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5年12月,长州藩讨幕派高杉晋作率领以农民为主体的“奇兵队”击败保守派,夺取了藩政权。随后,萨摩藩讨幕派西乡隆盛、大久保利通等人也控制了藩权。不久,这两股力量结成讨幕联盟,与天皇共同举兵,成为全国讨幕运动的核心,他们一方面实行政治、经济改革,以调动农民、商人和中下级武士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在军事上武装自己,购置大量的西方先进武器,与幕府军队抗衡。
1867年孝明天皇死,太子睦仁亲王(即明治天皇)即位,明治与倒幕势力积极结盟举兵,经过几个回合的较量,德川被迫还政天皇,幕府领地大部分被没收,幕府被推翻。
明治天皇为巩固统治地位,以“富国强兵”为口号,企图建立一个能同西方并驾齐驱的国家。1871年废藩置县,摧毁了所有的封建政权。同年成立新的常备军。1873年实行全国义务兵制和改革农业税。另外还统一了货币。在19世纪70年代中期,这些改革遭到两方面的反对:一方面是失意的武士,他们纠集对农业政策不满的农民多次兴行叛乱;另一方面是受西方自由主义思想影响的民权论者,他们要求实行立宪,召开议会,万事决于公论。明治政府在各方面的压力下,1885年实行内阁制,翌年开始制宪,1889年正式颁布宪法,1890年召开第一届国会。在政治改革的同时,也进行经济和社会改革。明治政府的主要目标是实现工业化。军事工业以及交通运输都得到很大发展。1872年建成第一条铁路,1882年成立新式银行。为了满足现代化的需要,大量介绍西方的科学技术。到20世纪初,明治维新的目标基本上已经完成,日本在现代工业化的道路上大步前进。
经过明治维新而渐趋富强的日本,利用强盛的国力,逐步废除与西方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收回国家主权,摆脱了沦为殖民地的危机。随着经济实力的快速提升,军事力量也快速强化,成为称雄一时的亚洲强国。
◎智慧解码
日本曾经两次拜人为师——第一次是在一千多年前拜中华帝国为师,在日本朝野推行“中国化运动”(大化改新),把处于草昧状态的日本民族向前推进了几个世纪。第二次就是明治维新,向战胜自己的敌人学习,拜英美等强敌为师。明治维新,在日本近代史发展中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是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历史事件。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前也是危机四伏,内忧外患。但是,日本化危为机,进行了一次资本主义改革,来了一次由死而生式的蜕变。其最根本的一点在于日本向西方进行各方面学习的彻底性,改变政治制度为君主立宪制,并在经济和社会等方面实行大改革,促进了日本的现代化和西方化。
苏台德事件在中国古代就能找到类似的例子。
战国时代,魏国老是受到秦国的侵略,魏国只有割土求和。当时有个叫苏代的人对魏王说:“你这样用领土、主权换取和平,是办不到的,只要你国土还在,就无法满足侵略者的欲望。这好比抱着柴草去救火,柴草一天不烧完,火是一天也不会熄灭的。”
但是,安釐王不肯听从苏代的话,不久魏国被秦国灭亡。
这就是“抱薪救火”的来历。
可惜的是,两千多年后的1938年,这一故事又在欧洲重演……
苏台德事件与慕尼黑协议
欧洲版的“抱薪救火”故事
1938年,欧洲上空乌云翻滚。3月,德国一枪不发,便吞并了奥地利,接着又紧盯下一个目标——捷克斯洛伐克。
捷克斯洛伐克苏台德区与德国接壤,居住着300多万日耳曼人。希特勒利用同一种族关系,多年前就暗中在苏台德组织了一个纳粹党。1938年4月,觊觎已久的希特勒一方面指示苏台德的纳粹党煽动民众,不断制造事端,要求“民族自治”“脱离捷克”。另一方面,希特勒叫嚷着不能容忍德国境外的日耳曼人受到“欺侮”,要替他们“伸张正义”。他扬言要对捷发动战争,大规模地向捷克斯洛伐克边境调集军队。
眼看大兵压境,捷克政府为捍卫国家独立,也开始局部动员,40万后备军应征入伍,准备抗击德国入侵,战争一触即发。
