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褚橙你也学不会全文阅读 > 第24章 众说纷纭大家谈(4)

第24章 众说纷纭大家谈(4)


  我也不认为褚橙的营销有什么耀眼之处,更不认为王石的赞誉对褚橙推广起了多大作用。王石、柳传志等名人结识褚老绝不是因为褚橙好吃,而是因为他曾经是红塔的掌门人又坐过牢,是因为他的特殊经历。人对自己不了解或者做不到的事情,或多或少都有点儿神秘感,容易感动,也容易崇敬。人们都崇拜英雄,爱听跌宕起伏的故事。褚橙就像好莱坞大片,符合了人们内心渴望成功特别是咸鱼翻身的需求。人们在咀嚼着美味橙肉的恍惚间,好似跟一个传奇人物有了某种联系,这是褚橙营销中最成功的因素,也是最大的亮点。

  褚橙的质量固然好,但在甜度、水分、化渣率指标上的那点儿差异,不足以让人们摒弃其他橙子而选择褚橙。要我说,褚橙热卖的因素中,褚老名声的作用更大。

  世界上就怕认真二字

  北京中仪大珩科技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

  刘文玉

  看了几遍褚橙案例,受益匪浅,以下8个关键词,代表着我读完案例后的感受。

  1.传奇

  褚老一生做了4件事,而且都非常成功,可见褚老内心强大、能力超群,人生的每一步都是传奇。

  2.励志

  4年前,我46岁,厌倦了给外国人打工,从科学仪器行业的外企辞职,带领一个小团队,在同行业创业,也曾因为遇到了很多困难,打退堂鼓。看了褚老的案例,足以让我这个与褚老差37岁的人汗颜。

  3.专业

  案例中到处充满了冰糖橙种植业的专业术语。读完,感觉自己也能按照其中的描述和分析,尝试着去种植冰糖橙了。这说明做任何事情都需要专业的能力。不懂没关系,但必须能学习,肯学习、必须成为专业的人。

  4.为人

  褚老出狱后可以迅速筹集到1500万元,一开始销售不顺,但能够通过原有的一些关系帮忙消化。这一点告诉我:如果褚老一生为人不好,哪会有人在困难的时候出手相助?人要想成功,除了自信、智慧和能力外,恐怕还要为人好!

  5.管理

  褚老可以把农业管理做到扁平化,可以将没有多少文化的农民以最简单、最合理的奖惩机制管理得服服帖帖。这说明好的管理者不仅必须是内行,还必须真懂被管理者。

  6.付出

  12年的时间里,褚老几乎每天都在橙园里观察树的长势,研究橙子的生长过程,发现和解决各种问题。最终所获得的回报就是冰糖橙种植业对褚老的尊敬与佩服!这个事实告诉我,做事情要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才有可能获得最高的赞赏。

  7.坚持

  褚老虽然曾经是烟草大王,也有着从冰糖橙改成温州柑橘,然后再回到冰糖橙的折腾过程;也遇到过橙子卖不出、橙树受病虫害困扰等问题。如果没有坚持,其中任何一个坎都可能使我们今天不知道有褚橙的存在。这告诉我们:坚持不一定能成功,但不坚持一定不行。

  8.认真

  案例中的村书记说:“我就没看到像褚时健那么认真的人。他太认真,真是认真。”这一点对我的教育最大。我是学工科的,又做了20多年科学仪器产品的销售和管理。我非常同意案例中的这个观点:“工业需要精细,精细依赖数据,数据源于认真。”在现代工业史中,中国没有什么让世界佩服的发明,原因就是因为我们的文化中,缺少了认真二字。

  在我们行业,恰恰是中国人自己特别不愿意购买国产的分析仪器。我们的产品与国外产品相比太差(软件经常造成死机、电路板性能不稳定、机械加工误差大、光学组件装调过程随意性强、工艺设计不合理等等),原因就是“不认真”!只要产品可以卖掉,只要还有用户,就不改设计,不投入可靠性研究,不提高部件性能,对付着生产。面对用户的抱怨,就只有一个办法-压低价格。因此,利润越来越薄,厂家就只有压低上游部件供应商的价格,部件供应商就只好不认真做产品,甚至是偷工减料。厂家因为没有足够的利润,也就很少投入研发,服务力度也会大大缩水。于是,设备不好使、不耐用,服务又不好,客户就越来越觉得国产产品不值钱,不想买。这个怪圈的根源就是“不认真”。

