开这个基础,再精细的技术和方法都会像是咨询公司提供的绩效考核方案一样-完备而周密,但只能用来自娱自乐和纸上谈兵!
“要管理什么样的人,就必须先成为什么样的人。要想管理果农,你要知道他们在乎什么、想要什么、担心什么、喜欢什么……”这说的其实只是“术”的层面,真正的精髓,是褚老所说的“和别人打交道的时候,笨得很”!“笨”在商场上等同于“傻”,商场上的“傻”等同于让别人占便宜。褚橙让这个利益链中的所有人都要占到便宜,褚橙这个生意才能做大。这才是真正的算大账。
但是,算小账容易,算大账难。当从来没有人给果农按月发过工资,当经销商的利润数倍于褚老的时候,我相信没有几个人能坚持这么做!成就一个企业,核心人物的格局至关重要。褚老的格局,决定了在这盘棋中大多数人物的角色稳固、关系顺畅。这才是关键问题!
所以,褚橙案例让我知道了,仅仅认真是不够的!
褚橙像好莱坞大片,符合了人们内心需求
励致洋行董事总经理
俞敏
褚橙案例说明中国农业起点非常低,但只要做出差异化,成功概率不低。台湾人在品种改良、土壤改良、集约化生产等方面,是中国人里做得最好的,绝不输给褚老,但是他们没有褚老的故事。
禇老是一名跨界选手,他管过超大型的工业企业,并在企业管理、品牌建设、营销体系的运作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只是人生的变故,让他不能重新回到那个舞台。但是,褚老把管理大型工业企业的经验运用到褚橙上。QA、QC、定点、定量、统一操作等管理方法,都是典型的工业企业管理方法;作业长相当于车间主任,经过不断淘汰,能力强的作业长存续下来,架构越来越扁平化,执行力越来越强。中国还没有哪个大企业家像他一样,从零开始从事农业。
建立褚橙管理体系的过程是持续改善的过程。中国人很少有这种持续改善、不断优化的素质。
我做了近30年工业,我认识的人中,只有两个人有这种特点。一个曾经是华润励致洋行工厂的厂长。他是改革开放后,日本人在中国内地找到的第一批工厂厂长之一,曾在三洋从事管理工作。你可以说他学习了日本人的管理精神,也可以说他本身有这方面的潜质,因此得到了日本人的重用。在开始的时候,我近乎不能理解他那种注重细节、持续改善的精神。但是后来,我愈发地敬佩他。另外一个人是我的好朋友,交大高材生,精通日语,经营对日出口业务。他在自己家里建了一个日式庭院,在我看来已经极为精致了,但他始终不满意,天天改动那个庭院。给他做装修的是他的学生,竟然受不了他的折腾,逃跑不干了。朋友们也都觉得他有点儿过分。可是每年去他那儿,都能看到庭院非常明显的变化。
日积月累的改善,结果让人惊诧。
华润励致洋行从事办公家具生产和销售有近30年的历史。这30年里,我们的对手像走马灯一样来了又去。励致洋行是存活下来的为数不多的一个。我们不仅存活下来,还服务了超过半数的世界“500强”客户,更有幸成为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及****中央直属机关办公家具的指定供应商。
褚橙案例让我明白:励致洋行活下来的原因跟褚橙一样-专注和持续改进质量。在中国办公家具竞争白热化的15年里,励致洋行基本没有投放过广告。我们把市场推广费用都用在了产品上,以至于客户普遍认为,我们的大货品质比样品品质更好。励致洋行的订单50%以上由老客户贡献。我同意黄老师的意见,褚橙存在着太多偶然性,不可复制。如果不是褚老特殊的背景,谁敢拿1000万借人种橙子?我相信,褚老当时也没有拿出说服投资者的商业计划书。案例里也没有说明别人为什么借钱给褚老,或许是过去的人情债。我们无从猜想,也无法估计。其他创业者注定无法复制这样的江湖救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