在这危急时刻,最伤脑筋的是英、法等国领导人,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捷克在英、法保护下恢复了主权,同英法签订了互助同盟条约,所以,如果德国和捷克交战,英、法按照条约必然卷入对德战争,战火就要延及他们自身。
9月13日晚上,英国首相张伯伦给希特勒发出一封十万火急的电报,表示要和希特勒见面,希望“和平解决”这一问题。希特勒喜出望外,他正在为侵略捷克的事大伤脑筋。因为当时的德军实力有限,准备攻打捷克的只有12个师,而捷克却有35个装备精良的师;德国的国防军参谋部也反对侵略捷克的军事冒险,以至于当时希特勒发给准备侵捷德军的一道密令是“如遇抵抗,立即撤回”;如果英法坚决站在捷克一边,希特勒的如意算盘就落空了。如今张伯伦主动求和,正是现成的敲诈机会。
希特勒和张伯伦的谈判在一间密室秘密进行。深谙对方心理的希特勒杀气腾腾地表达了“德国对苏台德志在必得”之心!生怕战火烧身的张伯伦急忙求和。经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打击后,英、法两国的经济和政治地位已受到巨大削弱,人人谈战色变,不敢再与德国针锋相对了。
会面结束后,张伯伦与达拉第密谋。捷克地处欧洲中心,德国人如占领捷克后,就可以把它作为向东进攻苏联的跳板,向西进击英、法的重要阵地了。英、法两国也深知捷克地理之重要,却寄幻想于希特勒,听信希特勒与英法永不战争的许诺。同时,英、法一直视社会主义苏联为洪水猛兽,因此希望祸水东引,让德国去攻打苏联,德、苏互斗,他们坐收渔翁之利。在这种背景下,一个暗地宰割捷克斯洛伐克的阴谋出笼了。
当夜,英、法炮制了一项出卖捷克的计划:“凡是苏台德区日耳曼居民占50%以上的全部领土,都直接转让给德意志帝国。”第二天,英、法两国向捷政府提出割让苏台德区给德国的“建议”,并以解除盟约要挟,警告如果因此发动战争,威胁到欧洲的利益,捷克要负全部责任。
苏台德地区一片混乱,德国大军已压境,英、法却要坐山观虎斗,弱势的捷克势必孤掌难鸣!在万般无奈之下,捷克政府只好屈从英、法的利益,同意割让领土。
9月20日,在慕尼黑的褐色“元首宫”里,英、法、德、意四国首脑在《慕尼黑协定》上签了字。
《慕尼黑协定》主要内容是:捷政府必须在10月1日起的10天内,把苏台德区和德意志人占多数的其他边境地区割让给德国;割让区内的军事设施、工矿企业、铁路及一切建筑,无偿交付给德国;成立由英、法、德、意、捷五国组成的“国际委员会”来确定其他地区的归属并最后划定国界,等等。
英法等国的绥靖政策并没有给自身带来和平,反而让希特勒看到了英、法等国的软弱。在占领了苏台德区后,便得寸进尺,于1939年3月吞并了整个捷克斯洛伐克。德国在较短的时间内增强了自己的经济和军事力量,在战略上处于更有利的地位,随即把侵略的矛头指向了波兰,接着便是英、法,最终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
英、法两国企望以《慕尼黑协定》来损人利己的阴谋落空。他们的纵容政策,不仅损害了弱小国家,也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给欧洲人民带来了无穷的灾难。
◎智慧解码
英、法抛弃了合纵,抛弃了所有拯救欧洲及自身的机会而因循等待,他们听任德国蹂躏捷克,而没能够觉察到希特勒的连横战术。就谋略、政策、预见和才能来判断,张伯伦和达拉第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受骗上当的领导人。他们在被希特勒无情地嘲弄之后,历史也在深远的日后,更辛辣、更深刻地嘲弄了他们。
几声琴声,吓退了司马懿的几万大军,那是诸葛亮的“空城妙计”。一篇广播稿,使傅作义放弃了偷袭中共中央驻地的计划,那是毛泽东的杰作。法国总统戴高乐也曾不费一枪一弹,用收音机粉碎了一场兵变。这,堪称世界政治斗争中的奇迹。
法国阿尔及利亚大撤军
用收音机挫败兵变
19世纪30年代,法国开始武装入侵阿尔及利亚,并将之沦为法国殖民地,推行种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不断地掠夺阿尔及利亚人民的巨额财富。阿尔及利亚人民一直没有停止过艰苦卓绝地反对法国殖民统治的斗争。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阿尔及利亚人民在民族解放阵线的领导下,为争取民族的自由和祖国的独立,高呼“把法国佬赶回老家去”的口号,可歌可泣、英勇顽强的反抗达到了高潮。
