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褚橙你也学不会全文阅读 > 第18章 新农人学褚橙(1)

第18章 新农人学褚橙(1)


  创业之舟的方向和锚

  北京千亩宽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

  黄琳

  黄老师给老板班上课时,问过一个问题:如果让你们重新来,你们觉得自己还会成功吗?举手示意还能成功的同学寥寥无几。其实,大多数企业家扪心自问:自己重新创业,能不能再次成功?答案一定是,说不准!一个生意有无数个因素影响着它的最终结果。这像拉链,只要一个咬齿坏了,就拉不上。

  褚老的成功,也有很多偶然因素。比如在褚橙最初的时候,不是烟草行业的朋友帮忙,可能褚橙也会现金断流;若不是踏上生鲜电商这艘快船,褚橙也不会像今天这样家喻户晓;如果没有褚老早年的经历和积攒下的人脉,可能无法筹得上千万农业投资;如果不是有曾经炼糖制烟的经历,也不会想到使用烟梗和糖泥作为有机肥。

  但是,读了两遍案例,一个强烈的念头跳了出来:褚橙的成功是必然的!所谓成功的人,做什么都会比常人做得好。他做烟,把第一车间放在田间,让红塔集团曾经一度贡献云南近一半的利税;他酿酒,出酒率比师父高,每两个小时自然醒来进行加温调节;他炼糖,出糖率比同行业高,同行参观了,也学不会。农业是一个靠天吃饭的行业,今年的生产措施到明年才能知道是否有效,所以大部分农民靠经验种田。而褚橙是把工业化的生产管理应用到了农业,用精细化和数据管理,保证产品质量接近一致。

  褚老75岁创业,这对于60岁就退休养老的中国人来说,本身就是个奇迹。在四个行业都能做得比别人成功,他的成功就是必然。

  产品为王

  我是做互联网农业的。在互联网圈子里,产品为王的思路大家都认可。但是,知行合一非常难。这里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

  我们在做业务的过程中,最头疼的就是农产品的标准化问题。比如新疆的阿克苏苹果,大部分有糖心,可有一部分没有糖心,这非常影响用户体验。

  另一方面,有太多因素影响农产品的最终产品品质。以五常大米为例,首先要确保产地。因为一个地理标识产品之所以有其独特的品质,跟这个地方的气候土壤条件有关。五常的大米之所以好吃,首先是五常所处的纬度适合大米生长,昼夜温差大,土地肥沃;五常位于黑龙江的最南端,属中温带大陆气候,年平均气温3.5℃,活动积温2700℃,平均无霜期在115天至139天之间,平均年降水量608毫米,年日照2629小时;八九月份水稻从灌浆到成熟,盆地内风和日丽,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平均温差13℃,比同纬度地区大5℃之多,最大温差达20℃;同时拥有拉林河、阿什河两大水系。其次是生产管理方面:农药和化肥的用量管理是否严格?是否采用了人工收割再自然风干的方式,粉碎过程是否有抛光程序?是真空包装还是自然透气的包装?这些都会影响到米的营养及色泽。

  然而,行内人都知道:市面上出售的林林总总的五常大米,有多少是真正按照这些必要方法和流程生产出来的?更基本的问题是:所谓的“五常米”有多少是真正在五常种的?我就知道很多米厂,为了获取更多利润,不惜掺加其他产地的大米来降低成本。我曾在深夜12点站在五常县,看到一辆接一辆外地来的汽车,满载外地生产的大米,进入某些五常米厂的仓库。

  面对这样的现状,做互联网农业的人真恨不得卷起裤脚,下到地里去保证自己的货源。然而进入田间后才知道,要保正高质量农产品的水有多深。

  褚橙是农产品,也是无法标准化的。但是褚老的精细化管理,让生产的每个环节都尽量标准化,最终成就了一个极致的产品。褚老的背景,能让人买第一次单,但是能让人持续买单,必须要产品质量好才行。为什么褚橙热卖,但名气相当的柳桃和潘苹果就没有同样的效果呢?我估计这同柳总和潘总没有像褚老那样吃住在果园,跟农民一起奋斗了12年,买鸡粪还用手去捻看看是否有加木屑有关。这些细节就是答案。

  管理之王

  在农业领域,将浇水、间伐、控梢、施肥、剪枝、病虫害防治等等这些因素都标准化、固化下来,绝不简单。这完全改变了传统的农产品管理方式。从这个角度上讲,褚时健老先生不仅仅是一个产品之王,更是一个管理之王。褚橙的成功是一个系统的成功。一个不成功的生意,我们很容易找出什么环节没做好,但是一个成功的事件,必须方方面面都能到位。

