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中外应对危机100例全文阅读 > 第1章 序

第1章 序


  苏荣

  古往今来,人类经历并正在经历着各种各样的危机。危机作为一种警醒方式,对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不断提出严峻的挑战,形成巨大的考验。如何正确应对危机、有效化解危机、努力战胜危机,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和切实解决的重大课题。

  应对危机要常思忧患。人类历史上,洪水、地震、瘟疫、战争、事故、政变等各种天灾人祸从未间断。尤其到了现代社会,一方面发展突飞猛进,变化日新月异;另一方面各种矛盾和问题也在不断积累,情况瞬息万变,过程危机四伏。“石油危机”、“黑色星期一”、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漏、“9·11”事件、印度洋海啸、美国次贷危机、甲型H1N1流感,这些危机事件给世界带来了巨大灾难,给人们生命财产造成了重大损失。因此,面对可能出现的危机和灾难,我们要常怀忧患之思,常怀警醒之心。常言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理查德·帕斯卡尔指出:“21世纪,没有危机感是最大的危机。”英国危机管理专家迈克尔·里杰斯特说过:“预防是解决危机的最好方法。”可以说,没有危机感,其实就有了危机;有了危机感,才能有效避免危机。“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居安思危,则有备无患。”无论是对一个国家、一个地区,还是对一个企业、一个家庭、一个人而言,只有始终保持清醒头脑,树立忧患意识,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应对危机要坚定信心。“信心比黄金更重要。”坚定的信念,有如大海中的明灯、大厦中的支柱,不可或缺。危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在危机面前丧失信心。越是危机当头,越要增强信心、坚定意志;越要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五千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历经磨难而信念愈坚,饱尝艰辛而斗志更强,创造出灿烂的中华文明,就在于有对美好理想的执著追求。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战胜了政治、经济领域和自然界出现的各种困难和风险,特别是2008年以来战胜历史罕见的雨雪冰冻和地震等特大自然灾害,挫败各种分裂势力的图谋,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航船始终沿着正确航向不断乘风破浪、昂首前行,中华民族以前所未有的雄姿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靠的正是在党领导下13亿中国人民的坚定信念和伟大力量。“安危不贰其志,险易不革其心。”只要我们不被任何困难所吓倒,不被任何挫折所屈服,就一定能够无坚而不摧,无往而不胜。

  应对危机要善抓机遇。所谓危机,既是危险,也蕴含机会。应对危机,关键是危中寻机,化危为机。综观古今中外,民族的兴旺、国家的富强,无不“受益于”各种各样的危机。历史上,每一次经济危机之后,经济格局都发生了重大变化,经济版图都发生了重大调整。换言之,每一次经济危机,也是各国经济重新洗牌的一次机会。这次肆虐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造成了严重冲击,对我省经济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同样不可忽视。但对江西来说,却正是我们发挥后发优势、加快发展步伐的大好时机,正是我们缩小与沿海发达地区差距,争取逆势进位,“弯道赶趋”的难得机遇。我们要善于从变化的形势中捕捉和把握发展机遇,在逆境中发现和培育有利因素,努力做到趋利避害、扬长避短,排难而进、逆势而上。

  应对危机要坚决果敢。危机具有突发性、威胁性、危害性、紧迫性等重要特征。古人说:“善谋且善断者,易胜。”如果优柔寡断、迟疑不决,困难就会越来越多,问题就会越来越大,而危机中潜伏、伴生和蕴藏着的机遇也会稍纵即逝、瞬间流失。在我们党和国家的历史上,从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战略大决战到抗美援朝,从粉碎“四人帮”到拨乱反正,从成功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到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无不是果断决策的光辉范例。这就说明,面对危机,要有“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要有“风卷残云”的作风和气势。只要我们审时度势、快速反应、科学决策、措施有力,就一定能够在应对危机的过程中不断开辟新天地,开创新局面。

  应对危机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艺术。为系统总结古今中外应对危机的经验教训,江西省委宣传部组织编写了《中外应对危机100例》,该书从政治、经济、社会、军事、自然、企业等领域,分析了100个应对危机的经典案例,包括危机的成因、走势和影响,特别是应对危机的战略、战术得失等。全书内容丰富翔实,文字生动流畅,分析精深独到,具有很强的资料性、可读性和启迪性,对广大干部群众科学认识危机发生变化的特点和规律,正确把握应对危机的策略和方法,将起到很大的帮助作用。

  彩虹与风雨共生,困难与成功相伴,危机与机遇并存。没有艰险,不能磨砺坚韧意志;没有挫折,不能成就非凡伟业。当前,我们正处在干事创业的大好时期,在实现江西崛起新跨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程中,毫无疑问,我们还将遇到各种各样的风险和考验。同样毫无疑问的是,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我们有信心、有智慧、有勇气、有力量战胜任何困难和风险,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