  企业可以做自己

  北京车网互联科技有限公司监事/行业总经理

  李旭

  无论把褚橙热卖归因于名声还是质量,或是兼而有之,都只是在一个断面上观察。请问,褚老的名声从何而来?褚橙与红塔山是否有异曲同工之妙?这样看来,我更倾向于将褚橙的成功彻底归于人。

  在移动互联网领域,新产品目不暇接,成功报道更是层出不穷。初读那些成功案例,总会惊叹一声:原来如此!然而读多了,反而糊涂了。甲企业因时势而起,是风口上的猪;乙企业背靠强大资方,起步就在巨人的肩膀上;丙企业技术积累深厚,有别人一时难越的壁垒……仿佛每个企业都被命定了必然的崛起,我们只能眼看着、羡慕着。

  人被打击多了,反而平静了。既然没有人家的“天时、地利、人和”,我只好退而求次,老老实实地学习,亦步亦趋地跟进。但学着学着却发现,那些成功案例上的黑块字原来如此知易行难。并非砸下天价广告就能建立品牌,也不是领头人熬到凌晨就能带出团队。

  好在,老天总是在你意想不到的时候奖赏你。在这样七七八八的模仿中,我们的企业倒也在进步,只是有点儿“四不像”,有几分国企和民企的痕迹,也有互联网企业的自由,各种元素错落搭在公司的各个角落。

  在这个过程中,我审视着公司里的人和事,慢慢也看出一些端倪。此时,忽然顿悟-原来企业是可以做自己的。这一刻,无论是初创时莽撞的记忆,还是几年来学习的点滴,都成了推动质变的积量。就像一个探索图书馆的小朋友,从最低处的书架漫无无目的地翻起,直到某一天,踩着脚下散落的卷册,就能触及顶层的孤本。此时,只有在此时,我们才可以以独立的视角审视所在的行业,去研究同行,去洞悉生意的本质与内涵。此时,也只有在此时,我们才能真正排除周遭的干扰,发出自己的声音。

  10年来,我一直在“车联网”行业里创业,它是物联网的一个分支,在物联网这个名字诞生之前,对它最通俗的解释就是“做GPS(全球定位系统)的”。2005~2006年,我受命向投资人介绍公司的项目。那时,他们都以为我们是通信企业,我们则努力分辩其中的不同,字斟句酌地解释什么是“LBS(LocationBasedServices)”,解释基于位置的服务将是未来的发展趋势。但那时只是照本宣科,很多东西自己也未必相信。结果到了2010年,LBS在互联网圈居然已经妇孺皆知。记得与友人笑谈,我们用5年的青春,把一个冷僻的词,熬成了热点。转眼又过5年,“车联网”几乎成为所有互联网巨头布局的重点领域,而我们几个创始人也都被朋友笑言算是专家了。

  移动互联网总是热衷于炒作一个又一个概念。从烧钱买用户不问盈利模式的APP时代,到团购、LBS、O2O,再到MOOC(MassiveOpenOnlineCourses)、可穿戴设备、工业4.0……常常有人说,移动互联网领域要“唯快不破”。可是,有几个企业是因“快”成王的?然而,又有多少创业者能忍得住“慢行”?

  我与褚老虽然相差50多岁,但看了褚橙案例后,到真有些惺惺相惜。

  褚老的经历、年龄和囹圄生活,让他思考和专注,让他把骨子里对事物的执着和认真放大。友朋的疏远,至亲的变故,只有爱人和山野乡民的陪伴。电影《梅兰芳》中说,谁毁了梅兰芳的孤单,谁就毁了梅兰芳。

  其实,每个坚持到10年以上的创业者都能体会到这种孤单。有一次在欧洲的郊野,仰望仿佛近在咫尺的天空,我忽然生出一种恐惧,感觉自己渺小得不及草芥。低头看脚下的厚土,忽觉自己的一生也不过短暂一瞬。生命的价值又是什么?以褚老的经历,生命中的轻重,定然也黑白分明吧。

  其实,褚橙因何成功,未必有定论,我相信历经沧海的褚老也不会细数背后的曲折。但褚老似乎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在选定的路上,不问速度与成败,认真地走下去。

  没有好产品就没有好营销

  北京纳西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

  冯国云

  作为IT行业的一个创业者,我很荣幸地读到褚橙案例。尽管我做的行业与橙子毫不相关,但看过这个案例后,依然有一肚子话要说。

  互联网行业很火,特别是移动端兴起后。大家有了一种共识,“开口不谈APP,纵使成功也枉然”。很多传统行业的老板们睡不好觉了,纷纷探讨如果某某互联网公司进入你的行业,你该怎么办?