  农产品的品质是农民通过农民的手实现的,管理农民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中国管理农民最成功的是******,向农民明确了“打土豪,分田地”的愿景。我也是出生在农村的,说管理农民不容易没有贬低农民的意思。目前,在中国做农业之所以难,一方面是由于农民普遍文化程度不高;另一方面,农业资源比较分散,都是分田到户小规模生产,这是整个环境的问题。褚橙成功,不仅源于他首先解决了规模问题,还在于他找到了跟农民相处的方式,农民相信了褚老,相信了操作规程,同时作业长承上启下,让农民赚到钱。农民心里踏实,才能有精细化管理的落地。这是褚橙产品成功的关键。

  故事营销

  褚橙产品不差,但是如果没有褚老爷子独特的故事,褚橙也不会有现在这样红得发紫的效果。社会化媒体的时代,名声代表了影响力,但是名声不能带来直接的成功。背后的故事挖掘,文化的传播,是“引爆流行”的一个关键点。创业者和企业家对于“励志”这个词的共鸣,让很多人选择褚橙作为礼物,也让更多的人尝到了褚橙,这是褚橙传播的关键。在台湾地区,很多生产者会把自己的形象打在农产品上,甚至给自己冠以农作艺术家的称号,挖掘自己的人生经历,也是异曲同工的故事营销方法。

  方向与锚

  想起网上一个段子,“盖茨39岁成为世界首富;陈天桥31岁成中国首富;孙中山28岁创兴中会;孙权19岁据江东;丁俊辉15岁拿世界冠军;邓波儿7岁拿奥斯卡;贝多芬4岁开始作曲;葫芦娃一出生就开始打妖怪,你说我们急不急?可是,黄忠60岁跟刘备;德川家康70岁打天下;姜子牙80岁为丞相;佘太君百岁挂帅;孙悟空500岁西天取经;白素贞1700多岁才下山谈恋爱,你们都急什么急?”

  虽然是调侃,但是前半段的描写更符合当下国人的急躁心态,能有后半部分心态的人不多。尤其是在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当下,加快了社会的变化。很多人都希望能一觉醒来,想出一个无比伟大的点子,然后开始一次改变人类的创业,三年后就在美国上市,进入富豪榜。我们身处这样的环境,或多或少都能感受到这样的氛围和压力。一个朋友说他以前有一个同事,后来进入了投资界。他说,中国人想不富都不可能。从早晨8点起床到晚上12点,各个星级酒店的大堂,都是谈生意的中国人。如果你偶然进入这样的酒店大堂,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谈话,“只要你投给我3000万美金,明年肯定有过千万用户,估值过10亿美金,再下一轮就融2亿美金。”

  与这股浮躁成鲜明对比的,是一个老人75岁开始创业,12年吃住在果园,种橙子的故事。

  褚橙让我这艘创业的小舟,不仅有了方向,也有了锚-看不清方向时,我会停下来想一想。

  学不会,我们也必须学!

  华夏幸福城市发展集团农业事业部招商及营销中心总经理

  李坚刚

  黄铁鹰老师的团队用了8个月的时间,历经11稿,剖析了“褚橙”,得出的结论却是-“褚橙你也学不会!”

  “见贤思齐”“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作为一个“新农人”,虽然达不到褚老的高度,但“褚橙”的发展路径对很多“新农人”还是大有裨益的。

  起步的差距

  对于农产品来说,口感就是一切。因此,褚老一进入农业领域,就从直接左右口感的种植环节切入,以做出好产品为目的。这是一条入行时不容易选择的路。褚老兴修水利,自制肥料,改良技术,细致管理,持之以恒地坚持,10年后将对手远远甩在了身后。这是一条先难后易,越走越宽的路。

  相比之下,我和很多“新农人”进入农业时,由于对农业的生疏和恐惧,乃至对农业的轻视,秉承“渠道为王”

  的思维,往往是从销售环节切入。有的面向个人家庭会员做有机宅配;有的面向机关团体企业做农产品礼品和福利品供应;有的自建农产品B2C或O2O平台;有的在京东、天猫等上开店,林林总总不一而足,但基本都是“产品完全依托基地+自己在产品策划、包装设计、营销方案、配送服务、客户关系等方面发力”的模式。这是一条先易后难,越走越难的路。