1958年,再次当选法国总统的戴高乐将军经过冷静思索,权衡利弊,作出了令法国人不可思议、令国际社会普遍欢迎的决定:尽快结束这场由法国人挑起的旷日持久、不得人心的战争,还自由和独立于阿尔及利亚人民。他指派了特使与阿尔及利亚解放阵线进行秘密谈判。当公开谈判的时间临近时,来自法军内部的强大阻力与戴高乐激烈交锋了。驻阿法国殖民军的高级将领们公开反对戴高乐的政策,大骂总统是卖国贼、软骨头、国内最大的奸贼。他们密谋发动一场兵变,由他们独立统治阿尔及利亚。
在巴黎,戴高乐正紧张拟定放弃对阿殖民统治的公开谈判方案;在阿尔及尔,一帮高级军官们也在抓紧秘密制定兵变计划,一场严重的政治危机即将爆发。戴高乐总统得到了关于驻阿法军上层分子阴谋兵变的密报后,很快就制定了一个计谋。
第二天,戴高乐突然召见国防部长。他和蔼可亲地对部长说:“驻阿尔及利亚的官兵们十分辛苦,我决定给他们送些慰问品,以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部长说:“我立即照办,准备一批食品和衣物。”戴高乐摆摆手说:“不不,就送一批晶体管收音机吧。他们远离祖国,让他们多听听祖国的声音,这是最好的礼物。”
国防部遵命而行。在公开宣布同民族解放阵线进行谈判的前几周,几千部袖珍晶体管收音机被迅速地送到了驻阿官兵的手里。
20世纪60年代初期,袖珍晶体管收音机可是个稀罕的物品。这代表着祖国和总统关心的珍贵慰问品使法军官兵们爱不释手,一有空闲,就打开收音机,收听祖国的广播节目,打发他们远离故土的寂寞时光。这件事丝毫没有引起军官们的注意。这个小小礼物竟然蕴藏着特殊的战略意义。他们把收音机看成是给予部队的无害安抚,许多军官和高级军士们甚至还赞成这种做法。
一天夜里,官兵们收听到来自祖国的一条重要新闻:法国正式宣布同阿尔及利亚解放阵线公开谈判,停止战争,撤回驻阿的军队!这个消息关系到驻阿官兵的前途和命运,军营里瞬间一传十,十传百,都聚集收音机旁仔细收听。
这则重要新闻发布后,紧接着便是戴高乐将军对驻阿法军的动员讲话:“亲爱的士兵们,我是总统戴高乐。你们面临着忠于谁的选择,你们必须立即作出决定!我就是法兰西,我就是她命运的工具,跟我走,服从我的命令……你们的祖国、你们的亲人、你们的总统想念你们。跟我走吧,回到祖国的怀抱,回到亲人的身旁。”
戴高乐的讲话极具煽动性、凝聚力和号召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法国被德国法西斯占领,正是戴高乐将军“跟我走”的著名广播讲话,组织起一支流亡国外的救国部队,凝聚了法国的军魂,为祖国的和平与主权冲锋陷阵。如今,官兵们又听到了自己信赖的统帅“跟我走”那熟悉、亲切的声音,一下子勾起了他们思念祖国、故土和亲人的别离之情,早已厌战的基层官兵们纷纷响应总统的召唤,扔掉武器,走出军营,成群结队地奔向祖国。
决心与总统顽固对抗的驻阿将领们慌了手脚,军心散了,官兵溜了,庞大的铁军,竟然被那个不起眼的收音机瓦解了,兵变阴谋不战而败。那些直接统帅驻阿法军的首领们成了“光杆司令”,再也无计可施。
1962年7月3日,阿尔及利亚正式宣告独立。戴高乐用“收音机战术”奇迹般地粉碎兵变,成了重大历史事件中的一则美谈。
◎智慧解码
《孙子兵法》说:“上下同欲者胜。”在结束对阿尔及利亚的殖民统治,还自由和独立于阿尔及利亚人民这件事上,戴高乐和普通士兵的理念是一致的。但问题是戴高乐和他的士兵在信息传递上有障碍,戴高乐略施小计,借助几千部收音机,就把自己的声音传到了最前线,这种特殊的最高指示转化成上万吨“重磅炸弹”,彻底摧毁了高级将领们罪恶的兵变阴谋,哗变成南柯一梦,胎死腹中。
1973年9月11日,由陆军统帅皮诺切特领导的智利右翼军人发动政变,智利民选总统阿连德在总统府中弹身亡,阿连德总统牺牲的消息传出后世界为之震惊,在纽约、华盛顿、柏林、伦敦等大城市,爱好正义与和平的人民举行游行示威,阿根廷、墨西哥等国均有几万人参加示威游行。中国总理周恩来致电阿连德夫人表示哀悼。后来,智利本国也为阿连德在广场树立铜像。一个小国的总统之死,为什么会在世界上引起那么大反响?一个被政变推翻的总统又为何会在本国得到民众的尊敬?