  由于互联网本质是信息,因此从诞生的第一天起,就和营销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于是,市场上充斥着各种互联网营销“神话”;各种“洗脑”书籍也纷纷出现,商业计划书谈论的也都是登陆纳斯达克的问题。这股浪潮让一些创业者忘了初衷,把注意力放在如何制造“噱头”、引发关注上。开口必说“互联网思维”,仿佛这“思维”一夜间能解决一切商业难题。在浮躁的大环境下,也就不难理解很多人对褚橙的质疑了。有人认为,所谓的“励志橙”,不过是借了褚时健名气的炒作;还有人认为,褚橙是借互联网营销才获得成功的。

  1967年,菲利普·科特勒在《营销管理:分析、规划与控制》一书中,确认了以4P为核心的营销理论,即产品(Product)、价格(Price)、渠道(Place)、促销(Promotion)。因为大多数企业的制造部与销售部是分离的,所以我读书的时候一直没有想明白,谈营销为什么第一个P反而是产品。后来商业经历丰富了,我才发现科特勒不愧是大师,他很早就认识到了,营销的基础是产品,只有产品好,营销才有意义。孙子兵法说:守正出奇。如果营销是“奇”,那么产品一定就是“正”;如果营销是“毛”,那么产品一定是“皮”。二者相辅相成,互为里表。而褚橙案例告诉我们,所谓的“人脉”“名气”“营销手段”,固然重要,但是褚橙过硬的质量才是这场商战成功的必要因素。

  诚然,做好营销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比这更困难的是-如何才能做出一款优秀的产品。对中国人而言,这个问题更难:第一,中国整体缺少一个严格工业革命阶段的锤炼;第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含蓄性使得我们缺少标准化的习惯。正因如此,褚老的“数字化”管理更显难能可贵。无论是酿酒、制糖、做烟,还是种橙子,数字化使得他的生产工艺比同行更加精准,过程更加可控,这应该是他在不同的行业里都能够成功的重要原因。

  对于IT行业,想做出一个好的产品,需要产品定义更加切中用户痛点;需要设计人员精益求精的交互设计、界面设计;需要开发人员扎实的架构功底、完善的开发流程;需要测试人员“鸡蛋里挑骨头”式的质疑。一遍遍地打磨产品,让每一项细节都比业界好“一点点”。这种打磨过程的确痛苦,在我们打造自己的金融数据服务云平台的过程中,深有体会。但是,看了褚橙案例后,我知道了比我们更难的是农业。

  相比较IT和制造业,中国农业的集约化程度更低,生产方式更原始,产品质量也几乎不可控,所以食品安全成了今天中国人的心病。前些年听过一个故事,一家日本公司在中国租了一块地要做农业,在土地使用的前两年,他们不种地,只做土壤改良。这让周边的农民很纳闷,认为日本人很“傻”。可就是这样“傻”的民族楞是做出来了那么多高质量的产品。追求质量的人,其实能够理解这家日本公司的做法。土壤有问题,生产出来的农产品一定有问题,这也能看出日本人在农业方面的丰富经验和对产品质量追本溯源的精神。在褚橙案例中,无论是水源、肥料、种植方式、病虫害防治还是果农管理,这方方面面的改进和IT行业的打磨过程又有什么差异呢?就是这些“一点点”坚持不懈的追求产生了“一点点”的改进,最终在这样一个薄弱的行业中,成就了“褚橙”。所以,我对黄老师在澳大利亚看到的高级褚橙模式一点儿都不奇怪。西方农业起步更早,模式更成熟,他们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所幸,很多的创业者也都已经认识到:正因为我们有着薄弱的农业基础,才有更多的创业机会。我从来不怀疑未来的农业会缔造出过去20年房地产行业的繁荣。

  “路漫漫其修远”,我辈恰逢其时。中国正在从一个跟随者向引导者演变,这个巨大的消费市场,正是做出好产品的良机。我们创业者都应该挽胳膊、撸袖子在做出好产品这条路上专注。《易经》第十三卦说:乾上离下,天火同人。天佑我中华,几经磨难终未被灭族,褚老前辈们已示楷模,我辈自当跟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