  但营销的本质还是要回归到好产品,这正是褚老的难能可贵之处。近几年,国人对食品安全愈发关注。这吸引了无数“新农人”进入此领域。资本也看到了这个空白,疯狂涌入。然而,面对着这片被一致看好的“蓝海”,现实却是“面朝蓝海,没有花开”-3000家农产品生鲜电商无一盈利。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很多,也很复杂,但缺乏有独特竞争力的优秀农产品,肯定是一个重要因素。

  没有好的农产品,就不可能有高的客单价。农产品和生鲜电商,每单40元的物流成本和损耗是必然的,如果客单价低于200元,那将是农产品电商的致命伤。

  没有过硬的质量,就难以控制退货比例。而退货比例是农产品电商的KPI指标。一个退货带来的损失不仅仅是商品的损失,更重要的是客户体验及口碑的损失。有调研数据显示:不少农产品电商退货比例达到了10%,好一点儿的也有6%。请大家想想看,这要多高的毛利才能支持这样的退货率?没有好产品做,仅靠各种包装、营销方案、促销活动、新媒体传播……短期内可能有效果,但后继乏力,无法形成重复消费,不仅如此,还会给公司带来负面作用。我就曾亲身经历一个实例:某著名生态食品电商平台搞促销活动-“68元免配送费”,一个单位的4个人凑了68元买了一份水果,之后分别打电话给客服,投诉水果的质量问题。这有点儿恶意攻击,但产品也是真有问题。

  褚橙与“本来生活网”的合作,谱写了农产品与电商平台合作双赢的佳话。但如果褚橙的质量不过硬,仅仅是靠褚老的励志效应和“本来生活网”的营销策划团队,肯定也是昙花一现。就像“本来生活网”同样也做了柳桃和潘苹果的营销,这两位企业家的名声不在褚老之下,但这两个产品为什么就没引爆?

  试想,如果电商平台都有一定数量的像褚橙这样的好产品,何愁客户不来、人气不旺、客单价不高?!反之,如果都是质量平庸的同质化产品,则只能花大价钱导引流量,靠拼价格等低端手段进行竞争,最终使得农产品电商平台都失去了自己的特色,失去了创业时的初心,变得产品雷同、促销雷同,成了完全靠“搬箱子”、拼运营效率的网上大超市。长此以往,不但发展困难,一旦有更大的电商平台进入,我们则毫无招架之力。

  产品质量的差距

  刚进入农业时,我们公司的业务模式是“个人家庭会员有机宅配+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农产品礼品福利品团购”,后来也搭建了自己的电商平台,建设了自营的物流体系,但产品都来自于各供应商的生产基地。我们是比较早的一波新农人,刚开始那几年虽然业务还不错,但因为农产品质量的问题,我真没少挨过客户讽刺、挖苦乃至谩骂;甚至被客户告到工商所、找电视台曝光(因有一年首批阳澄湖大闸蟹发得急,养蟹户忘了给其中几只大闸蟹扣上大闸蟹协会的保真戒指,于是客户说我们售假)。

  还有一次,一个客户因为我们送的蔬菜坏了,来电话投诉。客服因为回答得不够耐心,导致该客户专程驱车在北京下班的高峰期,从西二环赶到南三环,闯进我的办公室兴师问罪。

  为了应对农产品质量给我们带来的困扰,我们公司开过无数次会,想方设法讨好客户-我们给客服人员赠送小礼品的权限,安抚遇见质量问题的客户;在标配10个苹果的箱子中多放一个苹果,已备有坏的;我们每天汇总质量日报,总结质量问题和投诉话术;给供应商打分,对供应商进行奖惩等等不一而足,但所有的这些跟褚橙比起来,都是治标不治本。

  其实,所有农产品供应商肯定也都想把产品质量抓好。

  但想和做,做和能做到之间还隔着一座珠穆朗玛峰。

  褚老牛就牛在他登上了这座珠穆朗玛!

  规模的差距

  所有做农产品的人可能都有一个梦,那就是:自己有几款独一无二的好产品,销售不愁,价格还高,顺便带动其他产品销售。比如,阳澄湖核心水域的大闸蟹是我的;阿克苏冰糖心苹果核心产区是我的。

  但是,再好的农产品,也受限于自然环境,一定是有限的!

  一次,一个做投资同学的太太,一位生态食品和健康生活的狂热爱好者,请教我一个问题:她曾总去一家电商平台购买某品牌的生态鸡蛋,刚开始觉得好吃,但一段时间后,也和普通鸡蛋的味道一样了,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